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古都北京》展历史文化篇(中)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白色衬衫
首博《古都北京》展历史文化篇(中)

 

  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金王朝。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将首都从会宁迁至燕京,定名中都,北京自此成为一代王朝的都城。我们讲北京建都850多年,就是从海陵王迁都算起的。

金中都模拟复原场景       据记载,海陵王将首都迁到中都后,决定仿照历代王朝的制度,在都城附近修建皇陵。经过考察,决定将皇陵建在大房山中的云峰山下。金陵的主陵区在今天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共葬有金代“始祖”至章宗17个皇帝、后妃及诸王,是北京地区第一个皇陵,比明十三陵早约200年,面积也超过了明十三陵。金陵区分帝陵、纪陵及诸王兆域3部分。大定年间陵界为78公里,大安年间为64公里。陵域设有围墙,每隔一定距离建有土堡。金以后,陵墓无人守护,地上部分逐渐残毁。明天启年间,因后金政权倔起,明皇惑于术士之说,认为后金兴起与金陵“气脉相关”,遂拆毁了金陵地上建筑。清初对有的陵墓进行了修复,还特设守陵户,春秋至祭。乾隆时又进行修复,但后来遭到严重损坏,金陵地上部分几乎无迹。从1986年开始,北京市文物部门对金陵进行踏勘,测定出金陵在大房山支脉云峰山的具体位置,找到金睿宗的景陵。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于金陵遗址的龙纹椁(左)、凤纹椁(右)       2001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金陵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2002年春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金陵祭祀坑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坑内有四具石椁,其中正中偏南石椁雕龙,但毁坏严重。其北为一完整凤椁。西北角有两具素面石椁。   发现龙凤石椁的墓坑为一竖穴石圹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米,南北宽9.2米至9.5米,深5.2米至3.6米。该坑用黄土从墓底夯筑,夯层总厚2.5米,以石椁顶板为准,其上平铺200余块巨型花岗岩石块。坑内发现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椁,椁盖、椁身均为整块石雕凿而成。椁长2.48米、高1.52米、宽1.2米。椁盖呈长方形顶式,雕刻缠枝忍冬纹,四角刻卷云纹,中间为双凤纹填金。椁身外四周均以松香匝敷,由于松香将外椁壁花纹遮挡,仅从椁壁暴露部分观察,椁壁四框以缠枝忍冬纹圈边;东、西两端的档板正中刻团凤纹及卷云纹;南、北两侧的椁壁中间刻以双凤纹及卷云纹;周边雕刻手法均采用“剔地起华”并描金线,同时椁内壁有墨线勾绘纹饰。石椁内放置木棺一具,木棺四框立在椁内而棺盖残落在棺内,木棺外壁为红漆,漆外饰银片鎏金錾刻凤鸟纹。而此次发现的另一具汉白玉雕龙石椁,仅残留底部、顶式椁盖的一部分及刻有团龙流云纹的东壁档板,其他三面椁板已不见踪影。椁底残留墨地朱纹金线勾双龙戏珠纹,但已经模糊不清。     此次考古发掘虽然没有出土有文字记载的文物,但是出土的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根据史书及有关文献记载,主陵区内应埋葬五代帝王,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由于该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结合考古发现,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考古专家初步判定该墓坑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   随着都城的迁移,金朝的文武百官、宗室大族不断迁至中都或内地。这里陈列的精美瓷器、玉器、金银器以及铜镜、铁箭等,就是在北京金代贵族墓中出土的,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金贵族的生活。其中青瓷葫芦式执壶造型优美,龙凤纹大罐粗犷大气,石孔雀牡丹纹奁和盒华贵讲究,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金贵族的生活。   金代铜官印,都统府印(右上)、万户所印(左上)、提点管仓军印(右下)、元帅监军之印(左下)    
