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 董氏奇穴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幻城
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 董氏奇穴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又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之大要可见一斑。然董氏之耳穴,无出祖国大陆耳针之右者。今录其三穴,非示之奇验,而旨在提示董氏设穴的思维基向,该节亦为笔者之常用要穴,凡面部疾患(如针眼、结膜炎、局限性痤疮、头面部无名肿毒等)皆宜耳背、耳三穴点刺出血。穴有常穴,法无定法,有心者不妨一读大陆之耳针教材,当大有裨益。

耳环

位置:耳垂表面正是穴。

主治:醒酒。

针法:由外向内(面部)斜刺一分至二分。

运用:该穴常用于各种眼科疾病,治疗酒精中毒者伍正本穴,疗效极佳。

耳垂正,耳环眼疾良。

若能伍正本,醒酒效最强。

耳背

位置:耳背处上2/3,青筋显露处是穴。

主治:喉炎、喉蛾。

针法:三棱针出血。

运用:本穴不拘泥于穴位,凡现青筋(或微小血管者)均宜刺之。该穴治疗皮肤病、头痛、咽痛、咀嚼障碍。发热等极有验效。

笔者治疗头部诸症(主要为火邪上扰等)尤喜取之。治疗高血压亦有良效。

耳背喉蛾炎,美容此穴兼。

火邪冲头面,针到有如仙。

耳三穴

位置:耳轮外缘上端、、下端各一穴点,计三穴点。

主治:霍乱、偏头痛、感冒、扁桃腺炎、顽固性面肌痉挛、麦粒肿。

针法:三棱针出血,每次取二至三穴。

运用:耳上穴治疗感冒发热具有卓效,该组穴配合拿穴治疗白喉亦妙。(患例上肢于肩同平,医者拿其腋下动脉,另手拿寸口动脉,两手边用力,边嘱患者作吞咽动作,疼痛即能减轻或消失,)该法用于咽喉疼痛,吞咽困难之白喉患者皆效,拿毕,再点刺双侧耳三穴(两侧可选四至六个穴点)、少商,极其特效。

从传统医学上来说,该组穴位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利咽、开窍宁神的功效。

耳三疗感冒,卓效是高烧。

霍乱偏头痛,咽痛此穴高。

著者按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又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之大要可见一斑。然董氏之耳穴,无出祖国大陆耳针之右者。今录其三穴,非示之奇验,而旨在提示董氏设穴的思维基向,该节亦为笔者之常用要穴,凡面部疾患(如针眼、结膜炎、局限性痤疮、头面部无名肿毒等)皆宜耳背、耳三穴点刺出血。穴有常穴,法无定法,有心者不妨一读大陆之耳针教材,当大有裨益。

正筋

位置:足后跟筋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椎痛、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

正宗

位置: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主治:同正筋穴。

针法:同正筋穴。

运用 :正筋、正宗同时应用,宜先于委中点刺出血,治疗上述疾病效果极佳。进针时若使针透过筋大妙。体壮者多以坐势取穴,反之则以侧卧进针。上二穴合用,对于脑震荡、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足)疗效确切而迅速。入针本穴,以现酸胀之针感为度。

笔者曾尝试以此二穴为主治疗食道痉挛、精神病、脑瘤,疗效亦颇显著。

正士

位置 :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针法: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 :本穴联合正筋、正宗三穴并用,对于颈痛、落枕、腰椎痛有特效,治疗马蹄足针尖应向下肢之方向为宜。正士常与搏球相伍,治疗背痛极效。

足后跟,距底三五长。

此穴名正筋,上二正宗当。

脊椎骨疼痛,颈项筋痛伤。

脑袋积水症,堪消脑骨胀。

正宗上二时,正士腰背疼。

肩背联搏球,速效有俊名。

坐骨神经痛,顷刻见功成。

搏球

位置: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处是穴。

主治:腿抽筋、腓肠肌痉挛、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本穴与正士合用治疗腰背痛(膏肓附近疼痛尤佳)极效。若久病者,于该穴至正士处青筋点刺出血,立可见效。笔者亦常与正筋合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足)甚佳。该穴针深2.5——3寸,治疗脚癣亦佳。治疗时务必使针感(酸胀)扩散至足踝部为妙。

