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会更像西方,还是更像自己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森与雨露心
中国未来会更像西方,还是更像自己

尊敬的国王陛下,尊敬的亚洲协会主席,尊敬的各位嘉宾:

很荣幸来到我全家的海外故乡——布鲁塞尔,参加拉肯对话。2008-2011年间,我及我爱人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儿子在布鲁塞尔学会走路、上幼儿园,迈开人生第一步。

所以我今天穿了一身非常特别的服装,你们可能以为是中山装、毛装,其实是“青年装”,就像中国,既古老又年轻。你们可能不知道,青年装是从普鲁士军服改造而来的,非常特别之处,这个青年装的口袋设计了深红的翻领,十分像西装,因此整个设计可谓中西合璧。中国的国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西方概念;的信仰——共产主义,更直接源于西方。中国把西方的现代化性成功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了,这就是中国成功的秘诀。

这和“一带一路”倡议十分相像: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既源自古代丝绸之路——为尊重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的知识产权,习近平主席没有用“新丝绸之路”概念,而是用了今天非常中国化的说法:“一带一路”——“带”指“经济带”,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经验,“路”指“海上丝绸之路”,中文里“路”往往与“道”相连,称“道路”,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预示着很多条带、很多条路;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古丝绸之路开启于中国,终点站是欧洲,“一带一路”也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

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源于改革开放模式的调整。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美国开放,但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无法像过去那样四分之一卖到美国、四分之一卖到欧洲,于是出现产品积压、产能过剩,通过挖掘比中国产业链低的“一带一路”市场,形成除与发达市场之外的新环流,构成全球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双环流,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

其次,“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与世界新的互补和共赢。20年前我还是一个复旦大学学生,我的第一个女友,也是我最后一个女友,即我现在的夫人,第一次到我老家去,那是江西的一个小城市。春节前,火车非常拥挤,无法上去,我就把她从窗子推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她也没地方待,像Titanic号女主角横飞空中,这就是当时的旅行。十年后建了高铁,她才答应嫁给我。

我知道中国的一些邻国可能还在面临着类似的交通问题,现在中国建起了发达的高铁网,也应该帮助邻国来实现他们的便捷交通、快速回家的梦想。中国拓展了市场,沿线国家实现了发展,这就是共赢。

看来,互联互通是多么重要!听说欧洲也有“三河通三海”的计划:连接易北河,多瑙河和奥得河的水上项目计划,希望贯通黑海和波罗的海、北海。这与“一带一路”的思想相通——陆海联通,东西呼应,南北通畅。美国也一样,特朗普总统提出的1.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还没有着落呢。美国最需要修高铁,与欧亚大陆形成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这样也不用重返亚洲了,而是重返欧亚大陆。

“一带一路”源于古丝路又超越之,基于欧亚大陆又不局限于欧亚大陆。美国学者写了本书《超级版图》(Connectgraphy)提出“互联互通决定21世纪竞争力”,与我的《世界是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五年来,中国通过平等协商,已经同86个国家和组织签署101个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近20万个就业岗位。因为一带一路强调战略对接,包括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接,包括与欧洲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对接,因此引发积极效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多次被联合国写进有关决议。

女士们,先生们!

此次拉肯对话的开篇主题是“中国的未来”。许多外国友人问我,中国未来更像西方,还是更像自己?“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打造自己的世界秩序?

生活观察就给我们启示。尼康相机不行了,打败尼康相机的不是佳能相机或其他相机,而是智能手机;康师傅方便面也不行了,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方便面或其他同行竞争,而是新的业态网购。“一带一路”正在催生中美欧大三角的文明创新而非相反。

先说美国,“美国人的事就是做生意(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再好不过地说明。“一带一路”是全球最大的生意,美国怎能错过呢?”

美国人秉承If can not beat you, then join you(如果不能打败对方,就加入之)理念,完全可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朗普总统也表示对加入亚投行的开放态度。这样看来,“一带一路”进入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地区,进入美国的中西部地区,通过中美省州合作,吸引美国参与,都是值得期待的。按照林毅夫教授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一带一路”着眼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入带来美国出口、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了。

许多人误将“一带一路”当作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或TPP的战略,其实也是冷战思维作怪。“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并不局限于沿线国家,也包括相关国家。项目也许在沿线国家,但标准、规则、资金、技术、人才是全球性的,美国企业、美国人和美元已经大量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比如马六甲皇京港建设,美国公司投了百亿而中国公司投了三百亿马币,亚投行用的也是美元。因此,美国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事实上的参与国家。美国是世界所有国家的邻国。中国的智慧是太极——借力,不会也无法排斥美国。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开放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并激发新的全球市场,实现全球化从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到包容性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的升级,会给美国带来多少新机遇啊。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贡献80%的世界经济增长,新增30亿中产阶级。多少美国梦再现啊!