  青瓷葫芦式执壶        该壶出土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自涞州迁葬的金紫光禄大夫乌古伦窝伦墓中。壶呈葫芦形,小口有盖,长流曲形柄,釉呈浅青绿色,泛灰底部不施釉,有三组砂粒支烧痕迹。推断为公元12世纪后期的高丽青瓷产品。高丽青瓷中这种葫芦形执壶并不少见,但大多都有刻划花或镶嵌等装饰,这种素面的比较少见,其年代应该略早一些。有研究者认为,这件执壶可能是金代耀州产品,但从装烧方法等特征来看,还应该是高丽青瓷。
金錾花高足杯(复制品)、金錾花葵瓣形盘、金盘、金錾花托盘(复制品)     铜大定通宝钱纹镜、铜双鱼纹镜、金铤、银铤     金丝冠(复制品)、铜辟邪、七星铁剑       中上方的复制品为金太祖皇后凤纹椁内随葬的金丝冠及雕凤鸟纹玉饰件。原件发现于该椁木棺内头骨处,现已妥为保管,除特殊展览偶露峥嵘外,轻易难得一见。下方的七星铁剑剑身为铁质,三角形剑锋,剑身扁平细长,前窄后宽,截面呈菱形,剑脊自前向后逐渐加厚;剑格铜铸,前銎作四瓣叶形,与剑身连接处用镂空铜件包饰;剑柄为木质,内包方形铁心,铁心与剑身一体;木柄前后镶有椭圆状铜箍;剑首亦为铜铸,环状作如意形。因年久锈蚀,该剑铁质部分已损伤,但剑锋、剑脊、剑刃轮廓仍较清晰。在剑身上有金银镶嵌图案,尤以前端发现嵌银北斗七星图案最具特色,在X光透视下清晰可见。该剑造型别致,制作考究,不似战场上兵器之用,或为礼仪用器之选。这种在剑体上镶嵌金银饰图案为北京地区所罕见,堪为珍品。   磁州窑龙凤纹大罐     第七部分 国际都会(元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并把首都从蒙古草原的和林迁到今天的北京,改中都为大都。从此,大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闻名中外。   元大都积水潭码头模拟复原场景  
  700多年前的积水潭是个水运繁忙的大水港,这个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积水潭的繁忙景象。当时京杭大运河与通惠河南来北往的粮船、商船多停泊于此,帆桅云集,舳舻蔽天,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江南丰富的物资,经水路千里迢迢运往大都,促进了大都经济的发展。当时市内的主要商业区也集中在积水潭东南的钟鼓楼地区,充分展示了元大都经济的繁荣。主持修建积水潭的都水监郭守敬是我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为使江南漕粮直抵大都, 郭守敬运用科学方法,疏通河道,将玉泉诸水引入积水潭。积水潭作为南北漕运的终点码头,水源充沛,水深面广,是难得的北方泽国。       
这里展出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中国图和不同版本的《马可.波罗行记》  
  对于马可.波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于元代来到中国。当时的元朝在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批外国的科学家、医生、传教士等来到大都,有的还在衙署里做官。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了17年,大部分时间在大都度过。所著《马可.波罗行记》第一次全面地将大都介绍给西方,也留给后人一个遥远而清晰的老北京。
景德镇窑青白瓷笔架、黑釉瓷镇纸     “元章”石凤形砚     浑天仪简仪模型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北宋时期浑仪开始简化,到了元朝郭守敬则对浑仪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浑天仪的精确严整展示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在位于建国门西南的古观象台,可以看到明代的大型铜铸浑天仪。形质与此模型相当。   在北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来产自全国各地的瓷窑精品,说明了当时大都商业贸易的发达     “内府”铭白瓷梅瓶       所谓梅瓶是指这种小口、短颈、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渐渐收敛、底足微微外撇的瓷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不过,在有些梅瓶的器身上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句。可知梅瓶应是当时盛酒的用具。这件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器身上书有“内府”二字。古代指“内府”为皇室仓库,是管理各种钱粮物品的地方。此瓶于1998年在北京颐和园耶律铸夫妻合葬墓出土。耶律铸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次子,担任过中书左丞相等重要职务,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有著重要的影响。   各种精美的元代瓷器     红白玛瑙制作的围棋子  