正士上二五,搏球腿转筋。

腰酸及背痛,霍乱鼻衄亲。

一重

位置:外踝骨尖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

二重

位置:一重穴直上二寸处即是。

主治:同一重穴。

针法:同一重穴。

三重

位置: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主治;同一重穴。

针法;同一重穴。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为治疗上述各症之特效针。治疗脾部病变(脾家病以右边穴位为主)及乳房病变亦极特效。基于本穴之善活血通淤、驱风化痰,故用于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脑性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皆极有效。

笔者治疗甲亢时,亦常以此组穴位为主要施术部位。

一重二三重,外踝上三中。

前方开一寸,上二称二重。

二重若上二,善治甲腺肿。

眼突扁桃腺,口眼歪斜同。

脑瘤脑膜炎,痞块偏头痛。

乳疾肩臂腕,兼治肝家病。

四花上穴

位置: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帘处是穴。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头晕、心脏痛、转筋霍乱。

针法:针深二寸至三寸。

运用:本穴治疗哮喘及心脏病极佳,转筋霍乱多与搏球相伍,且针深三寸。针刺时亦需贴骨下针,三棱针点刺出血不唯治疗上述病症极佳,对于各种迈性胃病亦极特效。用于癫痫,并取腰奇极效。有人治疗癫痫(发作时)仅在患者会阴处寻找疙瘩或泡状物,棱针点刺,使其出黏水或血水,亦极特效。笔者曾单取四花上穴,进行泻法,行针六数治疗肠梗阻极其特效。

四花中穴

位置: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处是穴。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病、血管硬化、胸痹、急性胃痛、骨头肿胀。

针法: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三棱针出血治疗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胸闷心慌、肋膜炎等症。

运用:该穴不唯治疗上述诸症具有特效,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痛、肺气肿等疗效亦佳,毫针取患侧同侧穴位则善治肩胛痛、肘弯痛、食指痛等病症。

四花副穴

位置: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主治:同四花中穴。

针法:同四花中穴。

运用 :该穴同四花中穴联合应用,治疗上述诸症当可立见疗效。点刺时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寻找青筋 ,以见黑血为准。

四花外穴

位置: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面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该穴周围青筋点刺出血,对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痛、耳痛、鼻炎、高血压等均效。对于胆经所循之症其效尤著。点刺出血治疗胃痛、小腹胀痛、牛皮癣疗效甚佳。

膝眼下三寸,四花上穴依。

贴骨行针刺,牙痛头晕稀。

心跳口内瘤,霍乱心脏奇。

若是医哮喘,特效金针里。

上穴下四五,即为中穴主。

再下二寸半,副穴有分楚。

中穴肩胛痛,肘弯食指殊。

治则取患侧,皆与金针图。

两穴近血管,棱针有分端。

心脏管硬化,眼球病哮喘。

急性胃痛症,胸闷卧不安。

骨头如肿胀,皆向二穴添。

中穴外一五,外穴有奇功。

肋膜偏头痛,急性肠炎松。

牙痛面麻痹,肩臂耳痛充。

胸闷哮坐骨,血针效更雄。

足跗高血压,青筋血出彤。

尤宜侧身病,始信回春功。

天皇

位置:屈膝,胫骨内侧髁下缘,胫骨后缘和肌肠肌间凹陷处。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糖尿病、蛋白尿、肾炎、泌尿系统诸症等。

针法:针深五分至二寸五分(沿骨缘下针)。

运用:本穴即脾经之阴陵泉。董氏常用此穴治疗心脏病,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亦常用之。臂痛、失眠、颈项胸膂强紧亦有疗效。此外,因该穴功颤化湿滞、利下焦,故予阳萎、早泄、月经病、阴痛、腹水等均宜用之。而对于急性腹泻小腹绞痛极其特效。又,该穴点刺出血,治疗膏淋(乳糜尿)极验。

肾关

位置:天皇直下一寸五处是穴。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精神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

针法:针深一寸至三寸。

运用:本穴为补肾要穴,凡肾虚诸症皆有显效,对于两手麻木疼痛,笔者素喜并取水全,疗效卓绝。对于肩痹尤具特效。此外,该穴用于多尿,夜尿极效,透过肝开窍于目,肾水以滋木理论,治疗眼球歪斜,飞蚊症(伍以正光1,正光2)极其特效。该穴之主治范围亦颇有争议,尝有医家直言谓该穴功能系著者言过其实,此言谬极。概言之,系其针法之误。如治眉棱骨痛,前头痛等症,针需斜刺而获效。直刺则多取胸闷胸痛,强心之效。又如医界传言,景昌奇穴无须补泻即能获效,皆谓手指部诸穴而言。若对大穴而言(即肌肉多处),下针无针感,下针何益?下针而不行针,而难达到某些疾病的特殊疗效,皆谓著者妄言,岂著者之过?

