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防加塞技巧 注意周边车辆动态-有时必须让【图】
买车容易养车难,这句话没毛病,但其实还有后半句:开车也难。在路上最容易惹驾驶员生气的一件事就是被加塞,有些朋友开车经常被加塞,有些老司机则是只有他插别人但绝对没有人家插他的份。为什么你经常被加塞?如何防加塞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跟车不够近
很多时候,你被加塞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你跟车还不够近。
你跟前车之间留了超过一个车头的空位,人家要插进来简直就是轻如易举。
起步的时候没反应过来,前车都走远了,你才起步,人家要插进来简直就是轻如易举。
跟车不够近导致被插队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拥堵路段,一堆车挤在一块,你的车道比较快自然人人都想过来,这个时候容不得你与前车留太多空位,否则一瞬间就会被别人插队加塞。
还有红路灯口,有些红路灯口右边两条直行道,左边的是左转及掉头车道。通常直行车道在排队的时候,有些老司机就喜欢先走少车的左转车道,然后趁机向右切入直行车道。这种情况,你只要与前车留的空位太多,就会瞬间被插队。
另外,主路出辅路的出口,如果出口堵上了,就会有不少的车辆从前方加塞进去,如果是是处于队伍的左侧,一旦与前车留出较大的空位,后果也是被插。
所以,在容易出现加塞的路段(拥堵、红绿灯等),最好就把跟车距离缩短,毕竟插队的驾驶员也是看你的态度,你要是跟的紧,那么对方会寻找下一辆车加塞。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跟车的时候要注意前方是什么车,如果是大巴、货车一类的,那么就不要跟的太过于近(例如连人都过不去),因为他们起步有可能会后熘一点。
车辆压着车道一侧
有时候,即便你与前车距离很小,但是一样会被加塞,那有可能就是你的车没有靠着车道中央开。
举个例子,你开车压着车道的左边,你与前车的距离不算大,此时你的右侧有一辆车车头往你车头方向压过来,那么就很有可能被加塞成功了。
所以,对付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你在道路的最左侧,那么在出现容易加塞的路段就要下意识地将行车路线往车道右侧,当然要注意不要压线走,否则出现碰撞剐蹭都容易造车你全责。
相反,如果你是在道路的最右侧,那么就往车道的左侧靠。
如果你是在中间的车道(也就是两侧都是车道)的话,那就保持车道中央行走。遇到想要加塞的车辆你就往加塞车辆的那一侧靠近,注意车辆还是保持在车道内,这样能够警示对方。
不过要切记的是,压车道这种做法必须同时搭配跟紧前车,你要是压了一侧车道,但是与前车距离很大,那也是徒劳无功的。
保持对周边车辆动态的警觉
被加塞很多时候都是驾驶员没有警觉,周边的车辆看到你动作稍有迟疑就立刻插进来。所以防止被加塞,很重要的就是保持对周边车辆的观察,提前做好准备,不让对方加塞自己。
在拥堵的情况下,如果你选择的车道相比于其他车道要稍快一些,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因为旁边车道的车都想要插进来,此时你必须缩短跟车距离,不然很容易就被插了。
在行车缓慢或是拥堵的情况下,如果你认真观察周边的车,有些车是紧靠着车道边,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因为对方有可能想要寻找适合时机插队,你要做的是跟紧前车,稍微往对方一侧压,但注意要保持在车道,因为这样造成剐蹭你可是要负全责的。
简单点来说就是让对方知道你的态度,加塞与防加塞实际上是心理的博弈,心够狠的就比较容易取得胜利。防加塞要做的是让加塞者放弃选择你作为下手对象,一般跟紧前车其实就足以解决掉很大一部分加塞的可能。
必须要让加塞的情况
防加塞其实并不意味着100%不让对方,相反,有些时候你得让加塞者,这样对于双方都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有些车加塞的时候会忘记地面是实线,而上方正有一个摄像头拍照监控。此时你就要主动停下来,让对方加塞进来,毕竟对方压实线后就没了3分和200块,这口气比不让他加塞来的更爽。
在路上还有一些老司机,加塞态度十分坚决嚣张,而且加塞技术过硬,这些人也只能让行,和他硬碰硬没好处可言,新闻大家看的也不少,很多因为加塞不成功就把前车砸了、撞了,跟这一类人斗气没必要,费时间费神还浪费钱。还有些豪车、微面、的士插队加塞,这些基本上比较难对抗,豪车的心态是我是豪车我怕谁,微面的士的心态是我就一破车我怕谁,这两类人都是惹不起的,也没必要和他们斗气。
但路上遇到加塞也并非全部都是恶意的,像救护车、军车是必须要让的,因为这是法律规定,要是故意阻挡救护车,交警可以对你进行扣3分罚款200的处罚。
还有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就是道路维修施工,多车道合并成一车道,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用加塞的心态去看待,此时我们要遵守所谓的“拉链通行”规则,也就是左边车道过一辆,然后右边车道过一辆,再到左边车道过一辆这样的交替通行模式。但是,请记住,有时候你可能让了几辆车都没有人会主动让你,这个时候你还是强硬一点向前走,不然你身后的车会很不耐烦。
总结
防加塞是其实是一门心理学,如何让别人不选择加塞你,除了要主动较少与前车的距离以外,还有的是保持对周边车辆动态的警觉。防加塞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习好的,很多时候都是被加塞多次才悟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