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下)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森与雨露心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下)

二、气血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但气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呢?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上面讲到的“气化”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都有赖于一种很重要的气,叫作“卫气”。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气的固摄作用在前面已经有提到,这里再展开来谈一谈。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津液(如汗液、唾液)、精液(如男性的精液、女性的白带)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血液就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最后谈一谈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中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气血关系做了很好的概括,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三、经络
现代医学通过精确的解剖学方法认识到,是心血管系统将血液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来完成对全身脏器的营养支持。而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这项重要的任务,主要是由经络系统来完成的。
经络是什么?一直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力、物力来研究经络,希望能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结果,大家都知道,还没有实质性的结果。无疾以为:从写意,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来认识经络,或许可以更贴近经络的原貌。
绘画艺术中,写实与写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写实追求“形似”,用逼真与否来区分优劣;写意注重“神似”,以能否达意来评判高下。写实更关注对事物表象的真实再现,写意更强调要作者主观感受的融会其中。写实得形可以无意,写意得意可以忘形。
有了写实、写意的观念,再来重新审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图和经络系统的走向图就可以发现:解剖学图谱是严格的遵循写实的笔法来表现的,而经络走向图则更多的是在追求“达意”。“达”怎样的“意”呢?人体内的气血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气血的流动是在一个环路内有序进行的;气血循行的环路是开放的,气血时刻被消耗,又有新的物质不断补充进来;这个环路贯穿人体上下内外,把气血输布到脏腑、四肢、官窍等各个部位;人体的上下内外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有了这些“意”,古人以医疗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的思想为指导,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如诗般美妙的经络画卷。
1、体内大的经脉有十二条,每一条经脉都有属于自己的阴阳标记
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
2、每一条经脉都把四肢、脏、腑连在一起,说明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3、阴经与阳经之间存在一一配合的关系,把二者更为紧密的联接在一起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是一对;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是一对;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是一对;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是一对;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是一对;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是一对。
4、经脉一阴一阳,前后相续,形成了一个可供十二经气血循行流注的环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起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中焦脾胃
这样,通过摄入饮食物(地气的补充),以及肺脏的呼吸运动(天气的补充),自然界中的营养物质运化形成气血后,就可以不断地进入十二经脉,来充养人体。
今天我们知道经络理论最直接的应用是在针灸方面。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复杂一些,我们在此暂不作过多的介绍,在后面有关针灸的两个章节中,再展开来谈。
至此,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就基本讲完了。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人丰富的体验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理论模型”。这种所谓的模型,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各种内脏器官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在写意,后者在写实。自民国以来,科学之风渐盛,就开始不断地有人对中医学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发展成要废除中医的极端主张,原因就在于,用写实的标准,来评价写意的作品。
我想最后有必要再作些解释。如果中医学的理论,就如上面所言,是在一点点可怜的解剖学基础上,完全依靠“臆想”而发展出来的,那么中医学所遭受的各种批判,就都是咎由自取,无可厚非的了。然而关键的问题是,今天的中医学理论,绝非臆想的空中楼阁。试想一下,如果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编造的,那么有可能用治疗咳嗽的药来治疗小便不通吗?如果经络的概念是虚无的,那么有可能针刺手上的合谷来治疗牙痛吗?如果气虚的概念是空洞的,那么白术可能既用来通便,又用来止泻吗?如果气和血之间的关系是臆想的,那么有可能在大出血时不先去补血而需要先来补气吗?太多的如果,也太多的不可能。
§中医学是怎样来认识疾病的呢?
§中医对付细菌、病毒的方法,与西医有怎样的区别呢?
§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热,有人是寒。中医对大量的现代疾病,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标签: # 经络 # 太阴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