注:正光1处于攒竹与鱼腰的中点;正光2穴处于鱼腰与丝竹空的中点。

天皇下一五,其穴是肾关。

共与倒马用,倒食并胃酸。

单用治癫痫,眼歪散光专。

鼻骨眉棱骨,疼痛亦不难。

头晕曾有名,精神贫血患。

地皇

位置:胫骨内侧,距内踝骨七寸处是穴。

主治:泌尿糸统诸症。

针法:针与脚呈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本穴治疗诸如肾炎、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蛋白尿、血尿、子宫肌瘤、月经不调、肾虚腰痛等均有显效,唯孕妇禁针。

内踝上七寸,地皇淋肾病。

与脚四十五,阳萎肢浮肿。

宫瘤蛋白尿,早泻遗滑精。

尿血经不调,肾亏腰痛禁。

四肢

位置:胫骨内侧,内踝上四寸处是穴。

主治:四肢痛、颈痛、糖尿病。

针法:针深五分至一寸五分(孕妇禁针)。

运用:该穴常伍肾关治疗肘痛,肩痛极效。

内踝四寸中,四肢颈项痛。

常伍肾关穴,针到疗效宏。

人皇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当胫骨后缘是穴。

主治: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脊椎疼痛、脖颈疼痛、头晕、手麻、糖尿病、血尿、眼痛、腹泻、神经性皮炎等。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五分(孕妇禁针)。

运用:该穴即脾经之三阴交,籍于其健脾化湿,疏肝益肾功效较强,故治疗上述生殖、泌尿系统疾病颇效。当其它穴位伍该穴时,须注意针刺方向,如治疗足部疾病,应略向后直刺,治躯干部疾病时,针尖应略上斜刺。

该穴治疗带下颇佳;伍灵骨用以治疗寒凝型痛经特效;伍灵骨治疗滞产(子宫收缩无力)屡试皆验;伍天皇治疗产后尿潴留亦特效。此外,曾用该穴治疗眼脸下垂,交替施以烧山火手法后加艾灸三至十分钟(隔日一次)疗效亦著;穴位埋针,揉点会阴治疗阳萎亦佳;配气海,司白浊、遗精而极妙;伍血海,治疗女性结扎后遗症奇佳;伍阳陵泉治疗肾绞痛亦妙。

该穴与地皇、肾关合用为下三皇穴,凡肾亏引起诸病均有疗效,用治神经衰弱极有效。

三阴交人皇,疗症同地黄。

脖项痛手麻,椎痛晕何妨。

侧三里

位置:四花上穴外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

针法:针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侧下三里

位置:侧三里直下二寸处是穴。

主治:同侧三里。

针法:同侧三里。

运用:上述两穴临床上同时取用,均取健侧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该组穴治疗偏头痛、手腕扭伤、脚跟疼痛不能着地等均极有效。用治三叉神经痛,若配伍听宫穴,极有殊效。

上穴一五外,侧三里穴排。

该穴下二寸,侧下三里挨。

侧三侧下三,面痹牙痛痊。

善治三叉疼,又常疗手腕。

对侧取单足,足跟痛针玄。

足千金

位置:侧下三里外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喉、肩背痛、喉痛、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

足五金

位置:足千金直下二寸是穴。

主治:同足千金。

针法:同足千金。

运用:两穴同用,喉部疾病需双足同时用针余症均单足取穴。治疗五十肩有效。

侧下三里边,五分向后开。

直下有两寸,千金此中来。

千金下二寸, 五金有风采。

喉痛急肠炎,刺喉亦无碍。

甲肿扁桃腺,肩背疼痛裁。

外三关

位置: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直线上。中点处为三关中穴。三关中穴与外踝尖中点处为三关下穴,三关中穴与膝盖高骨中点处为三关上穴。

主治: 扁桃腺发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诸瘤。

针法: 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运用: 该穴用治外科诸病颇佳,亦常用于手臂肿胀热痛、网球肘、肩痹等症。

