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的历史沿革,定西市的来历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眉温如初
定西市的历史沿革,定西市的来历

定西市一隅

今定西地属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1046年),《尚书?禹贡》所分“雍州”之地,为西戎部族所居,有狄戎、戎襄戎羌等,其各分散居于便于游牧的溪谷地带自有君长,不相统属。西周晚期,西戎(羌)文化受到周人文化的影响(在陇西县城西郊西河滩遗址发现周文化遗存可以为证)。

春秋前期,秦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41年—前221年)同桓王九年亦即,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居于渭河中上游的邽、冀二戎、设邽、冀二县,今通渭县南、陇西县东为冀县辖地。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开疆拓土,称霸西戎,秦国势力到达洮河流域,控制了西戎部族(《史记?秦本纪》) 战国时期,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泰国沿渭河继续向西开拓,“兵临渭首,灭狄、戎”(《后汉书?西羌传》)。渭河上游至洮河流域为秦国辖地。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西戎之王”(《史记?秦本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后汉书?西羌传》),其中有居于洮河流域的构陷罕戎——罕 候研。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在秦国境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41县,设县令管理百姓(《史记?秦本记》)。次年(公元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当时在羌戎居地所设的县均称为“道”,狄道(治今临洮)、豲道(在今陇西县东部及武山县)二县极有可能置于此时。秦孝公继承秦国“初租禾”的制度,注重农业生产,“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2年)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水经注》、《后汉书?西羌传》)。狄道即今临洮县,今定西地区全境均辖于陇西郡。陇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陇水”、“陇坻”之西,故名“陇西”(《水经注》并引东汉应劭注)。陇西郡为今甘肃省最早的建署之一也是今定西地区设郡之始。

秦汉

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5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秦始皇于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当时,今定西地区地域仍属陇西郡辖,郡治狄道。陇西郡辖狄道(治今临洮)、枹罕(治今昔对比天水)、下辨(治今成县)、西(治今西和、礼县境内)7县。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陇西郡地。新设安故(治今临洮县南安下川)、氐道(今礼县西北)、首阳(治今渭源)、原道(辖今陇西东部与武山县)予道(今岷县西南)羌道(治宕昌及舟曲境内)、襄武(治今陇西)、大夏(治今广河)。 陇西郡辖县包括原秦置狄道、氐道、临洮、羌道西上邽及新置的大夏、安故、首阳、襄武予通共辖11县,设有“铁官”、“盐官”专事铁盐经营。于临洮县设南部都尉管理羌戎等少数民族。首阳县是今渭源县设县之始,襄武县是今陇西境内最早设的第二个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陇西郡分划出东北部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辖有陇山以西的平襄、阿阳(治今静宁南)、街泉(治今庄浪东)、陇县(治今大陇山西)、清水(治今清水)、略阳道、戎邑道、绵诸道、罕秆、兰干、望桓(今天水)、冀县(治今甘谷)、原道(辖今陇西东及武山县)、勇士(辖今榆中、定西、治今榆中县青城乡),本捷共16县。设骑都尉于原道县密艾亭,并设属国都尉于勇士县满福(治今定西县巉口镇),管理归附汉朝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事务。又设“秦亭”于陇山西面以联系“陇关”,便利邮置。平襄县为今通渭县境内设县之始,天水郡属国都尉治满福为今定西县有建置之始。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州部),每部州设刺史一员,巡行郡国,督察地方官吏和豪强。陇西、天水二郡隶属凉州刺史部辖。 王莽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变更郡县名称,改陇西郡为厌戎,狄道为“操虏”、氐道为“亭道”、予道为“德道”、大夏为“顺夏”、襄武为“相桓”、西县为“西治”;改天水郡为“填(镇)戎”、平襄为“平相”、戎邑道为“填(镇)戎亭”、望桓为“望亭”、冀县为“冀治”、勇士为“纪德”、清水为“识睦”、兰干为“兰盾”。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纪人隗嚣等起兵于天水郡成纪县,攻下郡治平襄,继而占领陇西、金城等郡,建立割据政权。

东汉

三国时期(公元25—265年)

公元25年,刘秀

建立东汉政权,恢复王莽

所改郡县之名。建置由原郡县二级改为移治州、郡县三级。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

),刘秀荡平隗嚣割据

政权,陇西、天水二郡归汉。凉州刺史部驻陇西县(今张家川)、陇西、天水二郡乃属于凉州刺史部辖。汉明帝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平襄移治冀县(今甘谷),并将原辖于陇西郡的上邽县划归天水郡辖。汉章帝

