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朱柏庐
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其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警句,尤为脍炙人口。
江苏昆山朱柏庐:律己修身 垂训后世来源: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9-08 10:00分享
朱柏庐
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他上侍奉母亲,下抚育弟妹,辗转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方返故里。因敬仰晋人王裒在父亲墓前搭草庐而居、攀柏树悲号之义,自号柏庐。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和《孝义篇》中,朱柏庐都无一例外被列为“孝义第一”。
以号明志,朱柏庐始终未入仕,早年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学问,遂撰写《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教书育人之余,朱柏庐最看重的是读书。他在《治家格言》中写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志欲大,心欲虚。尽孝悌,敦读书。学如是,斯远到。勉之哉,及年少”。朱柏庐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在日常生活中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读书,但由此提炼出一部《治家格言》,流传后世。
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生活中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他常常对妻子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七十岁生日时,家人给他祝寿。亲友们纷纷登门,十分热闹。很多亲戚朋友送来了礼品,他一律谢绝。甚至连儿子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过生日那天,他请亲戚朋友们吃饭,用的几乎都是素菜。妻子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看不起,他却笑笑说:“自奉必须俭约。”
晚年间的朱柏庐辍教著书、博学勤笔,除了《治家格言》,还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数十册典籍。
《朱子家训》
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尤为脍炙人口。朱柏庐早年在授课之余,潜心研究程、朱理学,认真阅读朱熹著作,特别是收录在《朱氏宗谱》中有关家训的文章。他仔细揣摩朱熹建家立业的根本思想,总结前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并联系自己的感受体会,编写出《治家格言》。因为是要求家人特别是儿童必须背诵的,为使其读来琅琅上口,所以采用了对仗和合辙押韵的形式。朱柏庐将这篇《治家格言》,恭恭敬敬地以颜体楷书抄写,挂在客厅墙上“中堂”的位置,用以勉励家人,另抄一幅挂在书房最显眼处,用以督促自己。
《治家格言》问世后,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赞许,纷纷争相传抄。朱柏庐去世后,全国各地相继将此文梓刻成书,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收录此篇,善书者写成字帖,使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四卷,阐释其意。家训诞生地江苏昆山及其周围苏杭锡常等地更有人将其编成词曲歌谣,到处传唱。据称康熙皇帝从第三次南巡(1699)开始,时常听人说起此事,非常感兴趣,经常将其中的名句抄写成对联送给官员和他们的孩子,并将《治家格言》引入宫中,和《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一起,作为皇子、皇孙们的必修课。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满族人德保将之译成满文,以教八旗子弟。他高度评价此格言,称之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清灯”。陈榕门在《养正遗规》中也说“其言质,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贵贱皆可遵行”。说它浅显易懂,极易推广开来。清光绪中期,浙江乌程(今吴兴)学者戴翊,依据林则徐抄写的《朱夫子治家格言》,编写了一本《朱夫子治家格言释义》(两卷),除引用原文外,还用一万八千多字进行了详细解释,国内外反复印刷,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脚本
律己修身 垂训后世
——朱柏庐与《朱子家训》
序
【童声呤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童声呤诵(低混):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孩子们正在诵读的,是一篇诞生于三百多年前的治家格言。
它曾经是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启蒙教育所必须反复诵读的书目。与《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一起,它被奉为中国传统的蒙学经典。
它广泛传播于华人世界,被尊为“治家之经”。
《朱子家训》——这篇仅仅五百多字的治家格言,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它的作者朱柏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朱柏庐
朱柏庐,原名朱用纯,字致一。
明末清初,出生于江南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家乡苏州昆山,他度过了无忧而又富足的童年。
然而,时运不济,他的人生也随之发生转变……
【青年朱柏庐喊声:母亲!母亲!】
公元1645年,朱用纯十九岁。
这年农历八月,清军攻破昆山城。
朱用纯的父亲朱集璜以一介书生,也毅然上阵,挥刀杀敌。
城破后,朱集璜投水殉国。
年轻的朱用纯带着母亲和四个弟弟逃出昆山城,从此家道败落。也就在这一年,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柏庐。
