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算开放式婚姻的夫妻,最后都怎么样了
一个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他的开放式婚姻的经历
“中国人对开放式婚姻是什么看法?”
一次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一个心理治疗师Peter忽然问我。
在旧金山的一家酒店里,我们坐在游泳池边,身边不时经过穿着比基尼的年轻女郎。
他说:“我和我妻子有个开放式婚姻,每周都有一个‘约会之夜’——和情人过夜,第二天会回来一起交流。不过最近我有些麻烦:一个中国女孩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有些长了。”
Peter是白人,50多岁了,依然保持着让人羡慕的身材。
“麻烦在哪儿?”
“我换了好几个姑娘,都忘不了她。是不是中国女孩都很痴情?”
“到底是你痴情,还是她痴情?”
“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们都是学心理的,也许你应该明白怎么做。”
“不不不!”他痛苦地抱起头,跟我摆摆手,走向泳池对面的一个姑娘。
三种开放式婚姻,哪个有好下场?
什么是开放式关系?
就是打破“一夫一妻制”对肉体和精神的专有权,肉体、精神都可以“共享”。
做情感治疗这么多年,我遇到过很多“开放式婚姻”的拥趸。
结果呢?
没听说有好下场的。
为什么呢?
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了。
1. 主动型“开放式婚姻”:
Peter和妻子都是情场玩家,35岁那年,他们相遇,发现情逢对手,就想试试婚姻。一试就是5年,但现在试不下去了。那天他和我谈过以后,试图勾搭一个姑娘,对方都已投怀送抱,他却忽然意兴阑珊,还是找我聊天。
“什么叫试试婚姻?”我问他。
他说:“我没法真正只爱一个人,也没法长期和一个人在一起,爱到后来,都是日常琐碎和无聊。我想要很多有趣,很多开心,很多兴奋的游戏,可婚姻却会像把野马圈起来……”
“所以你们约定,虽然结婚,但却不必忠诚?”
“我们对忠诚的理解,是更高级的:如果我们喜欢其他人,会第一时间告诉彼此,对彼此透明。”
Peter的妻子来自一个宗教传统特别浓厚的家庭,小时候,她每天晚上都要跟父亲背诵圣经半小时,只有背得一字不差,才能上床睡觉。
Peter3岁那年,父母离婚,他跟父亲一起长大,小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父亲和一群人弹吉他,彻夜欢歌。不到10岁,他就被爸爸的一个女友破了瓜。
一个无比厌恶刻板的生活,一个永远生活在高浓度的情感刺激里,他们都有自己的心魔。Peter的父亲最终死于毒品,所以他绝对不沾这玩意,但性却取而代之,可以帮他维持这种高度兴奋的生活。
“你知道,我很厌倦这些情场游戏了,可是不知怎么停下来。我们俩现在已经无话可说,我渴望有个人让我停下来,休息一下,让我觉得安全。所以我越来越爱那个中国女孩,但我害怕。”
“怕什么?”我问他。
“怕一旦我太需要这个人,她会完全控制我。”
其实我们一生都在努力做两件事:
1)和心魔战斗;
2)自我整合。
Peter的一生,是围绕着创伤展开的,作为一个孩子,他怎能不需要一个安静的,温暖的家?
但他没有这样的家,必须接受父亲这种永远high到极点的生活,只有这样,父亲才不会嫌弃他。一方面他认同快乐,但在他内心深处,他更需要的是幸福感。
他最需要的是一个母性的环境,让他可以放松的栖息,不用那么多的刺激覆盖他的悲伤:我想有一个家,一个不大的地方,让我容身,让我做自己。
那些开始就宣称要“开放式婚姻”的人,不过是害怕更深度的情感链接,所以才把发展“肤浅”的关系当成遮羞布,因为他们无法面对心魔,才会不断让自己处于游戏和自我麻醉中。
直到有一天,他们玩不下去了,人生的另一面,才会翻转过来——要面对一个重大的选择:
是开始清醒,还是加大麻醉的剂量?