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从襄武县南部移置鄣县

(今漳县)。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为州牧,将原郡县二级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汉献帝

建安中期(196—220)从汉阳郡移置南安郡。陇西郡治狄道辖十一县:狄道

、安故

、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枹罕、白石、鄣、河关(在今临夏境积石山县)。襄武县有五鸡聚、临洮县境内有洮河流域索西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筑,徙(南部都尉驻此),又有望曲谷(临洮西南部)龙桑城(在临洮东北)。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

),三月又因羌汉战争,将陇西郡治由狄道迁于襄武县。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

)秋,陇西郡治复还狄道。襄武作为陇西郡治历14年。 南安郡

,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汉阳郡辖13县,其中平襄(治今通渭)、勇士(辖今定西县北部)、原道(辖今陇西县东部及定西县东南部)、显亲(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治今静宁县李店乡)四县地辖今定西地区北部地域。汉灵帝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

,郡县更为州、郡县三级制,安增设南安郡(在陇西县境内)、辖豲道在今武山境内、中陶(在今陇西、漳县境内)3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曹魏分全国为13州,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长安)移置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当时秦州辖陇西(治襄武)、南安(治豲道)、汉阳(即天水郡,治冀县)、广魏(治临渭、今秦安县东南)4郡。陇西郡治襄武县辖襄武、狄道、临洮、鄣县、首阳、安故、大夏、氐道、河关(治今各石山县)9县。南安郡治原道。辖原道、新兴、中陶3县。

汉阳郡(即天水郡)治冀县辖冀县、显栾(在今通渭东、秦安西,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在今静宁县李店乡),西县、上邽、新阳6县。广魏郡,治临渭。辖平襄(今通渭)等5县。由于魏蜀相争,曹魏在陇西郡辖地屯兵驻军,与蜀汉进行拉锯战。

西晋

时期(265—316年)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由三国时曹魏广魏郡改置)武都及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郡合7郡置秦州治冀县。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并入雍州治长安(今西安)。太康七年,复置秦州,移治上邽(今天水)。陇西郡(国)治襄武。辖襄武、首阳、临洮、狄道4县;南安郡治原道辖豲道,新兴、陶三县;平襄县辖于略阳郡(治临渭)。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0年—299年),新设狄道郡属秦州,治狄。辖原陇西郡的狄道、临洮、河关3县,新置洮阳、遂平、武街(治今临洮窑店)、始兴、第五、真仇6县。狄道郡共辖9县。此时陇西郡仅辖襄武、首阳二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20年)今定西地区先后为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分裂割据政权所控制,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建置更替,遂使领属亦很紊乱。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陇西太守当勋、南安太守杨韬归降匈奴族刘曜建立的前赵(都长安),前凉主张茂(都姑藏,今武威)遣将陈珍率羌、氐之众击败前赵刘矅,克复南安郡隶于河州(治枹罕)。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前凉主张骏尽有陇西郡地,派秦州刺史王翟镇守陇西,后陇西人李俨杀大姓彭姚,自立陇右。前凉主张玄靓(335—362年)遣牛霸讨伐李俨,陇西郡复归前凉,仍隶秦州。氐族符健建秦(351—394年)都长安。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前秦主符坚遣蒋登率兵5万,夺取陇西、南安二郡,以要衡为陇西太守,祖珍为南安太守。前秦置河州治枹罕,辖3郡:陇西郡治襄武,领3县;武始郡治狄道领1县、南安郡治原道,领3县。今定西地区地城为前秦所辖区。匈奴族石勒建后赵(319—350)都襄国(治今河北邢台),置秦州,陇西、南安二郡辖于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城为后赵所辖。羌族姚苌建功立业后秦(公元384—417年),陇西、南安、武始3郡辖于雍州(治长安)。鲜卑族乞伏国仁建西秦(385年—431年),都苑川(在今榆中境内)。置秦州(在今榆中境内),大夏、武始(治今临洮)、安固(治今临洮南部)、陇西(治今陇西)、南安(治今陇西东)等郡辖区于秦州,郡县时有兴废。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

南北朝

时期(420—589年)