      汉白玉踏祥云马     上层为龙泉窑青瓷刻花碗(左)浩然银梅月刻花碗(右);下层为两只钧窑瓷盘


 
 第八部分 日下积胜 (明 公元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明。同年九月,徐达占领大都城,元朝灭亡。在1368年至1403年期间,大都改名北平。设顺天府管辖北京地区,顺天府辖大兴和宛平两个地方。公元1403年至1420年,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史称永乐皇帝。在这一部分,有两口大钟的照片,就是明成祖朱棣在1404年下令铸造的,其中的永乐大钟,也就是觉生寺内保存下来的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 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从此,中国的王朝数百年来定都于此,北京的都城文化日益走向成熟。
  在明代,北部边患一直很严重。永乐时期国力强盛,成祖五次亲自率军出塞北征,打击蒙古贵族的军事力量。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对于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处于全面防御态势。这部分展出了一些北京地区出土的明代长城砖及火铳、铜炮等兵器,反映了当时北京的军事防备情况。   “万历年正绥营造”长城砖       明代“天”字号小铜炮(上)和仿“佛郎机铳”(下)       “佛郎机”是明人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称呼。16世纪初期,葡萄牙等国一种先进的后装式火炮开始传入中国,明人称其为“佛朗机铳”。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共和国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御马监驾牌      铁嵌丝龙首马镫    
  洪武大明通行宝钞     万历银钱、铜钱、鎏金权     万历十三年50两银元宝      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政治日趋腐败。这时,蒙古瓦刺部势力日渐强大。 1449年,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军进犯,在没有任何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英宗受王振的蛊惑和挟持,冒险出征,在土木堡被围,英宗被俘。在京城处于危难之际,兵部尚书于谦担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10月,瓦刺首领也先一路烧杀抢掠入居庸关,直抵德胜门外。于谦率军出城迎击,经过连续5昼夜激战,终于转危为安,迫使瓦刺军退出关外。   北京保卫战模拟复原场景    
  “五子登科”和“状元及第”铜镜       在这两件铜镜的背面,分别铸有“五子登科”和“状元及第”,这都与科举制度有关。“科”是指封建时代的考试制度,“登科”就是文科考试考中的意思。在《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的话语。讲的是后周时渔阳人窦禹军才学出众,曾在幽州任过官职。他家法严格,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先后都考中了状元,便为“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就是考中状元的意思.这两面铜镜的内容,反映了科举考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永乐大典》(复制品)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皇帝时官修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所谓“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类似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它摘录汇辑经、史、子、集等多种文献中的原文,然后按内容性质等分门别类进行编排组织。《永乐大典》编纂历时6年,成书于永乐五年(1407年),辑录了历代的各种典籍资料八千余种,全书分为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可叹的是,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永乐大典》遭到浩劫,至今散藏在国内外的仅剩800余卷。   孔祭酒碑帖     明正德八年的圣旨
  金翼善冠和乌纱翼善冠(复制品)       翼善冠又叫折角向上巾,是明代皇帝日常视朝时所戴,因其“转角不交向前,其冠缨像‘善’字”而得名。金翼善冠全部用极其纤细的金丝编结而成,工艺水平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乌纱翼善冠以细竹丝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外敷黄素罗,外层以双层黑纱作面。两件均为明万历(1563-1620)皇帝殉葬品,明神宗定陵出土。   “皇贵妃宝”青玉龙钮印     錾花金什件

 

全件通长52厘米,北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花题作成一枚下覆的荷叶,荷叶背上立着一对鸳鸯。荷叶之缘坠着七根金链,下端分别系着:剪、袋、剑、罐、盒、瓶、觿(xī 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 

这些物件同样精美绝伦    
红纱罗地平金彩绣百子金龙花卉女夹衣       这是由南京云锦博物馆按照定陵出土的百子衣复原的,绣工极其精美。它用红色丝线绣出满地菱形花纹,前襟上部绣有二龙戏珠图案,后襟是一条坐龙。龙纹姿态生动,躯干粗壮有力,具有明代宫廷龙纹的典型特征。最有趣的是衣服前后襟以及两袖共绣有100多个不同姿态的儿童,游戏于山、石、花木之间,对弈、摔跤、扑蝶、摸鱼、沐浴……情态生动、活泼、可爱。绣衣大量用金线,效果极其富丽堂皇。
标签: # 金陵 # 积水潭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