取穴外三关,发炎扁桃腺。

诸瘤肩臂痛,腮腺并喉炎。

光明

位置:内踝尖直后一寸再直上二寸处是穴。

主治:散光、白内障。

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该穴即肾经之复溜穴,治疗各种眼病宜伍肾关、人皇、正光1、正光2等穴,即现特效。

光明即复溜,滋肾祛湿优。

脊痛足萎痹,宫血眼疾求。

著者按

本节系本书精华所在,从中亦可反应董氏的学术思想体系。其中的全息派列,体位对应,表现的淋漓尽致。该节所述炎症占有一定比例。凡此类疾患,均可合并传统医学中的消炎大穴如灵台、身柱考虑。读者不仅从中学习治疗大要,更应当近一步挖掘董氏的设穴思想。方能师古而不泥,青出而胜蓝。例如神经性耳聋,予补肾关而泻驷马,取穴准确,针法娴熟,则患者多可立感凉气自耳窍涌出,病患顿减。取效之捷要,唯熟能生巧耳。故,该节务必熟读于胸,种种杂症当可病愈于豁然。

七星

位置:即总枢下一寸之分枢、下二寸之时枢。以及时枢、分枢向两侧各横开八分之支禹、士禹穴,共计七穴点。

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急慢风症。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本穴治疗上述疾病确有疗效。一般来说,只需扎总枢、分枢即能达到疗效,无需七针俱下。

总枢下一穴,分枢居宫阙。

下二旁一寸,三穴下一跃。

七星疗呕吐,感冒头痛图。

小儿若发烧,风症此为枢。

五岭

位置:即大椎骨下第二节起,每下一节为一穴,至第十椎下止,计十穴;大椎骨下第二节旁开三寸,每下一寸为一穴,计有八穴;大椎骨下第二节旁开六寸,每下一寸为一穴,计有七穴。共计四十穴。

主治:高血压、重感冒、阵发性头晕头痛、中风后遗症、诸霍乱、诸痧症、呕吐。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治疗时有选择地选取穴位,根据病情的原因及症状,择相宜穴位施针即效。

二椎下十穴,旁三连八招。

旁六有七穴,五岭斯为妙。

可治高血压,蓦然晕痛扰。

手足有麻痹,不遂重感冒。

阴阳两霍乱,呕吐发高烧。

发冷诸痧症,疼痛胃与腰。

双凤

位置:大椎骨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间,左右各横开一寸五分起每下一寸为一穴。计有七穴。

主治:手脚疼痛、麻木,手足血管硬化。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该穴组点刺时应以患侧穴位为主。笔者素喜与水泉一穴并取,以加强通调气血之效。

二三椎之间,一寸五分点。

左右各七处,均为双凤连。

双凤攻手脚,麻痛堪称妙。

血管倘硬化,血针有奇效。

三金

位置:第三、四、五椎旁开三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

主治:膝盖痛。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点刺出血,治疗久年膝痛极效。笔者验证多例,唯胖者见效多不如瘦者。巧合乎?或另有其因,且留待日后探讨。若治疗风湿性及难度颇大者之膝痛,笔者先针风府,尔后点刺三金,再针肩中或内关,皆验。若膝盖疼痛又兼膝无力,宜先针灵骨,而后点刺三金。

椎下三四五,旁三三金出。

如治膝部痛,肩中内关殊。

精枝

位置:第二、三椎旁开六寸处,计两穴点。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该穴组治疗上述疾病疗效迅速而突出。若该穴点刺后不见速效,则需伍灵骨穴。

二三椎外旁,开六精枝伤。

血针有奇效,小腿痛与胀。

金林

位置:第四、五、六椎旁开六寸处。

主治:大腿痛、坐骨神经痛。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该穴组经临床验证,疗效极佳。

四五六椎下,旁六金林佳。

善治大腿痛,坐骨神经夸。

感冒三穴

位置:大椎骨凹陷为一穴点(即督脉之陶道穴);第五椎旁开三寸(膀胱经之魄户穴)处,左右各一穴点,计三穴点。

主治:重感冒、发烧。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该穴组治疗感冒极效。笔者取上述穴时,尤喜伍液门穴以加强疗效。

