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中的王允—三国志被忽略的八卦56
公元189年,汉朝老大灵帝突然驾崩。汉朝象失去父母的落魄公主,几经倒手,落在了八杆子打不着的外人董卓手里。好在原来的家臣王允把公主救了回来。
但王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有本事救公主,也要有本事保护公主。说来也简单,成事者,无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已。
但《孙膑兵法》中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作为汉朝的护花使者,王允只有集齐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召唤神龙来帮助他。
天时,很容易理解,春暖秋凉就是天时。作为读书人,我就经常用很雅致的语言表达没有天时的遗憾:谁tm知道哪块儿云彩下雨?
王允成功杀死董卓,说明他已经获得了天时-----就他那块儿云彩下雨!但“天时不如地利”,王允具备地利吗?
对于王允来说,要想守住长安,地利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董卓虽死,西凉军还没僵。即使僵了,还有可能成为僵尸。必须因地制宜地部署豌豆射手。
建长安城的初期,刘邦就已经考虑过地理问题了。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在北面是黄土高原及渭河流域,西南面是将近四千米的太白山地,南面是秦岭。
这种地貌让长安地区在三个方向上都有山岭作屏障。所谓“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而建长安城的萧何也是用尽财力和心血,来尽量发挥长安的作用和地利优势。
起初,由于他的建城计划太过宏伟而导致了高额的成本,这让新皇刘邦肉疼。他一边捂着财务章,一边数落萧何大手大脚,根本没必要修建如此豪华的办公楼!
(《汉书·高帝纪》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但萧何回答天子刘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可见,建长安的宗旨,就是要用威重的气势,体现皇权,要有上天干儿子不可一世的做派。
不仅如此,萧何准备把长安建成百年样板工程。要一次到位,超级顶配,让后世没有升级改造的机会。萧何够狠,这是不给拆迁队留饭啊。
如此高额投入足见长安的坚固。毕竟那时候科学不是很发达,还没发明用胶带粘泡沫塑料颗粒当建材的高科技。
根据考古及史料得出的结论。长安城占地35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用北京的二环做对比,大约是长安街以北的二环面积。相当于半个二环吧。这在当时,已经是超大城市了。
同时期的古罗马城,是欧州中心。根据《城市发展史》引用的数据,公元三世纪的时候,古罗马城的面积有3000多英亩,折算下接近13.5平方公里。超过长安城的三分之一。
二十世纪初,上海非常繁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这么一比,古城罗马可以说是西方小长安。
萧何这个城建谋划,除了强本弱枝的目的之外,还有防御匈奴的目的。长安的地处西北,匈奴是不可忽视的外部恐怖力量。
长安城墙最厚的底部16米宽,顶端超过12米宽。高在12米(不算楼、垛建筑)。为了防御,城墙外还修建了战壕。深3米,平均宽度40米。这容积,放水起码是个钱塘江大潮,放兵马可以让三军甩开正步请天子检阅。
除了建筑防御,长安城内还有不少武器库。主要分布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
总之,长安城很结实,结实的像魔幻世界里的金刚。纵观汉朝的长安,除了东西汉交接时期,长安没有因外敌被攻破过。这也说明了长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
另外,交通状况也是地利之一。由于被群山环绕,长安坐落在东西交通的唯一通道上。所以,完全可以对敌人的攻击路线有所了解和控制。
但任何事务都有两个方面,交通也是援军救助自己的生命线,一旦闭塞只能成为孤岛。救护车再快,应急通道堵了,病人也只能死在近在咫尺的医院外了。
由于连年的征战,王允的西安已经与外界隔离了。