2. 被动型“开放式婚姻”:
这样的关系在中国式婚姻中非常常见。
一般的标配是这样的:
夫妻俩属于所有人眼中的“模范情侣”。
两个人无话不谈,非常亲密。
唯独对彼此毫无性欲。(也许一开始还有,后来越来越淡)
双方或者单方婚外有情人,可以满足其性欲,但没有感情。
这样的关系可以长期维系,但最终还是有“破功”的那一天。
我让其中一对夫妻想象一下:在床上,他们分别是多大?
男方说:“我在床上,好像只有8岁,而她好像是我妈。”女方说:“我在床上好像18岁,而他好像是个孩子。”
总之,在性之中,他们都有非常压抑的部分。
和第一种“性游戏”式的“开放婚姻”不同,他们的做法是把对亲密关系所有的恐惧都放在了“性”的世界。
他们恐惧什么呢?
恐惧的是水与火的相遇。
有一个一直都没法和妻子做爱的男人跟我说,在12岁,有一次被同学欺负,他就扑到妈妈的怀里,本能地去吸吮妈妈的乳房。忽然,他听到妈妈的呻吟声,从此他就一直都很讨厌母亲,他们的关系就此中断。
他怕的是什么?
害怕他自己的欲望,害怕和母亲发生关系。
因为不能接受欲望,同时又渴望和母亲链接,他一直都在亲密关系中自相矛盾,就只能把欲望和亲密扔给两个人。
而他找的妻子也恰好是一个圣母型的女人,她一直都穿着很朴素,几乎让人无法意识到她是个有魅力的女人。
为什么要把自己“藏起来”?
因为她深深懂得,作为一个孩子,在母亲出轨事发以后,被“仇家”堵着门大骂是何等的羞耻。
所以他们都成了“性压抑”的受害者。
他们想把性这种“脏东西”排除在亲密关系之外,这样他们的世界就可以不被破坏,可以一直安全。
但这种“性”“爱”的分离,必然就像是橡皮筋一样,一直紧绷就会有破裂的一天。一旦其中一个人和婚外情人有了“情感的链接”,他们这种建立于“恐惧”的关系就会土崩瓦解。
3、“假”开放式婚姻
“丈夫出轨了,他建议我们过‘开放式婚姻’。”
很多人都会面对这样的场景。
结果呢?
结果可能有三种:
1. 女方也尝试出轨,只是为了报复丈夫,试试丈夫是否会吃醋。
2. 女方也尝试,结果发现那个人才是最好的,但80%的情况下,对方也只是玩玩,所以女方会再次失恋。
3. 女方也尝试,只不过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情感,但发现,这是徒劳,她的心还是没法容下他人。
其实这种“开放式婚姻”,只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重演,女方很难像男方那样“潇洒”,之所以接受这种“大房制”,只是因为离不开这个男人,无法放弃婚姻。
而且她们试过以后,男人往往有如下三种反应:
无所谓:他很喜欢这种边界感很淡漠的关系。
吃醋:我出轨可以,你不能!关系变得更糟糕。
开心:终于抓到你的小辫子了,这样我离婚就更容易了。
我们需要开放的是我们的心,而不是婚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的得出一个结论:“开放式婚姻”不是婚姻的“最终版本”,因为它的亲密本质是关系的“低配版”。
学过我们的《内在小孩训练营》的同学都会知道:婚姻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保护层婚姻”:保护层婚姻就试图采取各种“保守疗法”。
1.“合理化”:婚姻到最后都是亲情,所以你就“忍滚狠”吧。
2.“毒品化”:既然日子太平淡了,让出轨变成我们的春药吧。
3.“防御化”:既然真心很危险,就稀释关系,就算受伤也不会太深。
好处是立刻见效。
坏处是“边际效应”,这些暂时的措施,虽然可以救一时,但却不能救一世。
因为没人愿意半身不遂,没人愿意自相矛盾,没有人愿意被恐惧追着跑。
我们都需要内心的平静,人生的平衡。
第二个层次是“疗愈层婚姻”。
真正强大的婚姻是可以帮我们成长,让我们修复过去的创伤,拥有更强大的自己。
很多人到了“爱到绝处”,才安下心实现自我成长。
有些人则没有这个幸运,“一条道走到黑”。
所谓命运,无非在于你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觉悟,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人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