一二椎凹处,自是陶道出。

三四椎旁三,有穴是魄户。

三穴重感冒,妙手效不俗。

冲霄

位置:二十椎下凹陷处,二十椎一下凹陷处及二十椎一下凹陷处下方一寸处,计三穴点。

主治:小脑痛、小脑胀、项骨正中胀痛。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该穴组治疗上述疾病极具卓效,笔者曾尝试以该穴组为主治疗脑瘤、脑癌,均有显效。

点刺在冲霄,小脑胀痛消。

若是项骨痛,针到何需药。

著者按

背面部的穴位均以刺血为主要施术目的。《血气形志篇》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刺血对于某些疾病多有起沉疴、消痼疾的作用,取得其他疗法难以达到的疗效。久病必淤,怪病必痰。故清朝名医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辨明气血后当有刺血乃整体治疗手段中的一枝奇葩之感慨,通过调节经络、内络脏腑、通和气血、激发经气等作用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节概以刺血为主,不唯取效迅速,更是避免了医疗事故的发生。而该节用穴之巧妙,施治之广泛,极其值得医者借鉴。

通关

位置:髌骨外上缘直上五寸是穴。

主治:心脏疾患、头晕、眼花、惊悸、胃病、贫血、四肢痛。

针法:针深五分至二寸五分。

通山

位置:通关穴上二寸处。

主治:同通关穴。

针法:同通关穴。

通天:通山穴上二寸处。

主治:同通关穴。

针法:同通关穴。

运用:此组穴位为治疗心脏病,血液疾病之大穴,对于下肢浮肿,妊娠呕吐颇具特效,而通天一穴,治疗膝盖疼痛,手指痛,腿无力亦佳,临床上多取一至二穴,高血压者双足各取一穴,当针刺超过一寸二分时,主治下肢痿痹瘫痪、腰胯痛、脚气、荨麻疹等疾病。

通关山天扎,头晕并眼花。

惊悸四肢痛,心脏疗效佳。

堪治脑贫血,胃病医者夸。

通肾

位置:膝盖内侧上缘凹陷处,黑白肉际上是穴。

主治:阳萎、早泄、淋病、肾炎、头晕、腰痛、风湿病、子宫痛、赤白带下。

针法:针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通胃

位置:通肾上二寸处是穴。

主治:同通肾穴,兼疗背痛。

针法:同通肾穴。

通背

位置:通胃上二寸是穴。

主治:同通肾穴。

针法:同通肾穴。

运用:本组穴位利水补肾之效极佳,故治疗肾炎大妙。上述三穴任取一穴,连针半月防治流产特佳;治疗肩头痛亦颇极效;通背治背痛;通胃疗胃疾;顾名思义,单用取之亦极特效。在肾炎的治疗上,可酌情配伍中极、肾俞、关元诸穴,针灸并用,疗效亦佳。

膝盖内上缘,通肾胃背连。

早泄淋阳萎,糖尿病肾炎。

风湿与头晕,宫痛妇科痊。

肩痛及浮肿,亦能疗流产。

明黄

位置:大腿内侧正是穴。

主治:肝脾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骨膜炎、疲劳、腰酸、眼昏、眼痛、消化不良、肝痛、白血球症。

针法: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天黄

位置:明黄上三寸是穴。

主治:同明黄穴。

针法:同明黄穴。

其黄

位置:明黄下三是穴。

主治:同明黄穴。

针法:同明黄穴。

运用:六针齐下治疗上述疾病极佳。因该组穴居于胆经上,治疗肝家诸病为主要穴位。急性肝炎则以先针肝门,肠门为要。对于血液疾病(如再障、白血球过多)特效。此外,笔者尚以此组穴位为主治疗尿潴留、尿失禁等均获显获。

大腿正,骨内上髁藏。

其上有四寸,穴名是其黄。

上三再上三,明天二黄当。

三黄所主症,肝病骨骼胀。

脊椎骨膜炎,眼昏痛专长。

疲劳及腰酸,消化有不良。

尤是白血病,三穴效最强。

驷马

位置:大腿外侧正中线,髌骨上缘七寸处内开三寸五分(即胆经风市穴),或直立时手臂下垂,中指尖前开三寸五分是穴,其上下二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点。

主治:肋痛、背痛、腰痛、肺虚、肺病、胸部外伤、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神经麻痹、结膜炎、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乳房疼痛、下肢扭伤等。

