鼽 嚏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陪着眼泪
鼽 嚏
鼽  嚏
  [概述].  .
  概念  鼽嚏,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又称鼻鼽、
鼽鼻、鼽水、鼻流清涕等。与过敏性鼻炎相类似。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内困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而致。脏
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虚损。 
一、肺气虚寒,感受风寒  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肺受
寒邪,肺气不得通调.其窍不利,则致鼻窍壅塞、喷嚏、流清涕。如真《景岳全书。卷二十
七》说:“凡由风寒而塞鼻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
九》说;“肺气适于鼻,其脏有冷,冷髓气入于鼻,故之津液不能自收。”这都说明了肺气虚
寒,风寒侵袭,经络壅塞而致鼽嚏的病因病理。  、
  二、肺脾气虚.水湿泛鼻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充沛,
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脾转输津液,肺敷布津液,若脾气虚弱,肺气无以充
养。肺失宣降,津液停聚,致寒湿久凝鼻部,略感风寒,则鼻塞,喷嚏,清涕不止。
  三、肾气号虚,肺失温煦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又主命门
之火。因此.肾水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若肾虚,则肺无以温
养,可致鼽嚏。如《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有:。肾为欠,为嚏”之说。这都指出了由于肾虚,
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耗散于外.肺失温养,风寒之邪得以内侵而致病。
  [临床诊断] 
  症状:鼽嚏的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发作鼻塞、鼻痒,喷嚏频作,鼻流清涕,发作时先:
觉鼻腔奇痒难受,甚则眼、咽喉、腭等处亦作痒不适,继则鼻觉胀闷堵塞,然后喷嚏频
作,少则数个,多则几十个,并流大量清涕。此病发生迅速.但消失亦快,症状消失后
则如常态。患者多于气温突变时发作,如早晨起床穿衣不及.接触到外界冷空气时发作,
或于夏秋之间,秋冬之间变换季节时发作较多,有的则在突然闻到刺激性气体,或受到
粉尘;;羽毛等刺激时突然发作。发作时并可出现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
  检查:发作时,可见鼻窍粘膜淡红,或苍白,或暗灰色,水肿,以下鼻甲为甚。鼻
窍内可见水样或蛋清样鼻涕。间歇期鼻窍粘膜可恢复正常。但对病史较长,反应比较剧。
烈的患者,则可见鼻粘膜极度苍白、水肿,甚者鼻粘膜呈息肉样变或形成息肉。
  鉴别诊断:鼽嚏需与伤风鼻塞相鉴别。伤风鼻塞具有流行传染性.常在受凉后起病,.
病程平均七天左右,发病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病初起时,喷嚏频发,
鼻流清涕。随着病情发展,喷嚏减少,鼻涕由清稀转为黄稠.鼻腔检查,可见鼻窍粘脓
肿胀充血,有分泌物。与鼽嚏的突然发作,迅速消失;无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喷嚏
为阵发性,清稀涕没有转为黄稠.、鼻窍粘膜苍白水肿是不相同的。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肺气虚弱.感受风寒
  证侯:鼻窍奇痒。喷嚏频频.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适,嗅觉减退,鼻窍粘膜多
呈淡红或苍白,鼻下甲水肿。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发作,反复不愈。。
金身可见倦怠懒言,咽痒咳嗽痰稀,面色咣自,恶风自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虚弱。 
  病机分析:由于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易乘虚而入,内伤于肺,风
寒束肺,邪正相争,初起时正气尚能御邪.格邪外出,则喷嚏频频.若因反复发作,  日

