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和孩子一起走,慢慢来
写在前面:
人生百年,
一般十几岁二十岁离家求学、谋生,
加上前三年懵懂,后几年叛逆,
能有记忆的、“和平”地与父母共处的时间,其实也就区区几年。
这几年,
怎么样才能跟孩子一起愉快地度过?
前段时间,家庭聚餐。一家人许久未见,相见甚欢。饭桌前,我注意到小侄女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在玩手机,似乎有什么烦恼。问起小姨原因,原来吃饭前,小孩子刚和家里人因为课外辅导班而闹情绪。
小姨笑呵呵地说“她今年刚上初一,功课嘛也不是不好,就一直是班里十名左右。我想寒假快来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平时要上班的也没空陪她,就帮她在外面报了点辅导课。小孩子就和我闹别扭了。现在别人家的小朋友都是这么安排的,我们也不能落后呀”一席话完,年纪大一点的长辈都对小姨的决定表示了支持,认为她教育有方。
而一旁的小侄女呆呆地看着她妈妈,眼神里更加落寞了。
之后又去过一次小姨家做客,小侄女原本对数学并不排斥,还会看益智类的少儿节目。后来听说每次要去上课外辅导课都发憷,再也不会自己没事研究奥数题目了。
一位作家,有一次到一个做教育的朋友家里做客。看到她书房里好多获奖证书:全校钢琴比赛一等奖,全省书法大赛特等奖……原来在她小时候,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琴棋书画也样样通,比赛更是一个都不落下。
之后父母为她安排了一条光明大道,出国留学在外深造。她虽然念完了父母喜欢的金融专业,拿到世界500强企业的offer,但是最后她还是放弃了高薪多金的工作,因为她发现,自己活了二十多年,一直活在爸妈的期待里。故事的结局是,她在经过多次自我追问和尝试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属,教育事业。
希望女儿不能落后别人的小姨,为女儿设定人生旅程的精英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未来。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我们似乎总渴望,快速的成长,快速的回报,生活如此,工作如此,连养育孩子也是这样。却忽略了揠苗助长的危害,忘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与孩子相处也是。
1
尊重
早前,黄磊的大女儿多多在《爸爸去哪儿》中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多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会弹钢琴,会写英文诗。她身上最令我动容的,是她那份与众不同的恬静和独立。
多多独立自主的性格,自然和老爸黄磊的育儿经息息相关。他曾对女儿们说,“幸福就是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式活下去”。黄磊非常尊重孩子的天性,对于女儿的教育,他从不强迫孩子做什么,而是问孩子自己喜欢做什么。
美国NBA的很多明星,早早就养育了自己的子女。外界喜欢猜测,这些星二代何时长大,何时能够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很多篮球运动员的子女从小就耳濡目染,身体天赋优于常人。似乎他们每个人天生就注定应该去碰触和体育相关的一切。
其实不然,大部分美国家庭都崇尚现代化教育,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和成长轨迹。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的二女儿喜爱篮球,于是老爸细心培养,而他的大女儿则对舞蹈情有独钟,黑曼巴同样用心鼓励。
冰心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的好奇心降临到世界。家长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独一无二的好奇心,引导他飞到一片最适合自己的天空。
2
陪伴
去年,网上一篇名为《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帖子受到热议。
“此时我对你有多心软,将来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文中妈妈有些无奈却又身负责任的思考引起了众多80后,90后父母的共鸣。
回想自己读书那会儿,父亲也常对我说,儿子你怎么就是不懂,现在忍一忍不开心也就十年,等你进入名牌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收益的是你今后的六十年。你现在轻松了,人家却在给自己补课加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只会越来越慢!
起跑线焦虑,成了像我这样的家庭,小姨这样的家庭,大多数家庭想摆脱,却又无力摆脱的中国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从起跑线理论过来的80后,90后父母而言。想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但看到周围的父母纷纷把孩子送进了辅导熔炉,产生了我现在让他轻松将来孩子是会怨恨自己的担忧。
其实,担心起跑线,焦虑孩子的成长进度何错之有,天下父母心!但是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相对激进的表达方式。用辅导学校,补习班来填充孩子的童年。爸妈们在焦虑择校,焦虑分数,焦虑“别人家孩子”时,是否也应该焦虑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呢。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入脑入心”。
与其焦虑“起跑线”,不如少加点班,少看会儿手机,多陪陪孩子。相信你能给的,辅导班给不了,老师给不了,老人和保姆也给不了。“起跑线焦虑”的靶子在终点,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3
享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高晓松的节目《晓说》观众答谢会上,有人问他,你让孩子学琴吗?高晓松说:
“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些没用的东西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和等待……”
琴棋书画在高晓松的眼中,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也不是为了给考级拿资格证书,而是让孩子享受兴趣本身带来的快乐。
父母们为孩子报兴趣班,一开始初衷是美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本心就变质了。拿各种证书,钢琴十级,小提琴十级,跆拳道从红带到黑带,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路打怪升级,一个“十项全能”的别人家的孩子出炉,却剥夺了孩子对琴棋书画,对追求美这种最纯真的热爱。
高晓松说,最实用的教育就是:
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
这种放养的教育方式听起来有点不负责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能够高质量放养,也是一种智慧。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4
等待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跳舞学画画学英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说话都口齿不清,当父母的就开始心急火燎,怕没面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有的孩子就是说话晚,有的就是成才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利托克,在81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她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一段等待孩子长大的内心独白,让人动容: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注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轮廓和生命轨迹,既然无法复制或拷贝,也就不能要求孩子成为其他优秀孩子的副本。父母能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给予她支持,最后静静等待花开那一刻的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