针法:针深一寸至二寸五分。

运用:该组穴治疗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宜单足取穴,其余各症均六针齐下。该组穴为中医肺脏病候群之特效穴。唯治疗吸气不利,基于取穴方便,笔者素喜取穴列缺,疗效迅速而佳。治疗甲状腺肿亦效,透过金可生水之理论,故疗耳疾亦极效。

风市横三五,上二下二佳。

称名为驷马,肺群必不差。

肋背坐骨痛,肋膜鼻炎夸。

耳聋鸣鼻炎,哮喘痹面颊。

特效乳房痛,皮肤诸症佳。

扭伤甲腺肿,不遂写风华。

三泉

位置:膝关节外侧正直上二寸五分处为一穴点,该点直上二寸及四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点。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口眼歪斜。

针法:针深三分至一寸。

运用:该组穴位治上述病症确有卓效。与灵骨合用更佳,唯此穴位须单足(健侧)取穴为宜。若伍地仓、颊车(方向对刺)益佳。尚可治疗耳鸣、重听。

三泉面麻痹,口眼歪斜奇。

面部神经跳,皆在三泉里。

中九里

位置:直立时手臂下垂,中指尖所触部位是穴。

主治:腰背痛、肢颈痛、脊椎骨痛、头晕眼胀、手臂麻木、下肢无力。

针法:一寸至二寸五分。

运用:该穴即胆经风市穴。治疗时可参阅风市之主症,本穴对于侧身病变极佳。基于其祛风疏络作用,亦可用于头痛、神经痛,遍身骚痒等疾患。

背痛中九里,半身经无力。

头晕与眼胀,麻木在手臂。

腰椎骨刺痛,神经有麻痹。

风疹或骚痒,直向此中觅。

解穴

位置: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横开三分。

主治:晕针、跌打损伤、肝经逆乱及疲劳过度引起之诸痛。

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针后缓慢行针,痛解取针。该穴治疗新患之各种疼痛极具疗效。

膝盖外侧角,直上一寸找。

向前开三分,解穴领风骚。

其穴主诸痛,气血不归槽。

情志与外伤,更有是疲劳。

失音

位置:膝盖内侧之中点再下二寸。

主治:哑嗓。

针法:针深五分至八分。

运用:该穴临床上有疗效,对于久病者配伍列缺、照海极效。而对于声带病变者,则效欠佳。笔者无论治疗诸种哑嗓,均加服自拟青海汤,尤有特效(详情可参阅《青海汤治疗哑嗓32例》一文)。

著者按

大腿部位者,亦为董氏穴位精要所在。笔者于临床上逐步验证,始知其疗效确非虚言。尤以通肾通胃通背三穴,治疗胃炎,疗效之佳,不可思议。驷马解穴,笔者尤喜用之。若病症复杂,可酌情配伍十二正经之穴位,辩证施针,焉有不效者?如驷马一穴,据理论可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若径取该穴,而不变通,则难以达到预期疗效。若取其穴而不留针,并于阿是穴(皮肤麻木不仁处)多针浅刺,太渊轻刺,重取外关。则往往数年痼疾,愈于一时。可见学无止境,临床发挥尤为重要。

正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是穴。

主治:高热、目赤、癫狂、中风后遗症、体弱、惊风。

针法:横刺,可向前后或左右进针五分至一寸五分。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本穴即督脉百会穴,百会素擅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之效,故疗上述疾患甚妙,临床上该穴常与前会(或后会)并用,以加强疗效。

前会

位置:正会前一寸五分处是穴。

主治:同正会穴。

针法:同正会穴。

运用:该穴即督脉之前顶穴,常为正会(后会)之配伍穴。

正会即百会,前顶亦前会。

四肢有颤抖,体弱中风归。

高热及目赤,降压显雄威。

后会

位置:正会穴后一寸五分处是穴。

主治:头痛、眩晕、骨结核、脊椎骨疼痛、神经麻痹、精神障碍、中风后遗症等。

针法:同正会穴,或直刺一分至三分。

运用:该穴即督脉之后顶穴。与神门、正会、镇静相伍治疗精神障碍颇佳,该穴亦常为正会之配伍穴,主治功能方面,三穴(正会 、前会、后会)大致相同,而本穴单独应用,治疗尾椎痛极佳(相关内容可参阅、拙作《全息理论与针灸经穴的定位》一文)。