中美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还超越了做大生意层面,关系到构建更具包容性国际体系、包容性全球化的大局。原来的国际体系主要是美国提供安全、金融公共产品,不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了,和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将新自由主义推动的资本导向(of capital, by capital, for capital)的全球化,转变为发展导向的全球化(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让投资回归实体经济而不是制造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是应对民粹主义挑战,实现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全球化的希望所在。

欧洲就更不用说了,自古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今天与中国也是欧亚大陆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命运共同体。正如爱因斯坦公式E=MC2所预示的:欧洲的未来不只是通过大西洋与美国相连,也在于通过欧亚大陆与中国互联互通起来。欧洲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尤其是16个中东欧国家,但是欧盟层面对一带一路也有不少关切:包括地缘政治,尤其是中美地缘冲突,环境与劳工标准、采购、社会责任、腐败、债务、透明度等等,具体而言对中国意图的质疑。一方面,部分国外政界与学界将“一带一路”简单当作中国国内政策的延续,即为解决国内问题而配套的外交战略,如转移过剩产能,倾销国内商品等;另一方面,也将其看作是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

这些美国方面也有疑虑。核心问题是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

一带一路强调“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服务、国际标准”,为什么西方人感觉是中国工程?这是由一带一路初期阶段的沿线国家国情及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特殊性决定的。“一带一路”之六大经济走廊沿线65国中,有8个最不发达国家,16个非WTO成员国,24个人类发展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如何能一刀切实行欧洲倡导的高标准市场原则?

因此要实事求是,实现自设如下、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中国主张,发展是解决所有难题的总钥匙;规则当然重要,但要不断成熟、循序渐进形成。中国改革所探索出的-市场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短板,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桶金,通过养鸡取蛋而非杀鸡取卵,增强自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培育了新的市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工业走廊、经济走廊、经济发展带模式,先在沿海地区试点,继而在内陆港口城市和内陆地区试点推广,形成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带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一带一路”要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从基础设施(港区铁路贸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着手,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经济发展带,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脱贫致富。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好比把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通过开发区,先让孩子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再畅游大海。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做法。

西方认为中国推“一带一路”输出模式,这是很大的误解。中国模式也可称为中国发展模式,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核心是“有为+有效市场”,既发挥好“看不见的手”,又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和培育市场,最终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给那些市场经济未充分发展起来的国家走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解决了市场失灵、市场失位、市场失真这些西方鼓吹的自由市场经济所解决不了甚至不想解决的难题。比如,要致富,先修路。发展中国家自己没钱修路,也无法从国际市场融资修路,无法实现工业化,恶性循环。中国通过开发性金融提供贷款,通过资产抵押和开发区建设,帮助它们修路,中国企业长期经营,实现双赢,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普遍做法。如果市场规真的那么灵,当今世界为什么13亿人没有用上电?脱贫致富、消除贫富差距尤其是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就是“一带一路”所要做的。

中国文化自古是取经文化,不是送经文化,不会输出中国模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中国的成功里面已经包含了西方的因素,马克思、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宪政,这些都是西方的,我们从来不避讳这一点。中国的成功折射了西方的成功。中国崛起的军功章,有西方的一半。“一带一路”也一样,强调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build of all, build by all, build for all),只是中国的倡议,而不是中国的工程,正如当年美国倡议成立联合国一样,只有大国一起参与才可能成功。“一带一路”不可能闭门造车,它是与西方的资金、技术、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等合作的产物,对接“全球欧洲”(Global Europe),“全球美国”(Global USA),“全球中国”(Global China),推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有三大原力:美国所代表的创新力,欧洲所代表的精神力,中国所代表的应用力,只有这三力结合,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一带一路”为中美欧大三角文明创新展示了希望。

“一带一路”是人类的大创新,克服传统创新陷阱:美式节省劳动力型创新、欧式节省资源型创新,摧毁了南方国家的比较优势,形成创新陷阱;同时超越创新悖论,即以创新名义圈钱,导致富者更富,穷着更穷,有增长无就业,人工智能可能加剧这一趋势。民粹主义兴起充分揭示了政治-经济悖论:政治是地方性的,经济是全球性的;政治是周期性的,经济是长周期的。“一带一路”试图消除之,着眼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引导美国投资实体经济而不再继续制造金融泡沫。“一带一路”推行包容性创新,超越传统大国博弈,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新文明。

标签: # 中国 # 美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