艰辛的生活开始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他取的号有一个典故,“攀柏庐墓”的典故。取自什么呢?取自西晋的一个名士,叫王裒。王裒的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了,所以王裒后来终身不肯出仕,表明自己的志向。他在父亲墓前攀柏哭泣,扶着松柏,结庐守墓,“攀柏庐墓”的典故就出自这儿。
以号明志,朱用纯从此潜心治学,甘心一辈子做一个乡下的教书先生。
此时,他还不满二十岁。
昆山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陈益:
朱柏庐先生一生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他甘守清贫,那么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我认为,一是继承朱氏家族一贯的家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清史稿》、《清史列传》、《孝义篇》等等,都把他称之为清代的“孝义第一”。另一方面,他在教学之余就埋头做学问,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著作。
他的晚年声望日隆。许多人请他撰写序文和碑志,其中包括了《顾亭林先生集》这样重要的著作。
他还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教育家,一生设馆教书,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弟子就有四十余人。
直至七十二岁离世,归葬太湖之东的阳山祖坟,朱柏庐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等身。
昆山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程振旅:
昆山人有这个习惯,春季跟秋季把自己的子女,家庭的一家到昆山三贤祠,那时候昆山有个三贤祠,就是纪念顾炎武、归有光和朱柏庐的祠堂。到了三贤祠参观了以后呢,父母还一定叫我们到朱柏庐《治家格言》那个碑文前面,去朗读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
公元1720年,朱柏庐已离世二十二年。人们仍然记得他,将他请入了家乡的三贤祠。
这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终生清贫的朱柏庐还悄悄地留下了一份遗产。这份遗产,惠泽世人三百余年,一直传颂到了今天。
《朱子家训》
【童声呤诵: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
昆山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程振旅:
我们小时候呢,家长在吃饭之前要叫自己的子女背诵一遍《朱子家训》。如果背不出,是不许吃饭的。
昆山花桥台商子女学校副校长 程凤琳:
两岸的教学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蒙学的作品经常学的是“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有就是我们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苏州市文联原主席 张澄国:
清代以来江南苏州一带的读书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朱子家训》的读本,有的人家,家里还挂着《朱子家训》的条幅、对联,作为自己治家的座右铭。
一部《朱子家训》,影响深远。
在朱柏庐四十岁的时候,这部家训就已流传在外,备受推崇。但他闭口不提这是自己的作品,以致人们一度误以为这是南宋大儒朱熹所作。
昆山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程振旅:
为什么朱柏庐,包括他的后裔都不讲朱柏庐先生的格言呢?因为它是他家的家训,朱柏庐主要是写给他的家庭跟他的学生子弟们的。那时的人就是遵守不宣扬自己,而默默无闻地做他的工作。
《朱子家训》的真实作者是朱柏庐,一直到很多年后人们才弄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它奉为蒙学经典,作为自己的箴规宝鉴。
阮元、黄自元、林则徐、李鸿章等历史上留下诺大声名的人物,都曾亲自抄写。从这一个个端方的楷书中,我们能体会到他们抄写时恭谦的心情。
那么,这一部《朱子家训》,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童声呤诵(压混):训子要有义方,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苏州市文联原主席 张澄国:
从本质上来看,《朱子家训》传承和体现了传统的道德文化,经过它的提炼和加工,更加通俗化、具体化。它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尚文崇德的优良传统。
短短500余字,涵盖了劝勤勉学、励志自强、谦和体恤、明理向善、本分守常、修身累德等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诸多方面,朴素又凝练地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修身立世的要求。
自然,它就成为人们理家教子、整饬门风的格言警句。
但是《朱子家训》流传如此之广,还有着更多的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从形式上,《朱子家训》采用的全是韵文的方式,所以它朗朗上口,形成的就是自己的格言警句风格。所以你看它内容非常扎实,很贴地气,不是只是空说理,就是因为它来源于实践,但是同时它又有理性的高度。
【童声呤诵(压混):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朱柏庐是一位教育家,他自然知道如何让受教育的人更容易接受。也许,这部《朱子家训》,本就源于他给自己学生和子弟的启蒙课程。
这部朗朗上口,又易懂好记的《治家格言》于是就在一代代的孩子们童稚的声音中,传播各地,传承后世。
因为一部《朱子家训》,教书先生朱柏庐,像自己的先祖朱熹一样,被后人尊称为“子”。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至高的地位和荣誉。
现实意义
三百多年之后。
朱柏庐的故乡,江苏省昆山市。
这座位于老城区的通匮桥,它的桥梁仍是一千年前宋代的遗物。朱柏庐的家就在桥畔左近,他一定无数次由此经过。
今天,这座桥所在的社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个广场叫柏庐广场。
这条道路叫柏庐路。
这所学校就叫柏庐小学。