当初董卓要拜幽州牧刘虞担任太傅,结果因为道路不通,诏书无法传递出去而作罢。刘虞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有一个当太傅的机会。(《后汉书》:初平元年,复征代袁隗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达。)
天子刘协为了逃离董卓,打算悄悄请幽州的刘虞出兵接迎自己,总要有个通讯员去联络吧,又不能发微信,万一被董卓检查手机记录怎么办。
刘协派了自己身边的侍中刘和,刘和是刘虞的儿子。但因为道路不通,只好向南走(也不排除隐蔽的因素,但交通堵塞是主因。)。结果,被南阳的袁术扣住不放。还用刘和骗了数千刘虞的骑兵。
所以,一旦长安有变,东边的讨董盟军是很难及时救援的。看来,王允的地利条件,有瑕疵。但也还是说得过去的。
天地人,王允已占其二。但“三者之中,论其重,莫重于人和。”
杀董卓之初,王允的人和是最好的,因为他除掉了天下之块垒。台前是吕布一矛成功杀死了董卓,并微笑着举起双手,享受镁光灯的闪烁和群众的欢呼。但幕后却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首先有天子刘协的配合。他暗发诏书以壮吕布之心,吕布没有刘协的明示,是不可能坚决战斗在第一线的。刘协还利用自己病愈召集朝贺大会,引董卓入宫。并免费提供了未央宫作为的暗杀场所。
参与政变的大臣也是里应外合的。尚书台是负责朝廷运转的核心机构,在王允的组织下,几乎全员出动。而负责京畿卫戍的骑都尉李肃、司隶校尉黄琬以及董卓贴身保镖吕布,都是政变的核心力量。
脑海里有种董卓被堵在墙角里遭受群殴的画面感。间或还有被糟蹋过的宫女,趁机脱下木屐,冲到人缝里拍董卓,木屐里的香粉撒了董卓一脸。
而董卓死后,老百姓们载歌载舞举杯狂欢,大家不仅是为朝廷的拨乱反正而欢庆,更是对和平日子的向往。董卓一死,各路诸侯就没有坚持内战的必要了,这对百姓是更大的福音,多少人因为内战而背井离乡,甚至失去生命。
王允得到的人和是宇宙范围的。
不过王允的人和是短暂的,像春天冰封的河面遇到了太阳,在逐渐开裂乃至消融。
这个太阳就是王允自己。
和的关键是彼此妥协。可惜,从王允过往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在他的命理五行中,不缺锌不缺钙,最缺的是妥协。王允一生只妥协过两回。一回是三次入狱后出来,为了躲避灵帝宠臣张让的报复,他隐姓埋名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另一回是见到董卓的残暴,他一直韬光养晦,最终获得了董卓的完全信任。
可见,只有在强压下,王允才想到妥协。王允可以回味下,妥协带来的不全是害处。董卓一死,王允身上强大的压力已经没了,他的妥协也没了。
不妥协的人一定刚强,而刚强就会伤到人,最先伤到的一定是身边自己人。
王允刚强小太阳的第一束光,就拘捕并杀死了文化泰斗蔡邕。朝廷气氛骤变,内部阵营纷乱。太尉马日磾咒怨,仆射士孙瑞辞官离京,很多官员为蔡邕而流泪。谁也没有想到,王允杀掉了董卓,却把杀气留在了手里。
人和的“和”字,再也不和了,王允杀死蔡邕之刀,顺便把和字劈散了,劈成了“八千口”,这么多人一起说,还怎么和?
我仿佛听到了冰面开裂的声音。
在社会团体中,人和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可惜王允没有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窗口期。不过,王允是首辅又是功臣,还有武将吕布的协助,他完全有机会挽回人心。王允只要平息战争,让和平普照天下,人和就回来一多半儿。
当时的汉朝主要有三方面军事力量。
一是王允的嫡系,包括骑都尉张辽、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等人,这些全是并州集团的人,由国家二号人物吕温侯率领。这些人负责长安周边的卫戍。同时,还有一流战将皇甫嵩(不过,他没有实权)。
二是袁绍领衔的各路讨董盟军。这些人已经被王允单方面认作队友,完全可以一起打野吃鸡,甚至打野鸡。
王允的内心除了英雄相惜之情外,多少还是有些骄傲的。那么多诸侯讨董,最后还是被自己解决的:他们大抵是有些佩服我的。
三是西凉军残部。这是王允最急需解决的军队。
听到董卓已死的瞬间,西凉军懵圈了。像正坐飞机的乘客,突然见到正、副驾驶员在眼前晃来晃去,“他们是在找降落伞吗?”。逃生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绝对不能让驾驶员抢走我的降落伞!”
