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裆、溜臀、尾闾中正
提到内家拳姿势要求,必讲尾闾中正。但是尾闾在身体里面是什么形态,要如何中正,怎么才算中正?被这一系列问题搞迷糊的人不在少数。甚至练拳数十年,尾闾依然毫无感受的大有人在。咱们先看看尾闾在何处,长什么样子。
脊柱全貌图
上图中骶骨之下部分即为尾骨。尾闾是长强穴的别名,位于尾骨端,也即是尾骨的尖尖的位置。从图上看,正常人这个位置本来就是向外卷曲的,所以无需刻意即是后翘的。普通人做深蹲,臀部会突出,导致尾闾不正,不利于身体的平衡,如下图:
普通深蹲:翘臀
专业的深蹲训练者会在调整盆骨的姿态,在下蹲过程中身体更加平衡,标准的姿势对训练大腿肌群与盆地肌群更加有帮助。如下图:
标准深蹲姿势
那么上面两组深蹲姿势的区别在何处呢?看了下图大家就能明白尾闾在深蹲运动中的作用了。
深蹲盆骨剖析图
大家仔细看看上图中左侧盆骨后侧的尾骨形态:这就是“尾闾中正”在深蹲中的样子。右侧错误姿势中的尾闾是向内卷曲的,用这个姿势训练身体的整体平衡以及训练的效果都不好,而且还容易受伤。如果有上右图的姿势,老师就会要求通过“泛臀”来调整,使尾闾中正。深蹲是个非常好的训练,建议行拳漂浮的拳友每天都做上两组,每组100个。
内家拳同样可以借助深蹲进行盆骨与大腿部位放松的训练,但是不建议做负重深蹲,因为我们通过训练需要掌握的是身体的中定,而非单纯增强肌肉强度。在保持中定的状态下,身体放松所产生的力,已经足够锻炼下肢了,不需要再借助杠铃负重训练。如果普通的深蹲已经纯熟,可以进行面壁深蹲与贴墙深蹲。面壁深蹲可以辅助松背、松腰;贴墙深蹲可以开胯,松膝。
尾闾中正的目的,是为了中定劲,俗称:大劲。中定劲不像是其它肢体部位发劲,可以通过招式或发力训练去掌握。中定劲不是个主动的劲,它需要修炼者身体各部姿势都调整到位了,才被动出现。而且即使出现了,在早期也很难持久,局部的妄动,走神都会丢掉中定。可以说不会调整尾闾,做不到尾闾中正就不可能拥有中定劲。想要尾闾中正,首先要能感知到尾闾的存在,通过对它调整,进而在运功过程中让身体始终保持中定劲。
前篇《内家拳拾遗:溜臀、泛臀、敛臀到底怎么做?》讨论了臀部在行拳过程中的要求。想要感知到尾闾存在,关键在于裹裆与溜臀。溜臀的操作是:内收小腹,同时微鼓命门,上半身的松劲顺畅传导到臀部,此时放松臀部肌群劲自然就流入大腿。裹裆是解放尾闾的关键,正常人拥有强有力的后胯,日常生活中,完全感知不到垂在盆骨后侧的骶骨与尾闾。许多人反对裹裆,认为裹裆会造成后胯外旋,顶住盆骨,导致胯不开。先看看下图:
腰胯骨骼肌肉图
当通过裹裆、收胯(正襟危坐在椅子上时胯姿势)与溜臀的配合,将后胯打开,此时尾椎就有了活动的空间,可以微微动弹,此时感知尾闾的存在就容易了。此前有读者问:“练拳的时候要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翘屁股了?”方法有两个:其一,找一面镜子,摆出不翘的姿势,然后记住当时的身体平衡感受,这样在行拳中,如果身体平衡失控的时候,就感觉一下屁股是否凸出去了,如果是调整过来;其二,通过裹裆与溜臀对大腿骨骼与臀部肌群的调整,找到尾闾,通过调整尾闾让身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对于还未掌握胯部的开合的拳友可以通过第一个方法进行姿势调整。推荐的方法是第二个,通过调整尾闾中正,从而使身体始终保持中定劲,才是内家拳对姿体调整的核心所在。
敬请期待下一篇:《内家拳拾遗:尾闾的作用,以及一些的传说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