【童声吟诵: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弟。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苏州市文联原主席 张澄国:
《朱子家训》将立德作为一切之本,把育人放在首位,主张做事首先要做人。它的这种体现中华传统道德的优良的理念,我觉得至今没有过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昆山市,正在努力延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髓融入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朱柏庐的故乡,《朱子家训》是每一位小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市民中也广泛开展了学习朱柏庐、学习家训的活动。
昆山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陈益:
在昆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运用《朱子家训》这个地方文化的资源,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古人家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形式,甚至比学校还重要的教育形式。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常说“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那么整个国法、乡约,也就是社会层面的道德基石在什么啊,在家庭层面。
昆山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陈益:
这么多年来,昆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国内都比较领先。在追求卓越的过程当中,也强调了以个人和家庭的道德水准为基础。这个对于今天来说,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朱子家训》不仅在它的故乡依然滋润着土壤,教化着人心,而且早已被推崇为的道德准则,成为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精髓。
如果时光回到三百多年前,教书先生朱柏庐伏案凝思写下这部《治家格言》,谁也不知道他写了多久。
他只不过为了在清贫的生活中维继家风、教育学童,写了些自己平常行事做人的经验和准则。但他也许没想到,这短短五百余字,会成为律己修身的范本,垂训后世。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着的道德力量。
●《朱子家训》摘编
(一)勤俭篇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①,要内外整洁;既昏②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
①庭除:厅堂院落。
②昏:天刚黑时。
【释义】
天快要亮的时候就起床,洒扫庭院,使院落内外保持整洁。天快要黑的时候就准备休息,关窗锁门之事,一定要亲自检查。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①物力②维艰。
【注释】
①恒念:经常、长久地想。
②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释义】
人吃的每一粒米饭,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时常想到它在制作时的艰难。
3.自奉①必须俭约,宴客②切勿留连③。
【注释】
①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
②宴客:宴请宾客。
③留连:乐而忘返或依依不舍。
【释义】
自身日常的生活供养一定要节俭,宴请宾客要有节制,不要沉湎于逸乐之事。
4.器具质①而洁,瓦缶②胜金玉;饮食约③而精,园蔬愈珍羞④。
【注释】
①质:质朴、朴素。
②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
③约:少,简约。
④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
【释义】
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
(二)正直篇
1.居身①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②。
【注释】
①居身:立身处世或修身。
②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释义】
做人一定要朴实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为规范。
2.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释义】
不可贪图意外之财,不可过量饮酒。
3.与肩挑贸易①,毋占便宜。
【注释】
①肩挑贸易:指肩挑货物,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小商贩。
【释义】
与挑担子做生意的小贩打交道,不要占便宜。
4.见富贵而生谄容①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②。
【注释】
①谄容:谄媚巴结的容态。
②莫甚:没有比此更严重的了。
【释义】
看见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谄媚表情的人,最可耻;遇到贫苦困厄的人就做出骄横神态的人,最下贱。
5.施惠①无念,受恩莫忘。
【注释】
①施惠:给人以恩惠。
【释义】
给人以恩惠,不要自己总想着别人应来报答;接受恩惠的人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
(三)和顺篇
1.听妇言,乖①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②父母,不成人子。
【注释】
①乖:背离、疏远。
②薄:薄待。
【释义】
听信妇人之言,疏远血缘关系亲近的人,难道是大丈夫所为吗?看重钱财,不孝敬父母,就不配做子女。
2.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①。
【注释】
①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释义】
嫁女儿要选择品行好的人当女婿,不要向男方家索取重金。给儿子娶媳妇,要选择贤良淑德的女子,不要计较女方家陪嫁的多少。
3.居家戒争讼①,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注释】
①讼:争辩,争论是非。
【释义】