久耗伤肺气,肺气不能肃降,以致鼻窍略受风寒之邪或稍受异气或异物刺激也喷嚏连作.
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液外溢,则清涕自流不收。水湿停聚鼻窍,则鼻窍粘膜苍白,
肿胀,鼻塞不通。肺气虚弱,.精微无以输布,则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气虚则卫表不固,
腠理疏松,故恶风自汗。因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则咽痒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白,
脉虚弱为肺气虚之证。
  2。肺脾气虚.水湿泛鼻  .
  证候:鼻塞鼻胀较重,继而喷嚏,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鼻下
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鼻腔有清稀或粘性鼻涕。患者鼽嚏曰久,
反复发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疲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
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小儿鼽嚏,以此型多见。
  病机分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
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宗气者,为脾运化水谷之精微.与肺吸入之
清气相台而成。由于肺脾气虚。肺气无以充养,宗气不能上出于鼻窍.鼻窍失养.不能
守职,当有外邪、异气侵袭,则致鼻塞、鼻痒、喷嚏、嗅觉迟钝。肺脾气虚,不能运化
和敷布津液.水湿之邪上泛鼻窍,浸渍鼻窍肌膜,致鼻甲肿胀.鼻塞较甚,鼻涕清稀或
粘稠而量多。头为诸阳之会,因脾失健运,湿浊内困,上泛蒙闭清窍,故头重头昏。脾
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中气不足,卫阳不固.故神疲、气短,怯寒。舌质淡
咸淡胖,舌边齿印,苔白,脉濡弱,均为肺脾气虚之象.
.  3.肾气亏虚,肺失温煦
  证侯:鼽嚏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
鼻窍粘膜苍白、水肿,鼻底有清涕。
  根据全身症状表现,可分肾阳亏虚和肾阴不足两型。临床上以肾阳亏虚较为多见.
肾阳亏虚者.平素颇畏风冷,甚则枕后、颈项、肩背亦觉畏冷.四肢不温,面色淡白,
或见腰酸膝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若属肾阴不足.症
见形体虚弱.面色淡白或潮红,头晕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见手足心热,舌质
稍红.少苔,脉略细数。
  病机分析:禀赋薄弱,鼽嚏日久,肾气虚弱.失其摄纳作用,气不归元,上越鼻窍,
耗散于外。故致喷嚏频频长时间不止。肾虚,不能温化水液,寒水上泛清窍,则使清涕
长流不止。肾主督脉,督脉由腰背正中线上头顶,若下元亏损,命门火衰,则致枕后肩
背寒冷。阳虚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不温。肾气亏损,失其封藏固摄之权,故遗精早泄.
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均为肾阳亏虚之证。由于久病耗伤,真阴不足.
则形体虚弱,头晕耳鸣.少寐健忘,腰膝痰软。阴虚生内热,水亏火浮,则致面色潮红.
或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略数.均为肾阴不足之象。
  二:、治疗  根据鼽嚏的病因病机分析.肺、脾,肾之虚损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治疗
上应以内治为主.着重调补肺、脾、肾之虚,以温肺固表,健脾益气及补肾敛肺为主要
治则。外治方面,可用辛温通窍之剂塞鼻或滴鼻.以宣通鼻窍。.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
摩、冷热淋浴及其他疗法等。
  (一)内治法
  1.肺气虚弱.感受风寒  .  .

  治则: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方药:以温肺止流丹为主方。方中以细辛、荆芥疏风散寒;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
气;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此方气味温和,功能暖肺;而性带散,又能祛邪。如《辨证
录。卷之三》中说:。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热证宜用清凉之药,寒证宜
用温和之剂,倘概用散而不用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益虚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温肺
止流丹。”  。
  临床上亦常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运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苍耳子散辛散风
邪以通清窍,合而补肺祛寒,辛散风邪。由于风寒袭肺,肺金受邪,营卫不和.临床亦
常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温肺开窍而奏效。  。
  2.肺脾气虚,水湿泛鼻
  治则  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方药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诃子、五味子、辛荑花。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
阳固表,再加五味子、诃子以收敛肺气,辛荑花宣通鼻窍。
  小儿鼽嚏.多属肺脾气虚,临床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既能补脾益肺,又能理脾
渗湿,补中气而不腻滞。若喷嚏多者,可加蝉衣、地龙干以祛风宣络止痉。鼻流清涕不
止.汗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养阴敛汗止涕。 
  3.肾气亏虚,肺失温煦  临床可分肾阳亏虚和肾阴不足两型。
  肾阳亏虚  .
  治则:温肾壮阳。,
  方药:右归丸为主方。以温补肾阳,养肝健脾,祛寒敛津,用于肾阳亏虚,命门火
衰而致鼽嚏者。 
  肾阴不足
  治则:滋养肾阴。
  方药;左归丸为主方。以滋补肾阴,养肝健脾.用于久病耗伤,真阴不足而致鼽嚏者。
  除上述辨证及治疗外,还有肺经郁热而致者,多见于鼽嚏初发,或由于禀质过敏.
常在酷热暑天或由热气引诱而发。由于肺经郁热,肃降失职,邪热,异气侵袭,则上凌
鼻窍而致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
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并提出了。鼽。因。热极怫
郁而病愈甚”的病因病机。临床症见患者遇热气或饮食热的食物时则觉鼻胀塞,鼻酸痒不
适,喷嚏频作.清涕不止。鼻下甲肿胀,色稍红或紫暗,全身症状往往不很明显,或可
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治疗上应以清肺宣气为主.选用
辛荑清肺饮。方中以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胃之热;辛荑花,枇杷叶,
升麻宣肺疏气,清通鼻窍;百合、麦冬清养肺阴。
  除按上述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临床所出现的症状加减用药。脾虚湿困,痰浊瘀阻
而致鼻腔粘膜肿胀较甚.或呈息肉样变者,可选加车前子、泽泻、海藻等泻湿散结.或
可选加浙贝、蒌仁、浮海石、法夏等祛痰散结的药物。鼻塞较甚,鼻窍粘膜苍白者,可
选加细辛、桂枝、川椒、木香等辛散行气药,以温通鼻窍。喷嚏甚多者.可加地龙干、蝉
衣、蛇退,全蝎等虫类药,以止痉镇嚏。鼻流清涕,量多难止者,可选加五味子,金樱
子,诃子,乌梅等,以敛肺止涕。

