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仪式感的养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富养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溺于你心海
充满仪式感的养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富养


专属于孩子的仪式,是安全感,也是被爱和被珍视的幸福感。


作者:冯尘(爸妈内参主笔)


仪式感的本质,就是爱和珍视:独一无二的爱,只给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你。



前几天,参加了儿子的第一场音乐会。


到场之后,老师提出一个要求:“家长和孩子要分开坐,孩子们坐前面,家长坐后面。”


我听了马上提出疑问:“没家长在旁管着,不得乱成一锅粥啊?”


老师笑笑,“放心吧,他们穿着西装和礼服裙呢。”


当时并没有明白那句话的意思,只是看着老师信心满满的脸,将信将疑地遵从了安排。


出人意料的是,整场音乐会,秩序简直不能再好。


孩子们大到十几岁,小到三四岁,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地观看表演,没有一个在开小差,更别说聊天、玩闹。轮到自己表演时,也都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上场、表演、退场。


平时习惯了鸡飞狗跳的家长们,竟也安静优雅地欣赏了一场演奏会。


要知道,在教室彩排时,气氛可是截然两样。老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强调秩序,家长也在身边不断低声提醒,可孩子们还是毫不顾忌地聊天、打闹,年龄小点的孩子,甚至站在椅子上跳了起来。


彩排和正式演出时截然不同的状态,让我不得不去深思其中的原因。


而答案,就藏在老师的那句话里,“他们穿着西装和礼服裙呢”。


凝练起来就是一个词:仪式感。


演奏会那天,小朋友们都穿了西装和礼服裙,小男生抓出酷酷的发型,小女生涂上漂亮的彩妆。盛装出席。


进入到灯光氤氲、气氛唯美的音乐厅里,连平时最欢脱的孩子,脸上也带着明星走红毯一般的庄重。


小王子的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而对于孩子来说,仪式感也让他们与平时的自己不同。


正式的服装和场合,隆重的仪式,能够激发孩子心中对事情、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然后主动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我的朋友小敏,她的微信签名是:晚上八到十点别找我,因为我在陪孩子。


一次有急事找她,发微信一直不回,只好打电话,可手机里只有语音提示: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


后来才知道,她每天晚上陪孩子时,手机都会调到勿扰模式。


小敏说,她每天都会当着孩子的面,把手机调到勿扰模式,然后郑重其事地放进电视柜的抽屉里。


每次她关上抽屉的瞬间,孩子都会大声尖叫,“开始玩喽。”


小敏说,她很享受那一声尖叫,因为里面蕴藏着孩子由衷的快乐,开启的是她和孩子之间毫无干扰的高效情感交流。


其实许多父母所谓的陪伴孩子,不过是在陪着。看似人在孩子身边,心却总是牵系着手机里的工作、社交,还有娱乐。


小敏之前也是如此,和孩子玩的时候,手机响一声就忍不住去看一看,看完之后,又不知不觉点入了下一个链接。


孩子在旁边,从等待变成催促,从催促变成愤怒,又从愤怒变成失望,有时就会说出“你做手机的妈妈吧”这样的话。


看着孩子失落或者暴躁的样子,小敏反思了很久,做出陪孩子前把手机隔离的决定。


起初,她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放入抽屉,只不过是一种强制性的自我约束。可孩子对这个行为很感兴趣,也特别期待。


于是,这就变成他们家的一个仪式,不论谁要陪孩子玩,都先把手机隔离起来,然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亲子时间。


这个小小的仪式,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现在就是我们的玩耍时间,任何人都不能打扰我们。”


这是专属于孩子的仪式,是安全感,也是被爱和被珍视的幸福感。





我有一位朋友,孩子的每一个生日,她都会熬夜布置家里。


等孩子睡着,赶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气筒、彩带、礼物,开始张罗。好几个小时的忙碌之后,家里有了节日的气氛,只为了在孩子起床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另一个朋友,每年孩子生日当天,都会驱车带着家人去前门的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然后整理成册。


这不仅仅是他们给孩子的仪式感,也是她父母家里传承下来的仪式感。


还有一个朋友,每天都会在睡前亲吻孩子,风雨不改。哪怕他回来孩子已经入睡,也一定不会省略这一仪式。


有时他回来,孩子已经睡了,他出发时,孩子还没起床。可孩子起床之后,会知道爸爸回来过了,因为“他亲我的时候又扎疼了我。”


提到仪式感,许多人会联想到有酒店有翻糖蛋糕有小丑的生日聚会,然后联想到高昂的费用,然后望而却步。


其实,所谓仪式感,真的不必总是大费周章,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昂贵和繁琐,它就藏在日常当中,并且无处不在。


早上的第一句“早安”,接孩子放学时的一句“今天好吗”,回家后的一个拥抱,睡前的“晚安”和亲吻。


每一件小事坚持下来,变成一种习惯,就能成为仪式感。


只是,仪式感并不等同于形式感,如果不能为之赋予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重视,并参与进来,那么就不是仪式感,而只是形式。


用心灌注的形式,才能变成仪式。





充满仪式感的养育,才是我们给孩子真正的富养。


所谓仪式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通过一些非必要的动作和形式,赋予某个时刻、某件事情以特殊的意义,以表达它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记忆大师们总是把需要记忆的对象,关联到特别的场景当中,以增强记忆。而仪式感,正是通过增加场景的特别性,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记忆。


更重要的,仪式感的本质,其实就是爱和珍视。


宝贝,我爱你,爱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你。


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以我想给你独一无二的爱。因此,我愿意付出时间、精力、金钱,为你营造这些特别的仪式感。


孩子都是从被爱中学会爱人的。当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珍视,自然也会给予别人以同样的爱和珍视。有足够的爱和珍视,人生必定充盈。


 毕淑敏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育儿中的仪式感,正是给与“育儿”以意义,并且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自己寻找人生意义的能力。


当我们忙碌着奔波着焦虑着,唯有仪式感,能让我们庄重认真地对待生活。而仪式感本身,就是对生活极大的热爱。


仪式感,才是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富养。


世界纷纷扰扰,日子平淡无奇,而仪式感,就是平淡生活中主动建立的小确幸。


正是这些小确幸,让我们能更好地感知生命、热爱生活。



作者简介:冯尘,富书签约作者,用走心的文字,写理智的观点,代表作:《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

标签: # 孩子 # 仪式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