居家过日子应力戒争辩和诉讼,诉讼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为人处世应力戒多言,话多了难免失言。
4.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①,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注释】
①谮(zèn)诉:进诉谗言,说人坏话。
【释义】
轻听别人发表言论,怎么知道不是他在谗毁攻讦别人呢?应该抑制住情绪反复考虑。因某件事情与别人发生争执,怎么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呢?应当平心静气地暗自思考。
5.家门和顺,虽饔飧①不继,亦有余欢
【注释】
①饔(yōng)飧(sūn):早餐和晚餐。
【释义】
全家人相处得和睦融洽,虽然早饭接不上晚饭,也能享受到莫大得欢乐。
(四)友爱篇
1.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①;长幼内外②,宜辞严法肃。
【注释】
①分多润寡:富有的周济贫穷的。
②内外:女子和男子。
【释义】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关照,对家境差的要给予财务上的帮助;家中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严守家法,措辞严肃。
2.毋恃①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②杀牲禽。
【注释】
①恃(shì):倚仗、凭借。
②恣(zì):任性、肆意。
【释义】
不要倚仗势力,侵凌逼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图口腹,而滥杀牲禽。
3.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①。
【注释】
①温恤:体贴抚慰。
【释义】
看见贫苦亲邻,应该多加体贴抚慰。
(五)爱国篇
1.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①;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②。
【注释】
①科第:科举考试。
②身家:自身和家庭。
【释义】
读书是为了做一个道德与才智杰出的人,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做官则要心中想着君主和国家,怎能考虑自己和家庭?
2.国课①早完,即囊橐②无余,自得至乐。
【注释】
①国课:国家征收的的官粮赋税。
②囊(náng)橐(tuó):口袋
【释义】
国家的赋税提前交纳完毕,即使财物剩余不多,自己也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
●专家观点
郦波:知行合一的家训典范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也就是他的《治家格言》,是中国家训史上的名篇,也是江苏家训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实历史上有两部《朱子家训》。此前,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家谱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关于治家的家训,后人将其单独辑印成《朱子家训》,又称《紫阳朱子家训》(紫阳是朱熹的号),可以说是真正的《朱子家训》。而朱柏庐写成的《治家格言》,原本用于教育自家子弟,后来由于流传极广,非常有名,甚至超过了朱熹的《朱子家训》,以至于后代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就是朱熹的《朱子家训》。渐渐地,人们也就把它传成了《朱子家训》。当然后来经过学者,尤其是清代昆山的县令廖纶廓清这段名案,在办书院的时候重新誊写,把它起名叫《朱柏庐治家格言》,所以它又被称作《朱柏庐治家格言》,或《朱用纯治家格言》。
在中国家训史上,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作为知行合一的家训典范,向来备受推崇。在家训史研究上,清代家训中,《朱子家训》和《曾国藩家训》甚至是可以相提并列的。《曾国藩家训》卷帙浩繁,内容非常丰富,而《朱子家训》不过五百多个字,却可以和它并驾齐驱,足可见其分量之重。
就两部《朱子家训》来说,朱熹的名声,毫无疑问,要比朱柏庐大很多,为什么前一本朱熹的《朱子家训》,反倒不如后一本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影响大呢?而且一开始朱柏庐也并没有刻意为之,并没有广为传播的目的,可为什么到后来,甚至到晚清的时候,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能够成为全国乃至更广范围蒙学的经典读物,以至学生启蒙教育、上私塾都要熟读《朱子家训》,老一辈的人对《朱子家训》都能倒背如流,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那么为什么《朱子家训》的地位这么高,影响这么大,分量这么重?我个人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朱子家训》在形式上采用了全韵文的方式,符合了汉语文化的传播特点。韵文对仗,我们知道,汉字是人类迄今为止还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象形会意文字。事实上,在人类四大远古文明中,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甚至唯独华夏文明没有断裂,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汉字系统,汉字体系。而汉字文化特别适合韵文传播,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文赋,除了散文,像骈文这些,都是韵文系统,所以它朗朗上口。历史上,刻意地把《治家格言》、家训写成韵文对仗模式的,最经典的就是朱柏庐。正因为使用了韵文对仗形式,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言警句风格,也就更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在汉文化中特别容易传播。