  (二)外治法
  1.吹鼻  主要用辛温通窍,行气活血的药物粉剂吹鼻内,每日3—4次。如碧云散.、
辛温通窍,对鼻粘膜苍白者较适宜;瓜蒂散.利湿消肿,对鼻粘膜充血水肿者较适宜;
鹅不食草干粉,辛散风寒,对鼻粘膜肿胀,清涕难止者适宜。  .
  2.滴鼻  用芳香通窍的药物制剂滴鼻内。如滴鼻灵、葱白滴鼻液、鼻敏水,每日
2~3次。  1
.  (三)针灸疗法1
  1.针刺疗法  主要选用肺,脾,肾三经及督脉的穴位,以调整肺、脾、肾的功能。
通调经气,宣通鼻窍。取局部穴位与全身穴位相配合,.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I~2穴.每
天针刺1次.7~10天为一疗程。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
  主穴:迎香、上星、禾戮、风池,风府。
  配穴:合谷、百会、阳白、攒竹,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
  2.灸法  ’
  艾条灸;用艾条悬灸穴位,以温通经络,宣通鼻窍。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I~2穴,
悬灸20分钟.7~10天为一疗程。  .  .
  主穴.百会.上星,身柱、印堂。
  配穴、膏盲、命门、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斑蝥灸:主要方法是将斑蝥炒脆,不拘多少,研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取1平方
厘米的胶布一块,中间留黄豆大孔隙,贴在患者的内关穴或印堂穴,暴露穴位,置少许
斑蝥粉于穴上,再取I平方厘米胶布覆盖,24小时后揭去胶布,可见穴位表皮出现水泡,,
待水泡自行吸收后,再作第二次治疗,3次为一疗程,必要时隔2星期再作第二疗程。
  3;穴位注射  主要是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以疏通经络,滋养
络脉,调整机体的功能,改善病理状态。
  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7号针头,直刺穴内,一般深度5~7分,当病人有
痰、麻、胀感得气时,即停止进针,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注入穴内。注入药物如
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维生素B.。、1095葡萄糖等。
  取穴:迎香、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用一穴(双侧).
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
  (四)其他疗法  .  .
  保健按摩:主要是鼻部按摩.以疏通经络.使气血畅流,祛邪外出,宣通鼻窍。先
将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再以双手鱼际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按摩至局
部觉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每天2~3次。.亦可用两争中措
于鼻梁两边揩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每曰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
后、枕部皮肤,用力轻柔.每次10~15分钟。  .  。
  冷热淋浴卜主要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使机体能适应多变的外界环
境。稍作预备操后入浴。先以冷水淋浴全身,即以毛巾拭干皮肤并擦之使热。再以38~
41℃热水淋浴,拭干、摩擦皮肤同前,最后,再次冷水淋浴,拭干后,摩擦皮肤至温暖
潮红,即穿衣出浴.此法从夏季开始.至秋季为止。青壮年体质较好者,可坚持至冬天。
平素体弱者,可以冷热水两盆交替浸浴面部lo次代替。高血压患者慎用本法。

  (五)民间疗法  .
  1.草药治疗方面,宜用补益元气、温散寒邪的草药,可选用五指毛桃、千斤拔.岗
稔根等补气,路路通、鹅不食草、山白芷等散风寒。
  2.蜂房1块,放口中嚼烂吐渣,一日2~3次。可祛风止痉镇嚏。
  3.北芪、杞子炖乳鸽  有补气固表,滋阴养血的作用。每次可用北芪30克,杞子15
克,乳鸽1只,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
  4.胡椒根煲蛇肉  有温经散寒,祛风活血,滋补强壮的作用。每次可用胡椒根40~
60克,蛇肉约250克,煲汤服食。
  [转归及预后]
  本病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可并发鼻息肉或鼻窦炎。、
  [预防及护理] 
  1.避免接触异气及引起个人过敏的物质、食品、药品等。
  2。戒除烟、酒,减少不良刺激。
  3.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注意冷暖,衣着适宜,避免受凉。  .
  4.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  ’
  5。平时忌食或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宜食温补之品。  ,

标签: # 喷嚏 # 风寒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