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群里,有一群高配版小区大妈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花落君离开
在妈妈群里,有一群高配版小区大妈

每个妈妈群都会有人说,宝宝一年四季都要穿袜子哦!


一群疲惫的女人深夜凑在一起聊天,更多时候不过是抚摸彼此的孤独与愤懑,对话内容多半与育儿无关。

 

——————


我永远记得,2009年9月17日,我在一个像被板砖拍了后脑勺一样的午觉中醒来,转头看见隔壁婴儿床有个小朋友在午睡。

 

打算继续睡时,突然想起该小朋友是上午我亲自在产房诞下的,睡意全消。

 

接下来住院一周返回家中,晚上起夜路过婴儿床,再次吓一跳:哪来的小孩儿?



网传给孩子定下的“高考倒计时”。图/腾讯

 


养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


生下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感官强刺激跟怀孕的时候完全不同,虽然怀孕时生理上的感受更明显。


我是一个慢半拍的人,连合影时都会比别人晚笑三秒。但这不证明我没为这个新生命做准备,除了早早购买好婴儿生活必需品,我还去书店买了两本书——《郑玉巧育儿经》和《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整个孕期如同准备考试一样在那两本书上抄抄画画。

 

那时候地球上还没有叫微博和微信的东西。不像现在,如果你怀孕了,可以关注3万个育儿专家、7万个养娃博主、10万个育儿公众号,加入20万个妈妈群阵营。


等你的孩子出生时,你已经成为一个申请到V认证的育儿专家,大谈背奶和哺乳,大谈从别处批发来的育儿理念,尽管你的孩子也仅仅刚刚出生而已,但你绝不会像2009年的我一样被婴儿床上的婴儿吓到。



互联网时代,很多育儿知识得到了普及。

 

因为你胸有成竹,你是专家,而我只是个恐惧新生命且慢半拍的母亲。“母亲”这词我最近两年才适应,当我女儿刚学会叫妈妈的时候我感觉很窘迫也很不好意思,这感受像我小学时参加运动会比赛短跑,前三名全摔倒绊在一起,我到领奖台去领第一名奖状的情形。

 

在我当妈的最初,我还生活在北京某小区。突然间,我发现所有的大妈、大姨开始跟我聊天传授育儿知识,比如“夏天也要穿袜子”“小婴儿一定得剃头”“别穿纸尿裤”等,让我在21世纪的首都小区里体会到了原始部落群居人类之间互相扶持的温暖。

 

原始部落中任何一个女子生的孩子都会被认为是属于整个部落的,大家一起帮忙抚养。国外有句俗话叫“养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人有孩,八方来助。

 


养一个孩子,需举“全群之力”

 ————————


我表妹生孩子后加入了很多妈妈群,有时会发截图给大家看,我觉得那些聊天记录中各抒己见的“妈妈专家”,看上去就像高配版的小区大妈。

 

只不过,她们在乎的除了夏天是否要穿袜子,还有正面管教、蒙氏教育。

 

她们提出一个正确的论点,让大家去接受,如果你不接受,可能会在群体中遭到羞辱。她们用“不负责任的父母”“老旧的育儿观”等语言来让那些持非肯定态度的父母难堪,以正确正义之名干预甚至消灭别人家孩子的养育方式。

 

当年我们小区的大妈们坚持认为婴儿一年四季都要穿袜子。理论根据是:她们那时候再热的天也总给婴儿穿好小袜子,当年那些婴儿全都健康长大了。而我这个小年轻什么都不懂,之前又没拉扯过孩子,给婴儿光着脚当然不对。

 

当越来越多的大妈从指导我变成指责我的时候,我开始妥协,终于在大夏天让我女儿穿上袜子。一方面是惧怕破坏邻里关系,另一方面我真的对夏天到底该不该给婴儿穿袜子产生了怀疑。

 

也许大妈们的论点是正确的?也许脚真的需要一年四季都保持温暖?也许屁股则一年四季都要保持凉快?



