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时代如何突围“人才战”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溺于你心海
智造时代如何突围“人才战”

123rf:11768297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复合型运营管理高端人才的不足,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全球化升级。



不管商业世界如何变化,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人才都是企业竞争与变革的永恒话题。如果问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想到一句话: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正如企业在不断进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企业身处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商业环境,对于人才的要求皆会随之而变。比如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助推了大量专业AI人才的涌现。

而在全球都在重新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制造行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在关于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各国都有自己的概念和规划,但都可以用“智能制造”来统称。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扬弃和颠覆,在硬件领域拥有擅长技能的许多企业,都需要打造软件领域的人才和技能;在研发和制造领域拥有深厚理工科功底的许多企业,都需要打造高端的管理思维和技能,实现企业高效运营和业务良性循环。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中集车辆正式成为上海交大与MIT合作的CLGO(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企业合作伙伴。CLGO项目采用MIT久负盛名的“全球运营领袖(LGO)”项目的模式,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制造与运营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高端人才,提升制造型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世界经理人》在该活动中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以及副院长董明,麻省理工学院 LGO项目主任Thomas Roemer,他们以专家的角色畅谈了智能制造时代的产业发展与未来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演进



《世界经理人》:现在全世界都在讲智能制造,在您看来,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人才有什么要求?



周林:除了传统的管理知识,还要对现代科技有比较深的理解。当新技术产生,关键是如何将新技术更好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以现在既要对企业的运作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技术也要有很深的理解,需要技术与管理兼备的人才。



董明:核心技术方面的人才越专越好。另外一方面是管理类的人才,特别是高端制造的管理人才。其实中国有些工厂设备和生产线都是一流,但是设备、生产线就是达不到它该有的效率,达不到国外同样的企业的水平,原因就在于运营管理的高端人才不够,这其实也是中国整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Thomas Roemer:对人才培养来说, MIT在30年前就已经针对制造业推出了LGO项目。当时主要有三大培养重心,第一是技术能力,特别是对工程领域的深刻理解。第二是管理能力。第三是领导力。但是随着整个产业在不断的蓬勃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所以MIT LGO项目对核心课程也进行了调整,现在更多的会关注学员的相关分析能力,以及增加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应该掌握其他的一些能力,比如说创新能力,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胆识,要能够理性判断未来的走势。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未来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应该要了解未来哪些工作可能由机器来承担。所以未来很多的商业领袖要能够更好地运用技术的方式来改变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

《世界经理人》:高端的运营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董明:首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我以前在美国看到一个广告,说MBA学生只会做报告,一遇到技术问题就啥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培养的高端运营管理人才需要这两方面的结合,既要掌握管理沟通能力,又要了解相关的技术。

《世界经理人》:在你的观察中,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什么模式?

董明:企业可能更加偏实际应用,比如技能的培训,能够快速地适应一个岗位,但是它没有就知识水平提升上进行太多的培训。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大学,比如华为、阿里巴巴等都有自己的大学,但是大多数是偏向于职业培训,和高校的定位不一样。

《世界经理人》:管理和工程技术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你觉得企业能够培养吗?

董明:我觉得不可能,因为高校是学位项目,学位项目就意味着它有专业的、体系化的培养方案。有管理类的基础知识课程,有工程类的基础课程,有综合应用的课程,它完全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世界经理人》:近几年随着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一些制造企业也回流美国国内。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制造型企业怎么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

Thomas Roemer:大概来说,我们未来可能要继续引进将近十万名的相关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很显然不是某一个大学就能够填补这个空缺。公司本身应该改变自己人才培养的方式,多培育一些这样的人才。

《世界经理人》:比如说制造业要重新回流美国国内,就是既需要运营领袖的高端人才,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MIT的项目就是培养高端运营领袖的人才,然后制造型企业自身培养一些技术操作人才?

