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近100年了,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五四运动
大学者余英时先生说:“狭义的五四是指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四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则指在这一天前后若干年内所进行的一种文化运动或思想运动。这一文化或思想运动,其上限至少可以追溯至两年以前(民国六年,1917)的文学革命,其下限则大抵可以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北伐为界。”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年是广义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而且文学革命奠定了五四运动的精神指向,是叛逆的、革新的和青年的。
至于五四运动“精神导师”之一陈独秀,晚年说过:把未实现目标和使命的五四运动时间下限延长到“至今”(1938年),也即是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五四精神体现在这种开放性上,它有一个开端,结局却是无限可能。
当然,撇除人云亦云的五四定义以及宣传滥调,对五四的反思早在二十年代就开始,鲁迅1925年创作的小说《伤逝》、1923年的讲演《娜拉出走后怎样》就已经带出,浪漫的五四想象背后的问题,如何行动、如何避免幻灭等。至于张爱玲1957年创作的《五四遗事》,更是极其刻薄地讽刺了五四一代革命的不彻底,也非常悲凉。
今天看五四,必须强调的是这是一场有文学精神背景的、理想主义者坐言起行的狂风骤雨,虽然后果有凌乱不堪的一面,但始终属于一个伟大时代的高潮,这样一个知识与行动的黄金时代,一百年后也未必可能追攀它的气魄与辉煌。
五'四运动唤醒了学生国民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国民从奴婢奴隶思维定势中觉醒出来,知道了人权、民主、制宪立宪、科学、秩序、法治法制以及平等、自由、博爱等政治理念。从而与奴化、愚弄人民的落后腐朽制度决裂。人权、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成为国民追求的价值观、人生观。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开放、觉醒觉悟的号角。是中国人民追求人权主权、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科学民主的总动员,是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思想准备。为中华民国赶走日本鬼子打下了社会基础。 五四运动,让国民明白了政治、经济、军事对国家主权、公民人权的保障,得知了没有皇帝的国家,人民才会有人权保障,没有专制的政权,主权与人权会更重合一致!因此,当时先进进步的中华民国选择了与美国西方联合、后来加入反法西斯的阵营,赢得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即影响了的政治方向:立宪、民主、法治。 五四运动,让国民明白了生命之可贵、皇权之腐朽以及平等自由之价值取向。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以学生为主体,有工人,商业等阶层参加的运动。主体是反对战后列强无视中国也是战胜国的是实,不但不归还中国被占领土,反而将德占的青岛划给了日本,而引发的新民主主义的爱国运动。以后得到全国的响应,迫使当局不在相关损坏中国的条约上签字。
由于五四运动的发起与响应者多为新文化运动的学者和他们的学生。为的早期活动与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五四虽过去了98年,但它的政治意义与历史意义都不可忽视。首先是喚醒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关注了国家的地位,一一很多国人明白了一个真理,弱国无外交。只有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制约的卖国行为。让一些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的先进份子,看到了成立的机遇。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五四运动是成立的推动作用。为早期领导新民运主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
五四,运动说明了青年在人一个国家中的作用和未来的重要。在留苏学生集会上就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你们年青人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