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的“坏”是如何炼成的
生活潦倒的时候,一个人寄宿在小小的葫芦庙中,每日的生活来源就是在街上写文卖字,当然,这样的收入非常的微薄可怜,可能仅仅够填饱自己的肚子而已。他甚至没有多余的钱置办一身象样的衣裳。《红楼梦》里说到他的衣衫用了“褴褛”一词,生活的困顿可见一斑。但他并不在乎表面的潦倒困顿,依然对自己的前程信心满满。他曾经对天长叹,高吟一联以表明自己的远大抱负:玉在柜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可见,他对自己是有很高的期望值,他相信困顿的生活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造成的,这样的生活迟早要过去的。
在葫芦庙里,最早赏识他的是甄仕隐,一个生活恬淡的小乡宦。他经常请他到家中叙谈吃喝,对他的落魄一点也不在乎,他相信他早晚会飞黄腾达的。他甚至慷慨解禳,资助他五十两白银上京都科考。可见,甄仕隐对他有莫大的恩情,对于这样的厚恩,贾雨村当时的表现是“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如此的厚恩,居然只是“略谢”而已,是贾雨村不懂世事人情,还是有别的原因呢?显然,贾雨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深知,甄仕隐是个飘逸洒脱之人,再多的道谢只能让他觉得自己的俗气,再说,自古就有“大恩不言谢”的说法,因此,贾雨村这样做,不过投其所好罢了。还有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贾雨村还很年轻,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生风浪。有些魏晋文人的傲骨在作怪。当时的贾雨村心地还是比较的单纯。
第二个赏识他的是个名字叫娇杏的丫头。她对他顾盼留情,以为他必非久居人下之人。虽然二人并无一言传递,但贾雨村对她刮目相看,引为红颜知己。他对这个出身卑微的丫鬟一见倾心,魂牵梦绕,有他的诗词为证: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愁。闷来时敛额,先上玉人楼。可见,贾雨村对娇杏用情非浅。后来,他发迹了,第一件事便是不忘娶她过门。这丫头没过两年,便扶了正室,可谓顺风顺水。贾雨村与娇杏的爱情应该算是一见钟情的爱情,没有大多功利的东西在里面,贾雨村只是凭自己的喜好便娶了这个出身卑微的丫头,后来,更是把她扶为正室。贾雨村对娇杏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他没有当时封建礼教的那一套所谓“门当户对”,完全是由于喜欢娇杏才娶了她,这在当时的社会也是相当难得的,可见,贾雨村青年时代还是个感情至上的性情比较单纯的书生。
他刚刚走入仕途的时候,是想做个清清白白的好官的。这一点书中是有交代的。他“才干优长,恃才侮上,官员侧目而视。”他的上司寻了个空隙,参了他一本,“情性狡猾,擅攥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这些描写说明一点,初入仕途的贾雨村并不擅长搞好同僚之间的人际关系,恃才傲物,清正,不合群,连上司都得罪了,他官场上的人缘很糟,以致于他的革职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在古代,想做清官好官的人往往在官场上是受排挤的对象,相当的孤立无助,贾雨村也不例外。
他自己孤身一人在官场打拼,不如此就无以立足。他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也没有旁人的强大的后台罩住,他只有选择出卖自己的良心委曲求全,以求自保,这和许许多多的没有背景的青年一样,要想在官场混下去,必然要走到这一步的,这也是当时的时代造就的悲剧,不然,就只有让人家扫地出门。出身贫寒的贾雨村更加害怕自己再回到以前的困顿中,所以,为了自己现在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地位,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一些事情,他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他有自己的一些苦衷。
贾雨村对世上形形色色的人有过很妙的一些言论。他认为天地生人,无外乎三种:大仁者,大恶者,和亦正亦邪的第三种人,尤其这第三种人,乃是由天地正邪两气交汇禀赋而成,聪俊灵秀,性情乖张,或为情种,情痴,或为逸士高人,或为奇优名倡。典型代表人物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玲,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秦少游,卓文君,朝云等等不甚枚举。书中的贾宝玉便是这正邪二气禀赋而成,其实,《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都属于这第三种人,包括贾雨村也属此类人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属此类人物。有此高论的人学问见识自是不凡,可见,曹雪芹对贾雨村并不厌烦。否则,不可能借他之口,来表达自己对人和事物最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