Thomas Roemer:也不完全是这样。MIT LGO主攻方向当然主要是培养企业的领袖人才。除了公司应该培养基础技术人员之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应该承担起这样的培训职责。

据我们所知,像德国企业也很支持在美国培养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因为现在很多德国公司到美国开公司的话,他们在美国找不到足够多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对年轻人的教育过程当中,也应该需要尽早地给他们灌输一些技能型教育,而不仅仅只是高端教育。在整个社会环境当中,我们要从小学,甚至有可能从幼儿园开始的时候,就可以跟他们说,焊接或者其他一些技术人才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升级与挑战



《世界经理人》:在你看来,跟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董明:非常重要。虚拟经济实际上没有直接创造价值,而实体经济是直接创造价值的。美国为什么提出制造业回流,就是因为只有虚拟经济不行,还需要有大量的实体经济作支撑。实体经济不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直接过程,而且可以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我觉得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实体经济,特别以制造业为代表,有一个比较大的质的飞跃,制造业的发展其实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

《世界经理人》:虚拟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哪?

董明:比如一台半导体设备可能就是几百万美元,它是投资非常重的一个产业,但是产出效果又非常滞后。可能五年十年之后才能看到它带来的效益,所以这需要金融这样的虚拟经济去支持它。另外,传统制造业发展到现在也遇到一些瓶颈。如果和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等虚拟经济相结合,就能够促使结合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

再如马云之前提出的made in internet,即互联网制造,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制造业资源、需求进行聚集和调配,使整个制造成本更低。还有现在一个很火的概念“供应链金融”,即整个供应链产业中,可能那些中小企业需要一些融资、贷款。作为供应链中比较强势的企业或者链主,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提供支持。所以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不是互相完全剥离的,它有相互融合的一方面。

《世界经理人》:回顾过去40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它主要有哪些突破?

董明:首先是体系完整。中国和其他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差别,是我们的制造业体系很完整,几乎是各行各业都有,产业非常齐全。

第二,中国制造业从不太完备走到完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下阶段可能朝着更高的质量阶段发展。很多产品的生产量、销量都是全球第一,这也是我们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的行业可能做的比较前沿一点,基本上进入了行业的领先地位,比如高铁。但也有的行业可能还在中下游的一个水平,比如汽车。不同行业发展的进度不太一样。

《世界经理人》:刚才你讲了中国制造企业取得的一些突破和成就。从你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哪些挑战?或者说现在还存在哪些短板?

董明:最大的短板就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数量虽然很多,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阶段,主要分布在以密集劳动力为代表的行业。

说到解决方法,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尝试的精益管理,是比较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数字化转型,我觉得绝对是未来的趋势,很多企业都在尝试着去做。

《世界经理人》:美国封杀中兴通讯的事件,很多舆论认为反映的是中国在芯片核心技术上很差。

董明:芯片技术对各个国家都是比较敏感的东西,像英特尔十几年前在中国就有工厂,但是基本上都是后端的封装测试,并没有涉及前端最核心最敏感的东西,比如晶圆的制造它没有放到中国来,核心东西它是不会轻易给你的。中国企业自己一定要投入自主研发,指望别人把这个技术卖给你,或者是跟你一起合作,这种可能性不大。

《世界经理人》:从全世界制造业现状的战略规划来看,中国可能在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你怎么看?

董明:这个要分行业看,比如刚刚说的芯片制造,你自己不花时间去投入研发,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最核心的技术上你怎么弯道超车?别人不会轻易就把技术给你的。再如汽车行业,即使某些汽车合资公司运营几十年了,它每卖一辆车,还要按提成分给外资方。因为最核心的技术没有掌握,很多专利还在外资方手上。

有些方面是可以的。比如有些工厂管理上比较落后,但是你可以做数字化转型,一下子跳过一些阶段,中间花的时间短一点,直接跃到数字化阶段去,然后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制造水平。这是有可能的。

但是核心技术是无法弯道超车的,不是靠数字化转型和经营管理就能得来的。管理手段再丰富,数据处理水平再高,核心技术也不会自己跑来,这是两回事。

《世界经理人》:一般理解智能制造会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另外一个就是《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重点强调的十大领域。

董明:中国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远比不上宝马、奔驰、丰田等知名的车企。不过,《中国制造2025》纲要十大领域中的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很大,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最关键的就是电池,一些中国的电池厂商在电池的核心技术上都有比较大的突破,像宁德时代,现在想投资他们都投不进去,它最核心的就是汽车电池,国外的汽车厂商也都在投。

《世界经理人》:人工智能这一块是不是有可能弯道超车?