今定西地区为北魏、北固统治地域之一。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中陶、禄部二县(均在今漳县、武山境内),地归襄武县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846年),分全国为38州。今定西地区地域为秦州、河州二州的辖的。陇西郡,治襄武。领襄武、首阳(治今渭源)2县。南安阳郡治桓道领桓道、新兴(辖今陇西、漳县、武山部分地域)2县,此二郡辖于渭州。武始郡,治勇田县,(在今临洮县北部)领勇田(太平真君八年即447年置)、狄道、阳素(在今临洮境内)3县。临洮郡(太平真君六年即445年置治今岷县)领赤水(在今岷县境内梅川一带)、石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县石门乡)、龙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县西北古城一带)3县洪和郡(治今临潭)领水池(太平真君四年即447年置)、蕈州(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即474年置,北二县均在今卓尼与渭源交界的洮河流域)3县。此3郡辖于河州(治枹罕,今临夏)。北魏孝庄帝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陇西),所辖3郡:陇西郡领襄武、首阳(今渭源)2县;南安阳郡治桓道,领桓道(在今陇西东南)、中陶(在今漳县、武山境内)2县,广宁郡(在今漳县境内)领彰县、新兴2县(均在今漳县、武山境内)。今通渭、定西二县之地为北魏秦州的北部。西魏时期(535年—557年),今定西地区为西魏的西南边疆,属3州4郡的辖地:河州治枹罕。辖区武始郡(治今临洮北),辖区相当今临洮定西一带。渭州辖陇西郡州郡并治襄武(今陇西),广宁郡(治今漳县境内)辖区相当于今陇西、通渭、漳县一带。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置岷州并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州郡同治于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相当规模于今岷县、宕昌一带。大统十五年(551年)改首阳为渭源县,境内曾设置渭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

北周

时期(557—580年)

河州辖武始郡,领狄道县。渭州辖2郡:陇西郡领襄武、渭源2县;南安郡领彰县及原桓道县地(今陇西县东部)。岷州辖5郡:同和郡领溢乐、水池2县; 川郡领基城县;洪和郡领当夷县;博陵领博夷、宁人2县;洮城郡领和政县。在今通渭县境内设交州,辖安阳郡,领安阳、乌水2县。

隋朝

时期(581—907年)

定西市

隋朝(581—618年),今定西地区为陇西、会宁、金城、临洮4郡辖地。 隋文帝

开皇三年(583年)罢陇西、临洮、渭源3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渭州、岷州,复置陇西、临洮2郡。陇西郡治襄武(今陇西),领襄武、陇西、鄣县、渭源、长川(治今秦安县北)5县,今通渭县地为陇西郡长川县

辖地。今定西县为会宁郡辖地。狄道县

(今临洮)辖于金城郡(今兰州),改西魏溢乐县复为临洮县(今岷县)辖于临洮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原南安郡,移武阳县属渭州,开皇八年(588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复溢乐县名并为州治。于岷州境内置和政、当夷2县。 唐朝

时期(618年)得置渭州,治襄武,襄武领陇西、渭源、鄣县4县。今通渭、定西二县为渭州北部地域。唐玄宗于宝初年(742—751年)划兰州属狄道县,置临州,治狄道,并置安(长)乐县(在今临洮、康乐境内)。天宝元年(742年)改随置岷州为和政郡。肃宗

乾元元后(758年)复置岷州,领溢乐(今岷县)、右川、和政(均在今岷县境内)3县。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渐强,乘机侵入陇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代宗宝应元年至二年(762—763年)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在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今定西地区为吐蕃

占据,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央王朝统属。

时期(960—1234年)

北宋时期(960—1127年)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建置,县下辖有城、寨、堡。县、寨时有升降;寨、堡时有升降及罢废。宋仁宗皇右四年(1052年),因唐末渭州陷于吐蕃后将渭州移置于平凉(今平凉),遂以原渭州地置“古渭寨”(今陇西),属秦州(今天水)辖。 北宋时期,今定西地区地域北部为宋与西夏的交界地带,全境先辖于秦凤路,后属于熙河(兰会)路。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元年(1068年)开始着手开拓熙(州)、河(州)的部署,命王韶至秦州沿渭开何西开拓,设市易司于古渭寨。由于军事的需要,自熙宁元年(1068年)至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在今定西地区境内修筑了许多城、寨、堡。熙宁四年(1071年),王韶于狄道筑“武胜城”,初名“武胜军”,后改为“镇洮军”。熙宁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为通远军,同年于镇洮军置熙州(今临洮),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岷州(今岷县),遂建置熙河路,辖熙、河、洮,岷、叠、宕等州及通远军(巩州)。秦凤路(治凤州;在今陕西凤县境内)所辖的会州治敷文县(今靖远),领1城1寨:

