四肢发麻,你可能遭遇“血荒”!华夏古方,养活你的血脉
今天我们的话题,从身体麻木说起。
说起这身体发麻,到了一定年龄的人,恐怕多多少少都有所体会。这发麻,可在肢端,可在关节,可在躯干,也可以在头皮。总之,身体一旦发麻,总会给我们不详的预感。
可能正因如此,本订阅号每次说起这个话题,总会引起看官们的热烈反响。
其实,对于肢体发麻这件事情,祖国传统医学是非常有体会的。她用一个词来将概括形容——“血痹”。
好一个“血痹”!我们都知道,中医里有“骨痹”一词。骨痹,就是骨头出了问题。血痹,则是指血液出了问题。具体讲,就是肢体麻木、肌肤不仁。 所谓的肌肤不仁,实际上就是肌肤感觉迟钝甚至消失。
古人的观察力的确了得——不是吗?有相当多的患者,起初就是肢体发麻,然后再发展一段,就表现为皮肤触觉不灵敏,有的甚至感觉自己始终在戴着手套。
那么,这个“血痹”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讲,根源就是气血太少,营卫亏虚,身体在“闹血荒”。
原来,我们的血有濡养的作用。身体肌肤感觉正常,触觉灵敏,靠的就是血液的濡养。如果说我们气血亏虚,就会形成了营卫不和、正气不足的局面。这个时候,外邪,比如风寒之邪,就会趁虚闯将近来,赖在经脉里不走,这就是所谓“邪客经脉”。受病邪的影响,本来就亏少、滞涩的气血就更加虚弱了。于是,我们的肌表进一步失去濡润,进而产生了麻木不仁。不过这个时候,患者大多没有痛感。麻木不仁而无痛,这是血痹的一大特征。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伴发痛感。这是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所致,和血痹本身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别。
另外,由于受风寒之邪的影响,我们还会有一点畏寒怕风。这是营卫不和的典型表现。这个时候患者的脉象,大多是微涩而紧。脉微,这是阳气不足。脉涩,这是血行不畅。脉紧,这是身体里有寒邪的表现。
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为什么会对这类病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说到底,还是由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决定。在古代,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者太多了。这就造成寒邪客于经脉的现象时有发生。患者肢体麻木的症状,十分常见。因此,医者不得不认真研究。
那么,我们的祖先又该如何调治呢?
在这里,我们依然要说到汉代名医张仲景。他有一张方剂,被收录在《金匮要略》里面。这张方剂,虽然只有区区五味药,但是却化解了不知道多少人的肢体麻木之苦。
这张方剂,在中医学里面太重要了。它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9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水煎服即可。此等用法用量,我们选录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首先,我们得把闯进来的风寒之邪化散掉。怎么办呢?主要用黄芪和桂枝。黄芪,能够固表实卫。桂枝,可以温通经脉。桂枝在黄芪的配合下,可以益气、振奋卫阳。黄芪在桂枝的配合下,可以固表而不留病邪。这两味药,桂枝负责温通而“清扫病邪”,黄芪负责实表而“关好大门”。两相配合,益气温阳、和血通经、寒邪不侵。
接下来看芍药。芍药能养血、敛阴、合营。方才说过,血痹一病,关键在于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血虚在这里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说芍药这味药,就专门帮助我们养血合营。芍药配上前面所说的桂枝,则是典型的调和营卫的药对。
然后看生姜和大枣。生姜和大枣,都可以健脾,固护中焦,生养气血。我们知道,这营卫之气,根子就在脾胃。因为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根源。生姜和大枣用在这里,说到底,还是通过健脾胃来调和营卫,增加肌表的气血。同时,生姜的发散之能配合黄芪、桂枝,有利于驱散外邪。大枣配合桂枝和芍药,能够更好的养血合营,调和营卫。
总而言之,这五味药,简简单单、平凡质朴,却容温、补、通、调四法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仲景先师立方的精妙。通过它,患者血虚得补,气虚得固,气血通畅,营卫调和,血痹自除。
那么,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此方到底能够治疗什么疾病呢?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那可真是太广泛了。比如说末梢神经炎的,肢体麻木,皮肤感觉不灵敏,好的,我么可以用它。比如说雷诺氏病的,指尖又麻有冷,颜色发紫,好了,我们可以用它。再比如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女子产后身痛、中风后遗症等等,都有用到它的机会。另外,像失眠、盗汗、心悸、慢性鼻炎、胃痛、痛经等等,只要经过仔细辩证,发现患者属于营卫不和、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寒邪客体而恶风寒的,基本都可以加减化裁。因此,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辩证要点,就是四肢麻木、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象微涩而紧。
总而言之,仲景先师用区区五味药,化解了很多人的难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在质朴中蕴藏伟大,在简约中蕴藏精深的特点。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好好品味、认真领会呢?
今后,再遇到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您是不是就心中有数了?
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