董卓的五大嫡系中郎将出于本能反应开始逃生。很快各自有了归宿,段颖、徐荣、胡轸投降王允。
实力最强的是董卓的女婿牛辅,他的状态可以用“化悲痛为疯狂”表述。牛辅先因为卦象不吉,杀死了平级的董越,接着打赢吕布派来的骑都尉李肃,然后在胜利面前选择逃跑,最后被自己的保镖杀死,人头挂在了长安城的墙上。
而牛辅的手下四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以及贾诩同样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状态。
此时的西凉军已经崩溃了。王允这方有天子,是正义的化身,所以凉州军主动把自己放在了邪恶一边,他们除了慌慌张张的逃跑和眼巴巴地等待消息,没人想到发动战争反击。
西凉军早已缴械投降了,并争相在自己背上写了四个大字:“好汉饶命”。
看到这四个大字以后,王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对局势有了自己的判断:看来杀死蔡邕警示他人的效果达到了,我赢了。
王允曾经也对杀死蔡邕后悔过,他也不愿意失去大家的支持。但当他看到西凉军的表现以后,他肯定了自己的做法。人就是这样,当对方用离去证明自己是错的时候,自己更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此时的王允没有看到自己失去了人和,而是看到别人失去了真理。
他开始以胜利者的心态,处理西凉军的善后,也以胜利者的心态,处理别人的建议。
吕布向王允提出一个方案:杀死董卓手下诸将。王允以胜利者的菩萨心肠说,这些人是无辜的,不应该杀掉(蔡邕表示不服)。(《资治通鉴》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
但这么多人也不能没个说法,毕竟参加过董贼的军队,朝廷不给个明确的章程实在交代不过去。
王允先是打算赦免所有的西凉军,又觉得特赦不好。
这些人本来就没罪,打仗不过是听命于主人。我要是特赦了他们,必须要先告知天下他们是有罪的,然后再特赦他们。这不是让他们安心的办法。还是省了特赦这一步吧。(《后汉书》: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有官吏向王允建议说:“可以派征西将军皇甫嵩接管这些董卓旧部先控制住他们,然后再与讨董联军慢慢沟通。”这明显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建议。
但王允说:“不好,不好,非常不好。联军跟咱们一样,都是为了恢复汉朝江山忠心报国的。如果咱们突然拥有了这些队伍,会让盟军以为咱们也要像董卓一样割据自守,以为天下还要分裂。这不是咱们的初衷,阻碍了国家统一大业。” (《资治通鉴》:或说允曰:“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不可也。”)
从王允这个烧脑逻辑能看出,他并没有把这些散兵游勇放在头等大事上。这是在稳操胜券时,才会有的心态。
同时,王允对皇甫嵩是有隔阂的:皇莆嵩是凉州人。而且,当初皇甫将军在有三万精兵的情况下,并没有起兵讨伐董卓。在董卓杀死皇甫嵩婶婶的事情上,皇甫嵩也没有任何表示。尽管王允相信皇甫嵩对汉朝的忠心。但既然对手已经认怂了,就没必要再重用皇甫嵩冒险了。
就在王允否定一切措施的时候,李傕派了代表向王允请求赦免。
李傕是西凉残部里实力最强的匪首,只要双方和谈成功,等于给西凉军的未来走向,起到了示范借鉴作用。这对朝廷解决战乱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天下安定也就有了盼头。
但李傕的行为,让王允胜利者的心态更加膨胀。他不禁发出石斑鱼的狂笑声:“哈哈哈哈哈!要么降,要么滚,休想赦免!”一通臭骂把人家骂走了。堵住了和平解决的路。
就这样,王允对西凉军一直没有明确的态度,既不赦免也不缉拿。也是,胜利者,是不在意失败者感受的。
李傕郭汜贾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殊死一搏,攻打长安。胜利者王允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当他听说李傕郭汜再次拉起军队的时候,竟然还派人去申斥叛军。
结果不到十天,长安陷落。王允家族被全部杀死。落魄的公主,再次落入外人之手。
王允当政以来虽然忠君爱国,但刚愎自用的缺点让他无法捏合出一个具备人和氛围的团队。
人和,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程度。为了完成一件事,要尽量发挥周围每一个人的优势达到目的,哪怕是反对者。大家远离了你,是因为你远离了大家。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国事。在王允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已经与人和绝缘,也与成功永别。他赢过,但没有胜利。
最后,咱们不防假设下:如果王允顺利解决了西凉军的问题,是否就可以扭转汉朝的颓势呢?不会的。因为汉朝天下已经失去了人和。
不提那些暗中独立的诸侯,看看打着振兴汉室旗号的讨董诸侯们的表现。
诸侯盟主袁绍根本就不承认董卓所立的刘协为汉朝天子。他一直要另立刘虞,自己要成为董卓那样的首辅。而袁术比他哥哥直接,打算亲自上阵当天子,他深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他诸侯也为了各自的利益,暗中扩展人马甚至互砍血拼,比如兖州刺史刘岱就杀死了东郡太守桥瑁。
汉朝大厦将倾前的灰土早已簌簌落下,不堪重负的朽木早已吱吱作响。
正巧王允途经此处,他用肛裂的性格,让敌人完爆了汉朝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