安西城,筑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赐名(在今定西县北三十里铺关川河西岸);平西寨,筑于绍圣四年(1070),赐名(在今定西县鲁家沟)。秦州辖鸡川寨(在今通渭县鸡川镇),筑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

熙州,治狄道县(今临洮),领狄道1县及康乐1寨并9堡:熙宁五年(1072年)置渭源堡(在今渭源)、庆平堡(在今渭源县庆坪)、通谷堡、北关堡(在今临洮县城北20里)4堡、熙宁六年置南关堡(在今临洮县玉井乡)、当川堡(在今康乐县境内)、南川堡(在今临洮县南30公里)3堡、熙宁七年(1074年)置结合堡(在今临洮县辛店镇)、元丰七年(1084年)置临洮堡(在今临洮县巴下寺)。 又:宋哲宗元右六年至七年(1091—1092年)筑蟾牟山堡(在今定西县杏园乡牛家营村)与华川堡(在今通渭县马营镇),同时筑护耕七堡于定西城至通渭寨之间,属熙河路辖。巩州,治陇西县,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通远军为巩州,领3县、1城、6寨、7堡:陇西县,哲宗右五年(1090年)置,为今陇西县得名之始,永宁县、宁远县(在今甘谷、武山县境内)。定相城,元丰四年(1081年)从西夏恢复后所置(在今定西县城区),赐名,为定西县得名之始。永宁寨,来远寨(后同升为县)、通渭寨,熙宁元年(1068年)置(在今通渭县什川乡八里湾李家坪,后升为县又降为寨)、熟羊寨(在今陇西县首阳镇),熙宁元年(1068年)置,通西寨(在今陇西县通安驿乡古城村),熙宁五年(1072年)置,三岔堡(在今陇西县北面25里)、熙宁四年(1071年)置,榆木岔堡(在今定西县团结乡好地掌)与熨斗平堡(在今定西县鲁家沟青石峡喜家岘均置于熙宁五年(1072年)),约于熙宁元年(1068年)置者达堡、七麻堡、本当堡垒、扑麻龙堡4堡(系吐蕃语音泽,均在今通渭县境内)。又:熙宁六年(1073年)置哑儿峡寨(在今陇西县东四址里铺渭河北岸山嘴),属通远军所辖。岷州,(治今岷县),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领3县、5寨、3堡、1监:右川县(治今岷县境内)、大覃县(治今西和县境内)、长道县(治今礼县境内),临江寨、荔川寨、麻川寨(在今岷县梅川镇)、闾川寨(在今岷县闾井)、宕昌寨(在今宕昌县)。遮阳堡(在今漳县大草滩乡协店子)和谷藏堡(在今岷县境内县城西40里)。熙宁七年(1074年)置,铁城堡(在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熙宁十年(1077年)置,滔山铸钱监熙宁九年(1076年)置。此外,岷州还先后辖区有白石镇(在今西和县境内)、盐官镇(在今礼县境内)、故城镇、马务镇(在今武山县马坞乡)、良恭寨(在今宕昌县境内)。

代(115年—1234年)

定西市

金于宋钦宗

靖康二年亦即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来北宋建立金国,其建置多承宋旧制在今定西地区及兰州、会宁、临夏等地域设置临洮路,辖1府、6州、16县: 临洮府,治狄道县(今临洮),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改熙州为临洮府,置熙秦路总管府。领狄道、当川(在今广河县东)、康乐(今康乐县)3县。并辖康乐寨(后升为县)、庆平镇、景谷城,渭源、临洮、南川流不息、通谷4堡。巩州,治陇西县,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军事为通远军节度使。领陇西、安西(在今定西县北三十里铺)、定西(定西县)、通西(在今陇西县通安乡古城

村)、通渭(在今通渭县城区5县。并辖熟羊、来远、永宁、南川4寨及盐川镇(在今漳县盐井镇)。金宣宗贞右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

、领定西通西、安西3县。洮州辖区铁城堡(在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凤翔路秦州辖鸡川县(在今通渭县鸡川乡),金宣宗贞