很多人认为“寒从脚起”,小孩应该一直穿着袜子。

 

大妈们认为自己是对的,是权威,是专家,而对方是错的,是笨蛋,是愚民,所以前者有信心改造后者。后者如果缺乏定力和辩论能力,如我,很快就被搞晕。

 

妈妈群里的规则也差不多如此:是否应该辞职在家照看孩子,是否应该坚持母乳喂养,是否应该给孩子打进口疫苗,都有统一的正确答案。

 

在专业知识的包裹下,让人很难看清很多“专家妈妈”的真面目实际上是干涉别人养育方式的大妈。而那个被干预的“落后母亲”,很可能会以为自己不懂育儿之道,并全力向“专家”们学习。

 

即使是付费才能进入的、拥有心理学家每周讲课几次的“高级”妈妈群,也有这样的情况:“自由与规矩”“高需求宝宝的心理营造”“亲子关系与教养的探讨”等课程兜售着同样的观点和理念,让人感觉这个世界扁平到人类养育孩子越来越趋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拥有一个孩子,不再是这个家庭拥有一个滚烫的新的灵魂,而是从宜家买回个组合书架,按照说明书一步步来就能装好。



养孩子是无法按说明书一步一步教好的。


 

珍爱生命,远离妈妈群

 ————————


我能理解的妈妈群,目的无非是相同的人群互相抚摸抚慰孤独,体谅愤懑而已。

 

当深夜你说“真惨,夜奶四次,婆婆让人讨厌,跟我育儿观完全不一样还乱插手”时,有人能立即跳出来说“我夜奶五次,婆婆也让人讨厌,老公喝醉了吐了一沙发”。

 

还有妈妈代购群、妈妈海淘群、宝宝衣物二手群……加入这种群的妈妈们通常是为了在购物时省时省事,实际泡在这些群里花的时间精力要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走在路上常看到一手推婴儿车一手紧握手机滑动手指眉头紧锁的妈妈,她们可能就是群里那些实时在线的妈妈,那些大谈“辞职在家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妈妈吧。



养育一个人,根本不是技巧,也没有诀窍和捷径。

 

我曾经在一本忘了名字的书上看过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生来肚子里就有一根蜡烛,需要爱人的呼吸、食物、音乐、艺术、爱抚、艳遇、深情等来点燃,点燃后的蜡烛很珍贵,千万要远离那些潮湿、呼吸冰冷的人。只要有他们在,再炽热的蜡烛也会被扑灭。

 

加入十个以上的妈妈群,每天在里面得到的真正经验有多少?得到的灰暗情绪又有多少?我表妹说自己常因为在妈妈群聊到负能量爆棚怀疑人生影响到现实生活,非要找她老公大吵一架不可,一群疲惫的女人深夜凑在一起聊天,对话内容多半对你的蜡烛没什么好处。


养孩子方式方法固然有,但绝对没有标准。养育一个人,根本不是技巧,也没有诀窍和捷径,如果我们认为那些养育方法真的适用每一个灵魂,那我们未免太看轻自己。



请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了解孩子,这个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陌生而真实的灵魂。

 

2009年做妈妈的我,明白一个道理:要保护自己的蜡烛,不要总跟大妈们搭讪,最好抱着孩子绕着她们走。

 

2018年做妈妈的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保护你蜡烛的是爱你的人,绝不是妈妈群那些从未谋面的“朋友”。

 

别人的经验也许有那么一点参考价值,但不是教科书。放下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了解这个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陌生而真实的灵魂,建立一套只属于你们家的不足与外人道的家庭哲学和育儿逻辑。

 

我更愿意做一个离“群”索居的妈妈。你头回当娃,我头回当妈,咱谁都别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手挽手轻装前进。



本文作者 | 林小淼    排版 | 渣渣明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标签: # 妈妈 # 孩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