其次,《朱子家训》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循序渐进,因而符合教育规律,让人接受起来水到渠成。西方的教育擅长知识教育,东方的教育则非常注重一个人的品格习惯教育,这一点很重要。其实教育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培养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然后从行为习惯入手,通过知识教育进入人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最后上升到一个人的精神道德层面,这是教育的本质规律。《朱子家训》中,一开始有很多内容是对个人生活习惯的指点,教育人们在做小事中形成一丝不苟的个人习惯。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接着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已经上升到了品格教育。其中有一句话“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我觉得是纲领性的,因为它讲到了《朱子家训》的核心。“居身务期质朴”,是立身处事行为习惯上的要求;“教子要有义方”,“义方”指的是精神教育、人格教育,这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同时,《朱子家训》的教育内容非常细致,既与生活息息相关,又有高屋建瓴理念性的总结,过渡衔接非常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牵强,不觉得只是空话。所以不论是子弟接受家长教育,甚至家长在教育子弟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收获,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第三,《朱子家训》在效用上有利于塑造和弘扬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符合了社会道德建设的普遍价值追求。除了民众的自发传播,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也对《朱子家训》极力推崇。抛却封建社会的其它原因不谈,我们从社会道德建设的本身上看,《朱子家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立足于提升个人品德的修养,最后的归宿则落在了家庭美德的塑造上。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家训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形式,甚至是比学校还要重要的教育形式,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常说“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整个国法、乡约,也就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基石是在家庭层面。古人一直认为,没有良好的个体的个人品德修养,没有良好的家庭、家族、宗族的家庭美德培养,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从个人品德到家庭美德再到社会道德,这三德是一个完美的体系。而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也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所有人都期望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追求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模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朱子家训》的这个特点,对于塑造培养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一家一户,到一宗一族,一乡一地,再到整个全社会,对整个社会道德层面,产生了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因而它不仅在民间得到了自发的推崇与传播,在社会层面,也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甚至社会上层,也会支持促进它的广泛传播。
以古鉴今,尤其从《朱子家训》当时创作的背景到后来它传播、它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家训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看,我觉得当今社会都可以从这类经典中汲取思想精华。无论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的发展,还是整个族群,甚至一家一户、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都可以引作一个良好的借鉴。这种经典,抛却它时代背景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其内在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必将恒久绵长地传承下去。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郦波)
陈居渊:一部脍炙人口的启蒙课本
中国早就有“家”即“国”的传统,家是国的基本组织形态,国则是家的延伸与放大形态。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中国古代,每一位儒家学者都持有“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等观念。所谓“家齐”,就是“治家”。如千百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学者颜之推,他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其中便有《治家》篇。自那以后,家教、家戒、家规、家仪、家范等,蔚然成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后的明清之际,江苏昆山学者朱柏庐(1627-1698),幼年致力于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清朝建立后,他无意再求取功名,婉拒多次徵召,居乡教授学生,与研究《周易》、《四书》为伴,以传播儒家的修身治家思想为己任。他按照朱熹的“主敬”原则,并结合个人的经历、思想、学识,为告诫子孙而编写了《朱子家训》,使他声名鹊起。该书在清代的流传程度与影响力,远远超越了那些专讲诚心正意和格物致知的理学名言。当时大江南北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客堂上都挂有《朱子家训》。也正因此,常被世人误以为是宋代朱熹本人的作品。清代乾嘉时期学者江藩所作的《宋学渊源记》称其“乡里重其学行,世传家训,乃用纯之文,世人不知,误为文公所作”,诚为实录。
