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告诉你什么叫城市发展的高大上!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北梦木兮
合肥高新区,告诉你什么叫城市发展的高大上!



合肥高新区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出色表现可以带动产业发展,而产业的集聚会加速区域的成长,区域的崛起会重塑一个城市的形象。


2015年,

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

合肥市高新区位列第八位,

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在建园25年之际,

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在合肥市西南方,占地128平方公里、拥有超过14000家企业的合肥市高新区无疑成为这个城市高新产业腾飞的一张名片。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肥市高新区目前已形成包括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十余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包括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量子通信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明星”企业。




高新产业成长的“摇篮”




14000余家园区企业中,

上市企业16家,

规上企业179家,

外商投资企业400余家,

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9家,

自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0家,

国家及省市创新型企业285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凝练的正是合肥市高新区产业孵化、培育、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作为1991年经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合肥市高新区已经走过25年的发展历程,高新产业的发展无疑成为这片区域最好的注解。


合肥市高新区形成了包括: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智能语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省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省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量子通信等一大批园区内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走到了舞台,而引进的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惠而浦(中国)、大陆轮胎、长安汽车、晶澳、美国3M、日本NSK等知名龙头企业也在合肥市高新区内“开花结果”。


其中,格力、美的、惠而浦等151家企业携手筑起了智能家电的坚实基础,年产白色家电3717万台套,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


汽车及配套产业实现大项目引领,长安合肥基地、大陆轮胎一期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让总部基地建设取得突破;


晶澳、通威、3M等知名企业的引进,构建起从原材料硅片到光伏电站的全产业链;


公共安全产业自主培育美亚光电、皖通科技等上市公司,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电38所、43所、微软、思科、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爆发潜力明显;生物医药产业拓展高端化质子医疗领域,向百亿产业目标迈进……




创新是最鲜明的特征



在2015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合肥市高新区位列第八位,第一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在今年安徽省“两会”上,报告中将“创新”摆在“十三五”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指出“创新是我省未来五年发展最鲜明的特征”。而“创新”二字也正是合肥市高新区自诞生以来,一直坚持并付诸于实践的。




过去五年,合肥市高新区培育国家高企460家,占合肥市44%;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占全市一半以上;园区企业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0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6%上升至3.7%。


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中科院理化所家电技术研究院、省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引进,让园区内形成了集研发、转化、人才培养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


创新产业园、明珠产业园等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加速了“双创”事业的发展,16家众创空间,19家各类孵化器,260万平米孵化面积,2300余家在孵企业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也为高新区项目“蓄水池”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加速的同时,高新区也将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是习近平提出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断。目前,高新区将人才和创新要素紧密结合,建设产业、政策、平台、服务“四位一体”人才生态体系,力争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牵引创新与发展。


“十二五”奋斗的五年中,合肥市高新区累计实现GDP 1987.1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年均增长超过16%。


而这样的成长速度,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在“十三五”时期,合肥高新区将在全国的国家级高新区中继续争先进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速11%;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亿,年均增速10%;全口径财政收入也将达到136亿元。通过重点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合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力争到2020年,合肥高新区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建设众创空间总数30家,孵化器建设面积也将达到400万平米,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130件,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总数150人。


在产业转型上也力求突破发展。市场主体突破3.5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科技小巨人企业数达到600家;自主培育上市企业达到30家,二、三产比60:40。



安居才能乐业,合肥市高新区也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让百姓得以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生活。


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750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100%,义务教育机构总数25家,医疗卫生机构总数50家。


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被放在重要位置。未来五年,合肥市高新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1500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20 平米;基本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开放合作活跃、产城高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



“十三五”的美好愿景




“十二五”奋斗的五年中,合肥市高新区累计实现GDP 1987.1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年均增长超过16%。


而这样的成长速度,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做为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在“十三五”时期,合肥高新区将在全国的国家级高新区中继续争先进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速11%;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亿,年均增速10%;全口径财政收入也将达到136亿元。通过重点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合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力争到2020年,合肥高新区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建设众创空间总数30家,孵化器建设面积也将达到400万平米,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130件,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总数150人。


在产业转型上也力求突破发展。市场主体突破3.5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科技小巨人企业数达到600家;自主培育上市企业达到30家,二、三产比60:40。


安居才能乐业,合肥市高新区也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让百姓得以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生活。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750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100%,义务教育机构总数25家,医疗卫生机构总数50家。


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被放在重要位置。未来五年,合肥市高新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1500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20 平米;基本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开放合作活跃、产城高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



未来充满想象




未来五年,以争创省“调转促”4105计划示范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争取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落户高新区;加快“三大院”建设,新建一批协同创新平台,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之都核心区。


以战新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建设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争取新获批省级以上战新产业集聚示范基地3—5个.


落实“互联网+”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动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二三产业平衡发展。




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业高新”品牌,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未来五年,坚持协调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结合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盘活挖潜存量空间,全面推动“西拓”空间扩展,以方兴大道西侧片区30平方公里范围用地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推进“一区多园”战略,结合“优二进三”政策,重点发展都市产业园,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


重点推进园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加快园区电路设施、供热供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未来五年,重视绿色发展,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常态化,推动园区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建设以“一山两湖”为生态核心,以河流、道路、高压绿廊为生态轴线,建设精品公园,打造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乐、共雅”的园林式生态园区。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和园区整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在绿色建筑、低碳生活、循环发展上有所突破。


未来五年,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积极融入自贸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等开放载体的同时,建设中德(合肥)、中韩(合肥)产业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产业转移中心等开放平台。


积极参与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与中关村、张江、东湖等国内一流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跨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吸引高端科技资源落户园区,打造接轨国际的开放高地。


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等企业抱团出海,以服务贸易、海外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对外扩张。


未来五年,坚持在商业配套、民生工程、学校布局规划、高端医疗资源、文化事业、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


过往25年的成长历程让合肥市高新区这片土地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也这是这种求新求变的发展让公众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充满想象。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