董明:目前中国总体上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居于世界前列的,但是对高校来说,数量只是一部分,另一方面还要看质量,这个质量主要体现在别人引用的次数。两方面都要平衡,不是说数量多就一定好。你的研究成果如果大量被别人采纳,被别人引用,说明是真不错。人工智能领域可能还真的是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一个扮演者,因为人才这方面的发展还是很快的。

《世界经理人》:现在各国都在大力推动制造业,比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这些对制造企业会带来哪些机遇或者挑战?

Thomas Roemer:说到机遇,其实整个制造业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制造行业的整个生产方式也会相应的调整。对所有公司来说,都有机会进行大幅度的一个变革。

主要的挑战在于现在没有人知道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到底如何制定未来的宏观愿景和策略,其实都不很清晰。对于那些大型企业,比如说像通用电气、西门子,他们也在摸索之中。

对于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也在考量如何能够参与到这个大潮之中。可能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很多企业知道可以采用一些技术参与到行业变革中,但是面对工业4.0或者说智能制造,企业基本都是还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

总体来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到底最终会是哪些企业能够真正地涌现出来,或者哪些企业能够主导新的发展潮流,现在我们还是在观望。另外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其实他们不应该去考虑一些大型的平台,有时候可能一些局部的或者是一小步的发展,对他们来说也是应该考虑的。


全球运营领袖


《世界经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和MIT合作CLGO项目,是怎样的缘起?

周林:MIT在30年前针对制造企业推出LGO(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项目,即 “全球运营领袖”项目。主要因为当时美国制造企业渴求高端人才,而传统商学院培养的更多是MBA学员,这些人又不大愿意去制造业工作,更愿意到金融、咨询等服务性的企业去工作。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就找到MIT,希望MIT设计一个项目,能够满足他们的人才需求。于是MIT和这些制造企业一起合作设立了针对制造业的领袖项目LGO,为美国的制造企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其目的就是帮助美国制造业重新复兴。

后来美国的制造业开始往国外转移,有大量企业将制造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当这些美国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后,他们也面临一个如何能够在中国得到优秀人才的问题,所以他们再去找MIT,希望将LGO项目介绍到中国去,于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就和MIT合作推出了CLGO(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

过去上海交通大学和MIT合作的CLGO项目主要是解决一些美国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运营的人才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也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CLGO合作项目也在不断改变。所以我们也在讨论:第一,在新的形势之下,如何能够更加好地深化CLGO项目的合作,能够更好地服务这些企业。第二,能够给包括中国、美国的学生提供更加好的学习的经验。第三,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让美国的商学院,特别是美国商学院教授能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希望把原来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让各个相关方都受益。

Thomas Roemer:其实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开始于10多年前,当时中国对于工业企业管理者的培养需求和现在还完全不一样。那时更多的是跨国企业落户到中国,他们需要在中国本地寻找一个具有全球运营能力的管理者,来帮助他们在中国发展业务。

现在其实已经反过来了,中国企业要到国外去发展,中企正在加速出海进程。现在来说,一些软技能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业务,需要更多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这也是CLGO项目能够提供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一方面会关注技术层面的能力培养,也是为跟上“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大趋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地培养学员的领导能力。过去是跨国企业到中国来,中国人在本地帮助跨国企业进行领导,现在更多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到国外去进行领导。

《世界经理人》:CLGO项目有哪些特色?

董明:首先,跟MIT这样的顶级大学合作是很难的,认识到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其实中国的大学要想跟国外顶尖大学合作比较难,它有时候不太跟你合作。比如沃顿商学院,其实我们也跟他们谈过合作,但是它是一定要看到回报的,它跟你合作它能得到什么,如果短期内看不到,它就不会跟你合作。第二,是三个学院间的合作,我们也借此打通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合作。

还有就是让企业参与进来,这个项目很特殊,它采用一种美国大学常用的和企业合作的模式,称为加盟制。企业要加盟才能成为会员,像我们国内和企业的合作一般就是基于项目,项目结束可能就没什么交流了。美国不是这样的,企业要跟大学合作,要加盟,每年交会费,然后你就是我的会员。大学的整个项目管理,企业也是管理方之一,有发言权,可以提出企业的建议,完全是合作模式。借此上海交通大学也引进了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合作企业也在学员选拔、培养和招募上获得优先权利。



主持人 / 沐野  图 / 周林、董明、Thomas Roemer

来源 / 《世界经理人》杂志



标签: # 企业 # 中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