右四年(1216年)鸡川县辖于西宁州(在今会宁县翟所乡

张城堡)。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七月设巩昌府,治陇西县,十月以汪显为巩昌便宜总帅。这是“巩昌”得名之始。南宋(1127年—1279年)利州西路西和川辖佑川县(在今岷县境内),今岷县地及漳县新寺镇一带为南宋辖地或宋金边界,漳县新寺镇滴水崖有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所刻“佛”字摩崖石刻题记可证。

元代

(1271—1368年)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建置为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元初置巩昌路便宜都总师府,治陇西、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5府及秦、陇、定西、河、洮、岷等27州。至元八年划岷州归脱思麻路所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巩昌路总管府。至元21年(1284年)划去部分州,辖有巩昌、平凉,临洮、庆阳4府和秦、陇、宁、定西等15州。今定西地区地域属陕西行省巩昌路、定西州、临洮府、及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辖。巩昌路巩昌府治陇西县,领陇西、宁远(今武山县)、通渭、伏羌(今甘谷县)、鄣县(初治今漳县盐井镇,大德年间县城被洪水洪毁,移治漳河北岸,改鄣县为漳县)5县。定西州治定西县。至元三年(1265年)并定西、安西、通西三县入定西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诏改定西州为“安定州”。临洮府,治狄道县(今临洮县)。领狄道渭源2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县。吐蕃等处宣慰使脱思麻路治岷州(今岷县)辖岷州,领铁州(治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至元七年(1270年)将原金代所置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辖于秦州(今天水)。

明代

(1368—1644年)

定西航拍

明初,沿用元朝

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辖今甘肃省地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省制,分别设置承宣布布政使司(长官称为布政使),掌民政与财政预算;提刑按察使(长官称为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长官称为都指挥使)、初掌军事,后兼管理民政。三司实行行政、司法、军事分立制,各不统属、互不兼任。陕西等处承宣布布政使司驻西安府,所辖4府,巩昌府与临洮府统于陕西布政使司所属。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陇右道辖临洮、巩昌二府洮、岷、河、兰4卫。洪武

年间置洮岷茶马司。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没洮岷道貌岸然辖队、文成漳4州县及洮、岷2卫、西固一所。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陇西县。统3州14县。领陇西、通渭、伏羌(今甘谷县)、宁远(今武山县)、漳县、安定(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今定西县)、会宁、西和、咸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巩昌卫、统于陕西都指挥使。秦州直隶州

(治今天水市),领秦安

、清水、礼县;阶州直隶州

(治今武都县),领文县。徽州(治今徽县),领两当县。临洮府,治狄道县。统兰州、河州2州,领狄道、渭源2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临洮卫。统于陕西都指挥司。兰州直隶,治兰州,领金县(今榆中县)。河州(治今临夏)。岷州卫,驻岷州(今岷县)。洪武四年(1371年)置岷州千户所及铁城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岷州卫,领西固城宁御千户所(在今舟曲)。统属于陕西都指挥司。洪武二十四年设岷州,隶巩昌府辖。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岷州军民指挥使为岷州卫,嘉靖四十年(1561年)革去岷州卫。

清代

(1644年—1911年)

清初沿袭时代旧制,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布政使司。以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府(今陇西县),辖今甘肃全境。康熙六年(1667年)更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1668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州。康熙八年(1669年)甘肃正式建省。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巩秦阶道、兰山道巩昌府、兰州府。巩昌府,治陇西县。领陇西、安定(今定西县)、会宁、通渭、宁远(今武册县)、伏羌(今甘谷县)、西和、漳县8县及岷州(今岷县),洮州厅(今临潭)1州一厅。道光九年(1829年)划漳县归陇西县辖,设陇西县丞管理。兰州府,治皋兰县(今兰州市)。领皋兰、金县(今榆中县)、靖远、渭源4县及河州(今临夏)、狄道(今临洮)2州。

中华民国

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时期,甘肃行政区划主要为省县二级体制,间有三级制。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北京北洋政府成立,甘肃省行政区划仍没清代省、府、县三级体制,“道”为省“布政使署”的派出机关。

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公布《划一现行各省行政官厅组织令》,统一了全国地方官制和行政建制设置。省“布政使署”改称“行政公署”,长官由“布政使”改称“民政长”,同时将麻、直隶州直隶厅一律裁废,推行省县二级制。仍保留“道”作为省的派出机关。省“民政长”改称“巡按使”,县长官称“县知事”。“道”长官由“观察使”改称“道尹”。

