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医】灵骨穴、大白穴之温阳调气止痛与全息对应
作者简介
薛德志,针灸学硕士,曾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瓦伦西亚大学,2005年从事中医学习和工作,从医后专注于针灸,擅长于五行五输针法、董氏针灸及浮刺针灸等临床研究。现执业于西班牙东方健康针灸门诊,同时为Instituto Bernabeu(西班牙著名的妇科研究临床医院)特聘针灸师,从事该院的试管婴儿助孕工作和研究。
前言本文根据董氏奇穴在临床上的使用,结合传统中医理论,总结和解析了灵骨、大白穴的功效及全息对应的原理;提出了“去除更换法”“流通置换法”的命名,以及体应五脏应五体和全息对应与转换而形成的区位治疗法,阐述了在临床上的使用体会、思路转换和发挥。
灵骨、大白穴的功效,对于学习董氏针灸的同仁们,是有很多体会的。此穴位之组合为董氏针灸一绝,其温阳益气去痛作用快速,治病广泛,是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穴位。
功效分析
灵骨、大白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灵骨穴在手背虎口处,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在位置上可以把灵骨穴看成为合谷后穴。大白穴相当于三间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根据灵骨、大白穴的定位,可以从所属经络脏腑和全息对应两个方面分析其功效。
经络脏腑
灵骨、大白穴的温阳作用可从阳明经多气多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来论。灵骨、大白穴均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大白穴相当于大肠经之输木之穴,可调气补气,止痛祛湿(“输主体重节痛”)。灵骨穴相当于合谷穴后移之掌骨交合处,此处近关节,可以治疗关节之病变,又可调理筋骨之病变,贴骨可以补肾。体应五脏应五体之法,见于《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此体应五脏应五体为五刺法之延伸。针刺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的时候,会刺激肺部的呼吸,提高肺活量。刺血可以治疗腰痛,“宛陈而除之”,其原理就是腰部的血液得到了置换,即“去除置换法”,从而使肌肉得到了营养。肌肉痉挛的时候,血管受到压迫而减少血液输送量,从而使得肌肉的营养缺失。肌肉筋骨缺血的时候,会导致疼痛、不适,同时由于局部肌肉的血液流通不畅,造成了血液长时间的留滞而成为陈旧性的废血,所以放血的时候,血液会发黑,待黑色的血液变红的时候,就是新的血液到了,新的营养物质使紧张的肌肉得到了舒缓,而使疼痛减轻或者直接治愈。针刺灵骨、大白穴具有温阳作用,使血因阳足,得“气”而流通到所需之处,从而使病变之处的陈旧血液更换为新鲜血液,陈旧血液重新流通在体内,即“流通更换法”。刺血治疗是从泻的方面使血液得到置换,陈旧血液排出体外。新的血液携带了自我修复信息和营养物质,从而使病变之处得到治疗。
从神经学说角度来说,阳明经敏感度比较高,针刺多气多血的阳明经,对中枢神经的刺激较大,针感就比较明显。这样可以更显著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针刺信号经外周神经系统传入中枢后,可激活各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逐步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与感受,起到镇痛效果[1]。神经的调节,不只是止痛,而是激活或提升了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全息对应
第一掌骨对应法,掌骨上端(指端)为头,下端(腕端)为足,中间为脏腑。灵骨和大白穴的主治病证包括了从头到足的病变,这个就可以称之为针灸上的全息区位针法。但是若将全息倒换来看,近腕端的掌骨部对应头项,而指端掌骨部对应腿足[2]。(见图1)因此我们经常在临床上单用大白穴治疗牙痛,而单用灵骨穴同样也可以治疗牙痛。单用灵骨穴可以治疗足根痛,又可以治疗头项不适,就是全息的倒换法的证明。也正是大白、灵骨穴的全息区位针法的合作使用,而形成了从头到足,无所不包含的区位针灸疗法。因为其调气补气之强,温阳之快,具有立竿见影的止痛功效。由于温阳作用快速,高血压患者应谨慎使用。
图1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灵骨、大白穴皆属于阳明经,手足阳明同气相求,足阳明经内属于胃,胃与脾相表里,所以两穴有调补脾胃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大肠与肺相表里,阳明胃经与脾相表里,可以调理脾胃的吸收运化能力。后天之本,从生理学上来说就是氧气,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从第二掌骨对应的全息来看,灵骨、大白穴同用而形成了一种区位治疗法,包含了人身体的上中下三焦,从提高氧气(肺的功能)到水谷之精微的吸收运化(脾胃的吸收运化布输功能),到提高血液的营养输送(心主血脉的功能,强心阳调气血),再到自愈能力的恢复和强化,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灵骨、大白穴即可作为主治穴位,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手阳明胃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所以两穴有调节肺的功能,结合生物同息论也可认为大白穴相当于肺的部位。脾胃生化的水谷精气到肺与呼吸的精气相结合构成宗气;而灵骨穴根据其主治范围,再结合生物同息论,可认为灵骨穴相当于肾的功能,肾乃元气之寓所。故大白、灵骨穴又可鼓舞元气、调节中气、促进人体宗气的生成。
病案举隅
病案1
患者,男,德国籍,78岁,2017年12月1日初诊。主诉:双足麻木半年。病人左手有轻微抖动,脚底对外界感觉明显减弱,自述脚底的感觉如同有一层塑料薄膜。现每日服用泮托拉唑、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盐酸坦洛新片。患者多年高血压史,脑血栓病史2年。自述饮食正常,睡眠正常,少汗,肌肤甲错,小便稍有淋漓不尽,大便偶有轻微便秘;无头身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双寸沉弱,左关紧滑,右关浮滑。双尺沉弦。西医诊断:末梢神经炎,中医诊断:血痹,辨证:血瘀痰阻。治则:温阳补气,活血化瘀。处方:灵骨、大白穴(左侧),叉三穴(右),大墩穴(右),厉兑穴(左)。平补平泻,灵骨、大白穴针入1寸,叉三穴针入0.5寸,少许捻针,针后让其走动,自述足部麻木明显减轻,左手抖动明显减轻。此病人用此法针灸5次而愈。无后续随访记录。
病案2
患者,女,西班牙籍,49岁,2017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右侧腰腿部疼痛1个月,加重半个月。自述恶风恶寒,饮食欠佳,因夜晚疼痛,不能睡在床上,长期卧睡在沙发。无不良嗜好,已绝经,但近期偶有漏下。影像检查提示L5/S1椎间盘突出,右腿足三里、丰隆一带胀痛紧,患者长期患有肌纤维炎,长期偏头痛史。肩周炎病史1年。刻下症见神疲,少气懒言,盗汗,颧部发红,腿部冷,大小便尚可。舌淡少苔有齿痕,双寸浮细涩,双关尺沉紧。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2)肌纤维炎。中医诊断:筋骨湿痹,辨证:肝肾亏虚;治则:温阳补气,祛湿止痛。处方:灵骨穴(左),大白穴(左),针入1寸并少许捻针,行平补平泻之手法,腰痛及腿部胀痛立去,留针30 min。综合治疗12次,至2017年12月30日结束治疗,疗效甚佳。
小 结
灵骨、大白穴功效甚多,配对使用,具有温阳益气和全息区位的功效;转换使用又形成了全息对应的反转使用法。灵骨、大白穴可温阳补气,根据体应五脏应五体又可祛风祛湿而止痛,在临床上可灵活使用,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