正会后一穴,后会骨结核。

善治尾椎痛,椎骨痛倾俄。

头晕痛中风,悠悠踏仙歌。

总枢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八分处是穴。

主治:呕吐、霍乱、项痛、失音。

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因该穴位居督脉风府略下两分,疗效亦颇相似。尤长于疏解脑府之风邪,系五官科及头面部病症常用要穴。笔者取用该穴,多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疗效极为迅速确切,该穴不宜深刺,切记。对于诸种急性上吐下泻者,该穴点刺后另取承山、不容,必见卓效。

入发八分时,且由总枢担。

呕吐及项痛,六腑不得安。

心脏功能弱,音低及霍乱。

最妙用三棱,针到美名传。

镇静

位置:两眉连线中点,正对鼻尖处是穴。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鼻炎、小儿惊厥、产后血晕、高血压、失眠、眼球疼痛等。

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由上至下,夹持刺入,右向左右附近穴位透刺。

运用:该穴即奇穴之印堂穴,颇具祛风热、宁神志之效,此穴多与正会相伍,疗效益彰。治疗失眠时,该穴可伍人皇、神门极效。此外,治疗热性病、急性病时,点刺出血而大妙。强刺激并留针,对于急性腰扭伤极效。而长时间埋针则为治疗前额痛之特效针。该穴治疗鼻炎时宜与太阳穴同时点刺出血。但若鼻腔增生、肥大或息肉样变者,或额窦发育不良者,则疗效欠佳。

镇静神经乱,肢抖及腿酸。

小儿惊睡梦,肢痹兼失眠。

相与百会伍,疗效始安然。

上里

位置: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是穴。

主治:头痛、一切目疾。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四腑二穴

位置: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处是穴。

主治:小腹胀、头痛、一切目疾。

针法:同上里穴。

四腑一穴

位置:眉梢外侧凹陷处是穴。

主治:同四腑二穴。

针法:同四腑二穴。

运用:上里即膀胱经之攒竹;四腑二穴即奇穴之鱼腰;四腑一穴即三焦经之丝竹空。上三穴点刺出血为前头痛之特效针,并治癫痫、发狂。

眉头上里尊,头痛及眼昏。

鱼腰丝竹空,堪能定乾坤。

三穴若出血,前头特效针。

正本

位置:鼻尖端正中,凹陷处是穴。

主治:过敏性鼻炎、癔病。

针法:针尖由鼻尖端斜上刺入,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本穴即督脉素髎穴。回阳救逆、开窍泄热、调理气血、提神醒脑颇佳。针灵骨,点刺正本,治疗酒糟鼻极具特效。并治鼻息肉、鼻粘膜肥大。若治疗酒后头痛、妄语,除点刺本穴外,笔者常以风府、正会、太阳、耳背伍之,则立见疗效。

正本居鼻端, 鼻炎癔病专。

特效酒糟鼻, 补脑治酒患。

马金水

位置:外眼角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是穴。

主治:肾结石、肾炎、闪腰、岔气、鼻炎、面部神经功能紊乱。

针法:针深一分至三分。

马快水

位置:马金水直下四分,约与鼻下缘齐处是穴。

主治:膀胱结石、膀胱炎、小便频数、脊椎骨痛、鼻炎。

针法: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马金水者,即小肠经之颧髎穴。治疗所主诸症,疗效极佳。若取穴正确,则疗效立见。而与马快水相伍,并取中封、蠡沟等穴,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远较常规取穴为佳。但所排结石者,应在一厘米以下,否则,应考虑其它疗法。

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中。

马金水岔气,鼻肾炎症充。

闪腰肾结石,皆在此针中。

上穴下四分,马快水穴功。

尿频膀胱连,鼻炎椎骨痛。

两穴相互用,结石去无踪。

木枝

位置:颧骨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间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或在马金水外上方斜开一寸是穴。

主治:胆虚、胆结石、小儿夜啼。

针法: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本穴即胃经之下关穴。治疗老人双脚无力亦效。治疗小儿夜啼时,伍以中冲放血极效。治疗胆结石亦有卓效,但由于丘墟透照海为治疗胆系疾患的重要俞穴,故并取之,疗效妙极。治疗牙痛(尤其是上牙痛)极佳,若能伍以灵骨,凡风火牙痛皆极特效(对于牙齿松动隐痛者疗效欠佳)。

