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需要代代相传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bones骨
“三线精神”需要代代相传

人文东北

当年的“三线”建设者。 攀钢传媒中心供图

【核心提示】从1965年提出“三线”建设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为了党和国家利益,当年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扎根艰苦地区的青年也已是满头银发。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三线人”对那段岁月的眷恋和自豪。虽然“三线”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和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正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的优秀传统。最近,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武力。

评价“三线”建设要立足时代背景

辽宁日报:现在社会上对 “三线”建设的评价莫衷一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当时“一穷二白”,在这种条件下搞“三线”建设得不偿失,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武力:上述观点的形成是有其客观环境的。首先,1978年以后,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国家也转变了对形势的估计,认为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第二,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对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和效益看得很重。而“三线”建设在此阶段进入调整时期,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来保证搬迁和转产;此外,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两个大局”设想要求优先发展条件好的沿海地区,这也使得一些人对“三线”建设所体现的区域均衡发展思想提出了质疑。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客观原因,使得大家对“三线”建设的评价不那么冷静,甚至出现否定的声音。

辽宁日报:我们究竟应如何正确看待“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武力:我认为,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战争论战争,应该放在上世纪60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仅仅从投资的机会成本来计算,从后来大规模战争没有爆发的结果来判断“三线”建设的得失,显然有悖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其结论也必然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线”建设的上马,虽说是以备战为中心的,但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也有对改变我国经济布局、开发落后地区资源的长远考虑,这对于改变我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经济全面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新时代下更需要发扬“三线精神”

辽宁日报:“三线”建设大潮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三线精神”被越来越多地提起。那么,“三线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武力:我国在长达15年的“三线”建设中形成了宝贵的 “三线精神”。我认为,“三线精神”主要讲的是不畏艰苦的奉献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

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大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而到“三线”地区的支援建设者主要来自东北、华东等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并且还是当地的骨干力量,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没有嫌弃“三线”地区艰苦,用自己的血汗甚至是生命,建起了上千座工矿、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三线”建设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三线”建设中,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自力更生。为了深入开发西部资源、改变我国工业不均衡的布局,当时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建设者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的钻研精神,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精神力量的感召,“三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许多重大建设任务,甚至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辽宁日报:您认为,在当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大潮中,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

武力:“三线精神”是推动 “三线”建设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因为其内涵的普遍性,并未过时,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实际内容,因此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今天,我们距的伟大复兴、距中国梦实现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但毋庸讳言,我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遇到了诸如道德滑坡、失去理论自信等问题。

因此,新时代下,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扬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从“三线”建设来看,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国奉献的精神,蕴涵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有助于我们确立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值得发掘、继承和弘扬。

辽宁这些年在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辽宁人的底子厚,后劲足。辽宁人在“三线”建设中发扬出来的“三线精神”是辽宁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辽宁会在短时间内振兴起来。 

其次,发扬和继承“三线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位国人从自身做起。

再次,虽然“三线”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我国仍有很多地方工作条件艰苦,需要大量人才到那里去支援建设。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的应有表现。

标签: # 精神 # 辽宁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