《朱子家训》篇幅不大,仅仅500余字,然而却熔铸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家训中的名言警句,内容丰富,涵盖了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慈孝、婚恋、养生等方方面面,并且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等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古代孝悌忠信、以德为本、家国结合、文明谦恭、自强自立、尚勤尚俭等价值取向。
《朱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传承关系,而且更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传统美德的认同、阐释和深化,堪称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指南与生存的理想途经,这对于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居渊)
张澄国:追求人生品格的标尺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因循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诲人们尊崇常道,抑恶扬善,提出了适合当时社会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和是非概念,成为人们约束规范自己行为举止的参照、追求人生品格气质的标尺。它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却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传统道德的理想与追求,更注重贴近普通家庭和广大民众的生活实际和规范需求。
《朱子家训》尽管是为本家族所立,但它所展示的内容都是与当时民众日常行为举止、家庭社会各种交往密切相关,适应了社会家庭和广大群众道德启蒙教育的普遍需要。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的节俭持家思想;“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的敬老意识;“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的婚嫁主张;“莫贪意外之財,勿饮过量之酒”的清廉心态;“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的体恤情怀;“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的交友选择;“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感恩情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的人格风骨;“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自警自省意识;“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的家庭教育理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朱子家训》将立德作为一切之本,把育人放在首位,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其秉持和折射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和处事原则,至今没有过时,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透发出厚重的人文力量。
(苏州市文联原主席、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张澄国)
陈益:不擅治家,何以治国
先贤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却流传至今。这是朱柏庐一生做人治家、教育后代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治家,从来不是一个小课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的至高宏愿。古人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擅治家,何以治国”!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家里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远远不止是衣食住行,不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治国从治家开始,三百多年前朱柏庐先生劳心烦神的治家课题,今天依然值得认真研究。
这些年,在朱柏庐先生的家乡,江苏省昆山市各有关部门正在通过多种形式挖掘传承朱柏庐和《治家格言》精神内涵。城区以“柏庐”命名的单位越来越多,如柏庐街道、柏庐社区、柏庐广场、柏庐大厦、柏庐小学等等。在拓宽柏庐路时,昆山还专门投资建设“柏庐园”,园中设有朱柏庐先生的雕像以及与《治家格言》相关的情景塑像,吸引人们前来观瞻。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以《治家格言》作为校本教材,多年来在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以“书香润心田,经典育圣贤”为理念的经典诵读办学特色。在熟读家训的基础上,还经常组织相应的体验活动,通过老师引导、同伴交流、家长参与,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照家训,逐步感悟“勤、俭、和、善、孝、诚”等治家格言中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加强自我修养。其它学校也纷纷把诵读《治家格言》当作学生的必修课和表演节目,引导中小学生熟读、背诵《治家格言》。《朱柏庐全集》的点校编辑工作,在有关高校和出版社的支持下,正顺利进行,预计2016年可全部完成。这是朱柏庐先生诞生四百余年来首次出版全部著作,将填补古籍整理的一个空白。
大力弘扬先贤精神,让《治家格言》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推动昆山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正是昆山人治家过日子的“诀窍”。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陈益)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①,要内外整洁;既昏②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