木肢肝胆虚,胆石见分渠。

堪治夜啼郎,直向穴中取。

水通

位置:嘴角下四分处是穴。

主治:风湿病、肾虚诸症、闪腰岔气。

针法: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若向颧骨方向皮下针入针可至一寸五分。

水金

位置:水通内开五分,与下唇平行处穴。

主治:同水通穴。

针法:同水通穴。

运用:上二穴均主治肾病,下针时不必拘泥穴位,就发青处扎之即可(常规来说,凡出现该穴主症时,二穴附近则呈现乌青色)。该组穴理气作用极强,凡举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等皆有特效,为临床上常用要穴。

嘴角下四分,水通此为根。

下唇平行处,内五是水金。

二穴常青处,阿是可入针。

针向颧骨方,堪与医者遵。

水金与水通,风湿肾亏宏。

闪腰与岔气,咳喘立时功。

呃逆呕霍乱,腹胀倾俄空。

玉火

位置 :眼直下主,颧骨直下凹陷处是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四肢痛、膝盖痛、颧骨痛、腮骨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该穴为镇痛要穴,尤善治血虚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

玉火眼球下,颧骨直下中。

主治是诸痛,坐骨肩臂中。

四肢及颧腮,膝盖亦相同。

血虚及血瘀,尽在不言中。

鼻翼

位置:鼻翼上端,鼻翼沟陷中是穴。

主治:眉棱骨痛、头昏眼花、肾亏诸症、四肢骨痛、面神经麻痹、舌紧舌硬、舌痛、偏头痛、喉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该穴为镇痛要穴,尤善治气虚、气郁所致各种疼痛。该穴尚能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极妙。此外,杨氏亦常以此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极妙。

鼻翼上陷中,气虚气郁佳。

眉棱骨不遂,四肢骨痛夸。

面痹偏头痛,喉痛舌恙插。

提神去疲劳,还治头昏花。

全身酸痛症,坐骨写风华。

著者按

概头面为诸阳之首。故该处穴位对于头面一切实症均可择穴而泻之,疗效确凿。对于某些穴位的具体应用如四腑二穴,取治癫痫,疗效稍显不足。故可并取肾关,酌情点刺太阳、百会,伍腰奇诸穴,效甚捷。又载,自大椎穴两侧(相对至阳穴)用手下推皮肤三次,到至阳处有血络者,即于点刺,效佳。临症务必灵活,融会贯通,当可提高疗效,愈其病痛。

小节

位置:大指本节掌骨旁黑白肉际上。

主治:脚踝扭伤及疼痛。

针法:握拳取穴,针尖向重仙方向进针一寸至一寸五分。

运用:该穴治疗踝痛用扭伤,十四经无出其右者,针则健侧取穴。并活动患侧,该穴为杨维杰所创用。笔者在应用时,发现若在大指掌骨黑白肉际处寻压压痛点以定位,不唯则疗效更胜杨氏小节穴一筹,更治脚后跟疼痛。且疗效极著,非杨氏小节穴所能比拟。

另基其位居于肺经,华盖以伐肝木,故治疗胸胁疼痛颇效。从全息影射考虑,治疗骶骨挫伤当有良效。

鱼际寻阿是,重仙方向刺。

脚踝扭伤痛,行针不宜迟。

鲁琳

位置:肩峰内开二寸,锁骨下缘,粗隆边为鲁琳上穴;肩胛骨与肋骨连接之叉口下向内斜开一寸五分处为鲁琳下穴。

主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疯狗咬伤、周身发痒、狐臭、口臭、糖尿病等。

针法: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运用:治疗上述疾病以鲁琳下穴为主,若口臭甚者可并用鱼际、合谷。鲁琳上穴为下穴之辅针。此外,鲁琳上穴治疗脚跟疼痛极具特效。笔者久用该穴,治疗足跟痛不下数十例,一次不效者罕见之。

奇穴称鲁琳,中毒狐臭宁。

骚痒糖尿病,皆可指下平。

又见足跟痛,特效一针灵。

注:鲁琳上穴紧邻景昌之分枝上穴,而单穴应用方面则有天壤之别;鲁琳下穴即景昌之分枝上穴,功效一致。

标签: # 针法 # 位置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