民国五年(1916年)7月,甘肃省设置7个道,省长官称为“省长”。兰山道,驻皋兰县(今兰州),领狄道(今临洮)、洮河(治今临洮县北境民国2逐步形成4月改置狄道州沙泥分州为沙县,次年改为洮河县。)、渭源、定西(民国3年1月改安定县为定西县)、陇西、岷县(民国2年2月改岷州为岷县)、漳县(民国2年2月恢复漳县建置)等县。通渭县属渭川道(原陇南道、驻天水县)。

民国16年(1927年)7月18日,甘肃省政府成立,驻兰州,改称“省长”为“省主席”,废除“道”,改为“行政区公署”,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锁“行政公署”,实行省、县二级区划体制。

民国18年(1929年)1月,狄道县改称临洮县,21年(1932年)6月10日,临洮县析出西部置洮西设政局,次年为康乐设政局。29年(1940年)改置康乐县。

民国21年(1932年),甘肃省政府始置派出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25年(1936年)设第一专区驻岷县。

民国32年(1943年)5月,置会川县(驻官堡,今渭源县会川)。

民国33年(1944年)7月13日,从第一专区析临洮,定西等8县置第九专区驻临洮。

民国38年(1949年)第一区(岷县专区)驻岷县,领岷县、陇西、漳县、临潭、夏河5县及卓尼设治局。第四区(天水专区)驻天水,通渭县为其属县。第九区(临洮专区)驻临洮,领临洮、河(治辛甸)、渭源、定西、会川(官堡)、榆中、康乐7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定西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定西地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化。甘肃省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二级制,在省、县之间设置专区,作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专区,县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之后恢复“地区专员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关构,地区代管县。2003年底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

1949年—1956年.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甘肃省行政区域设置,成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22日,中共甘肃省委电示,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辖定西、榆中、会宁、靖远、静宁、西吉、海源7县,析出原辖的景泰县划入武威分区。岷县专区,驻岷县,辖岷县、渭源、会川、漳县、陇西、临潭6县及卓尼设治局。通渭漳县2县辖于天水专区;临洮、洮沙2县辖于临夏专区。

1950年5月20日,撤销岷县专区,将岷县划武都专区;渭源,会川2县划归定西专区;陇西、漳县2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锁临夏专区的洮沙县并入临洮县,由定西专区析出静宁、西吉、海源3县划归平凉专区。

1951年4月定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甘肃省人民政府定西专员公署。

1955年2月改称甘肃省定西专员公署。

1956年1月,将原省直辖的皋兰县、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及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此时,定西专区辖12县: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会川、临洮、榆中、皋兰、永登、景泰、靖远。

1957年—1965年.1958年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4月4日,撤销景泰县并入皋兰县;撤销会川县,并入渭源县;将原辖于武都专区的岷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销原天水专区所辖漳县,并入武山县。

10月25,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白银市由定西专员公署代管。12月16日,从天水专区析出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10日,撤销皋兰县,分别并于兰州和白银市。撤销渭源县分别并入陇西、临洮2县。撤销宕昌县,分别并入武都、岷县2县。

1961年11月25日,设立临洮专区。12月15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漳县、渭源建置。

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临洮专区;将原白银市属皋兰、靖远二县及原属临洮专区的临洮、渭源2县均划归定西专区。将岷县划归武都地区,漳县划划天水专区。

至1965年,定西专区辖9县: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榆中、皋兰、靖远。

1966年—198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各级人民委员会相继改称“革命委员会”,“专员公署”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10月1日起,专区改称“地区”。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1970年3月25日,榆中、皋兰2县由定西地区析出划归兰州市。

至1976年,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临洮、陇西、通渭、渭源、靖远、会宁。

1977—2003年,1979年1月30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二次会议依据宪法规定,决定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定西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月1日,甘肃省行政区划为省、州(市)县二级制或省、县二级制,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85年6月将原辖于定西地区的靖远、会宁二县划归新成立的白银市(8月1日正式成立),10月,析出原辖于天水地区的漳县及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此时,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

2003年4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03)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地级定西市的批复》,定西地区撤地区设市,辖一区六县:安定区(由原定五县改称)、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同年12月26日,召开定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定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至此,原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标签: # 陇西 # 定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