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才是最好的整容
来自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周末我参加了镕锦健康教育平台的《回归》课程。
很多人都是被这句“一日不回归,时时在流浪”所触动而去上课的。
也是在那堂课上,我看到了一个个卸下面具的脸庞。
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生活在焦虑和迷茫中,不知所措。
一位大学教师,它有和睦的家庭,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在外人面前看上去是那么地乐观自信,可是在诉说的时候她哭了,活了四十多岁的她心里并不舒坦,甚至有些压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缺少什么呢?
她说是缺少自我,现在的工作虽然人人羡慕,可是她并不喜欢,在家人面前也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意见。
她听不到内心的声音,经常选择跟从。
或者说,这么多年她也许没有意识去倾听自己,直到再也坚持不下去,出来探寻一下究竟。
也曾看过一篇文章,一位60岁妈妈写给女儿的信。信中说:
我最最遗憾的事情是自己没能活成自己,而是活成了你们的妈妈,你爸爸的老婆,其他人眼中的普通女人。”这个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做的人生总结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这大概是这些人的缩影,他们习惯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天性里。
他们是贤惠的妻子,是勤奋的员工,是坚强的父亲,可以不顾身体状态频繁深夜加班,可以把所有精力放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却很少倾听内在的声音,这个最真实的生命呼唤。
一个想做自己而做不成的人,会不定期地烦恼、困惑,即便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这种满足也不是长久的,而是暂时的放下。
他总会重新想起那些年少时的梦想,或者为自己的软弱叹息遗憾,或者心里还在蠢蠢欲动,身体已经行动不起来。
陈道明和靳东拍的特仑苏广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靳东问陈道明:“你演过最难的角色是什么?”
陈道明答道:
我想,怕是自己吧。每天我们向着更好出发,直到从无到有,直到拥有更多。直到真的拥有更多之后,才开始懂了,小到一棵牧草,一个想法,大到山丘湖泊,人生坦荡。人生难得的不是可以把握住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可以把握住自己。
著名情感专家苏芩也说过一段非常动人的话:“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是在丰富生命。”
可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得,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当把你在社会上的名声、地位、权力等都拿走了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
你不妨这样问一下自己,那些还剩下的就是你心灵的素质,就是你真正需要重视的东西——自我。
你习惯了问一件事情有没有用,而不是问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否快乐;
你习惯了关注收入多少,而忽略了你付出了多少;
你习惯了向外索取什么,而放弃了向内的反思。
你的焦虑、迷茫、抑郁,众多问题的出现就在于身心不统一,你已经很久不问候自己的内心了,因此,你活得不安静、不明白、不快乐、不踏实。
三、 审美和思考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人迷茫的根源身心不一的你,很难准确定位自己。
因此,会有诸如这样的问题:
我要考研还是工作?
我本科学的环境,硕士学的管理,毕业后应该做什么工作?
我平常没有读书的习惯,我应该读什么书呢?
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是我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我好像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
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偏向于实用,不太注重探索,这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功利的品性,而忽略了修心。
很多国家的教育从小就引导学生去学习宗教、哲学、艺术等可以真正引发人生思考和审美享受的课程,让学生在思考、美和爱中去叩问那个人生的本质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以色列的教育堪称全世界的典范,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伟大源于对智慧无比的崇尚。
于是他们告诉孩子:“如果不得不变卖家产以度日,你们要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可以出售任何书本。”
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向孩子提问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些有关审美和思考的培养,丰富了一个人的心灵,是没有自我的人所极度匮乏的能力,也是他们迷茫的根源。
回望自己,纵然我们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缺陷,但是真正的教育永远是自我教育,因为你才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 “做自己”并不简单,所以才更珍贵
有的人很早就找到自己,知道自己生来的使命。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活得稀里糊涂,反而在大病或者濒临去世时,恍然觉醒。
做自己,是很昂贵的事情,找到自己的过程并不简单。
因为“活出自我”并不是没有约束的任性,而是绽放生命本质的自由。
中国亲子学院创始人李择轩女士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与其说那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不如说那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超越自我的蜕变历程。
刚毕业时,她不顾父母的阻碍,开起了养殖场,几年后由于效益问题放弃了养殖,转而做起了服装生意。
因为眼光独到,又富有经营天分,她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赚了钱的她经常做慈善事业,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捐钱捐物。
几年之后,虽然钱源源不断地赚,可是她却一天不如一天快乐。
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她,服装生意谁都可以做,并不具有稀缺性,同时,帮助的人也很有限,发挥不出她个人最大的价值。
她一度因为实现不了自我而患上抑郁症,由轻度抑郁变为重度抑郁,后来无意中的灵感,她找到了根治自己抑郁症的方法并把它系统化,原创出了一系列身心灵课程,她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最大的使命。
如今,受她影响、帮助的人们已经多达百万、千万,她终于实现了其人生的最大意义——帮助人们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
做自己,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
修心才是最好的整容,一颗善良、豁达、有追求、有反思的心灵,才会懂得审视自己,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哈佛商学院教授扬·穆恩说:
走在人生路上,你到了一个岔路口——做什么工作,学什么专业,定居于什么城市——去选令你更在意的、更激动、更好奇的,等到达下一个路口后,你继续选让你更兴奋的……在你遇到的一个又一个路口,每次都去选你内心更认可的选项,那么有一天,当你醒来你会意识到在做的事,正是自己激情所在。
“做自己”不是等来的,也不是说只有找到了喜欢的事情才去付出努力,而是不断地去积累,把现有的事情做到极致,锻炼出能力,在体验中去确认自己的爱好。
拿写作来说,我收到很对读者朋友询问情感、心理、个人成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我并没有成熟的答案,但我可以去寻找。
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心理学、能量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发现自己原来对这些方面也颇感兴趣,于是报名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并继续进一步学习了有关能量学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并成长的过程。
其实,这已经不仅仅是做自己,而是做更好的自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升级的过程,因为“做自己”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