①庭除:厅堂院落。
②昏:天刚黑时。
【释义】
天快要亮的时候就起床,洒扫庭院,使院落内外保持整洁。天快要黑的时候就准备休息,关窗锁门之事,一定要亲自检查。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①物力②维艰。
【注释】
①恒念:经常、长久地想。
②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释义】
人吃的每一粒米饭,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时常想到它在制作时的艰难。
3.自奉①必须俭约,宴客②切勿留连③。
【注释】
①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
②宴客:宴请宾客。
③留连:乐而忘返或依依不舍。
【释义】
自身日常的生活供养一定要节俭,宴请宾客要有节制,不要沉湎于逸乐之事。
4.器具质①而洁,瓦缶②胜金玉;饮食约③而精,园蔬愈珍羞④。
【注释】
①质:质朴、朴素。
②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
③约:少,简约。
④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
【释义】
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
1.居身①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②。
【注释】
①居身:立身处世或修身。
②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释义】
做人一定要朴实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为规范。
2.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释义】
不可贪图意外之财,不可过量饮酒。
3.与肩挑贸易①,毋占便宜。
【注释】
①肩挑贸易:指肩挑货物,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小商贩。
【释义】
与挑担子做生意的小贩打交道,不要占便宜。
4.见富贵而生谄容①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②。
【注释】
①谄容:谄媚巴结的容态。
②莫甚:没有比此更严重的了。
【释义】
看见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谄媚表情的人,最可耻;遇到贫苦困厄的人就做出骄横神态的人,最下贱。
5.施惠①无念,受恩莫忘。
【注释】
①施惠:给人以恩惠。
【释义】
给人以恩惠,不要自己总想着别人应来报答;接受恩惠的人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
1.听妇言,乖①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②父母,不成人子。
【注释】
①乖:背离、疏远。
②薄:薄待。
【释义】
听信妇人之言,疏远血缘关系亲近的人,难道是大丈夫所为吗?看重钱财,不孝敬父母,就不配做子女。
2.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①。
【注释】
①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释义】
嫁女儿要选择品行好的人当女婿,不要向男方家索取重金。给儿子娶媳妇,要选择贤良淑德的女子,不要计较女方家陪嫁的多少。
3.居家戒争讼①,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注释】
①讼:争辩,争论是非。
【释义】
居家过日子应力戒争辩和诉讼,诉讼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为人处世应力戒多言,话多了难免失言。
4.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①,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注释】
①谮(zèn)诉:进诉谗言,说人坏话。
【释义】
轻听别人发表言论,怎么知道不是他在谗毁攻讦别人呢?应该抑制住情绪反复考虑。因某件事情与别人发生争执,怎么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呢?应当平心静气地暗自思考。
5.家门和顺,虽饔飧①不继,亦有余欢。
【注释】
①饔(yōng)飧(sūn):早餐和晚餐。
【释义】
全家人相处得和睦融洽,虽然早饭接不上晚饭,也能享受到莫大得欢乐。
1.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①;长幼内外②,宜辞严法肃。
【注释】
①分多润寡:富有的周济贫穷的。
②内外:女子和男子。
【释义】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关照,对家境差的要给予财务上的帮助;家中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严守家法,措辞严肃。
2.毋恃①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②杀牲禽。
【注释】
①恃(shì):倚仗、凭借。
②恣(zì):任性、肆意。
【释义】
不要倚仗势力,侵凌逼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图口腹,而滥杀牲禽。
3.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①。
【注释】
①温恤:体贴抚慰。
【释义】
看见贫苦亲邻,应该多加体贴抚慰。
1.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①;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②。
【注释】
①科第:科举考试。
②身家:自身和家庭。
【释义】
读书是为了做一个道德与才智杰出的人,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做官则要心中想着君主和国家,怎能考虑自己和家庭?
2.国课①早完,即囊橐②无余,自得至乐。
【注释】
①国课:国家征收的的官粮赋税。
②囊(náng)橐(tuó):口袋
【释义】
国家的赋税提前交纳完毕,即使财物剩余不多,自己也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