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污水治理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文一波桑德集团董事长、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村镇污水处理亟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中国村镇污水处理不缺技术,而是缺技术评估和监管体系,市场呼唤村镇污水治理新模式。
——文一波
尊敬的钱老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同行: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村镇污水治理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聚焦村镇污水处理。四年前,我选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也曾考虑,作为一个博士论文,选择村镇污水处理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有点低?但是从我20多年的企业实践角度,分析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发现农村村镇污水处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大家知道,桑德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从技术角度来讲,工业废水很有挑战性,至今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从规模上来讲,市政污水可能也会比村镇污水处理规模更大,影响力也更大,且国家层面可能关注度更高。那么,我为什么还要选择做村镇污水处理?我是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的。
大概五六年前,城市污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处理率,市场已经很热。相对来讲,无论是从技术方案,从政策、商业模式,大家都认为已经基本定型了,也已经没有太大的市场空间。相反,农村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的环境问题,却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尤其是农村和村镇的污水问题,是极有挑战性的。大概五年前,我和资本市场说我们要做村镇污水,很多投资者认为,我这样做是不顾公司的盈利,纯粹为了环境情怀。因为大家都在担心农村乡镇污水的盈利模式问题。实际上,除了盈利模式,村镇污水处理还有很多问题,包括技术问题。总体来说,从可降解性和达到标准来讲,农村的污水技术难度不是很大。另外,规模上也不是很大,管理起来应该不是太难。但实际上,村镇的污水处理技术和经济性的匹配,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稍后我会跟大家讲。村镇的污水处理技术很多,中国大概运用了70多种技术。如果这些方案在技术经济上可行的,那要用什么样的政策来推动?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包括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等,使量多面广的问题得以解决?桑德经过了五六年的实践,并结合国内同行,包括、企业、研究单位、学术单位等机构的实践与尝试,摸索出一些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教训。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系统梳理我们对此的观察与思考,以及我们在技术模式和政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我的报告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村镇污水治理国内外现状及市场需求、中国现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以及桑德在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上做的一些尝试,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村镇水务”,最后,期望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
村镇污水治理国内外现状及市场需求 国外方面,美国村镇污水治理法律体系完善,联邦颁布了《清洁水法案》、《安全饮用水法案》、《海岸带修正法案》和《水质量法案》;环保局推出了《分散处理系统手册》和《分散处理系统管理指南》;此外许多州和民族地区都有立法。工艺方面美国采用户外厕所—污水坑—化粪池—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运营中根据集中程度不同,分为业主自主方式、专业维护方式、许可运行方式、机构管理方式和机构所有权方式五种模式。财政补贴方面机制也比较完善。为乡镇污水的可持续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日本净化槽技术透明,配套的法律法规相对简单,从财政补贴角度来讲,日本都是以投资为主,推广力度较大。运营模式也有比较详细的规范。
相对于技术、产品和运营管理,日本的产业化竞争力有所欠缺。项目主要由国家来投入,各个地方,市、镇各自管理,导致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控制力较差。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大型集团化的运营管理公司很少,因此在中国环保市场,很难看到特别有竞争力的日本企业。
英国在工艺技术和法律体系方面也都有相应的制度。但不同于日本的是,英国的工艺技术路线相对来讲比较宽泛,基本上是以生物膜法为主。
芬兰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财政补贴体系,提供补助使设施持续稳定运行。根据居住的情况,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污水处理方式,对不同的水系也会分开收集和处理。
国内方面,政策、技术和市场相对落后。从政策体系来讲,法规体系不健全,缺配套政策和措施 。从工艺技术来讲,种类繁多,据粗略统计,大概有五六十种。如果在一个县或者一个市同时有几种,甚至上十种的技术,那么最后的整合运营就会非常困难。从市场角度来讲,经常有所谓的利好,《环保法》、“水十条”里面均涉及村镇污水问题,第三方治理也提到了鼓励村镇水务治理。各种排放标准、农村的指导性意见,级别虽然很高,但是政策执行起来特别困难。国家投入村镇的项目,晒太阳的比例相当高。还有一些政策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些设施未来的运行问题,甚至起了负面的作用。
财政补贴上,引导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没有设立村镇污水专项资金;现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用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的费用偏少;补贴环节不合理,重建设轻管理。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建设费用动辄千万,运行每年数百万元;乡镇负担大,即便经济条件好的镇也很吃力;多数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居民收费困难:长期享受福利服务,不习惯缴费;年轻人外出务工,向留守老人收费存在困难。
技术标准不接地气,农村和村镇污水排放标准不统一。例如北京的村镇A级排放标准已经严于国家的一级排放标准。而这种小的村镇达到这样的标准,吨水处理的合理价格应该是5-10块钱,谁来出这个钱?北京财政可能有能力支付,但是一些相对落后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基本上不可行。
又比如,宁夏的标准出入比较大,到底应该怎么做?个人认为,如果标准出台以后,对农村的环境没有影响,本身就应该宽松;若达到这样的标准,解决不了环境问题,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关于标准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认真考虑,否则地方不好执行。
此外,我国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平均每个乡镇从事村镇建设管理的人员不足3人,60%的乡镇仅1名村镇建设管理员;高等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从业技术人员收入低,工作条件差。
总结起来目前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工艺种类太多、技术标准不接地气、配套的政策错误有问题、补贴力度不足,方式有所欠缺。
农村的环境问题大家都知道非常严重。在过年、过节,很多城市人回到乡下的时候,都觉得农村的环境问题触目惊心,所以农村的环境问题要解决,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只是怎么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就是如何看到商业机会的问题。根据中国的人口情况和地域情况,污水处理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年一定在农村和乡镇,因为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居住在村镇,算上人口少一点的县城可能就更多了。另外一个方面,污水点特别多,我们国家有1700个县,4万多个镇,60多万个行政村。一个村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是60多万,如果变成小组那可能是数以百万甚至更高的数字。
在国外发达国家,污水处理不仅仅到自然村,可能是更小的单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有太多的污水点需要解决。市场规模上,大概做了一个统计和预测,2016年,行业可以形成400多亿的产值,2020达到840亿,2025年超过1300亿,这是包括建设和运营的市场,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现有技术和商业模式 中国村镇污水有以下特点:
第一,量多、面广、较分散,单点日污水水量规模小。户级一般为:0.1~1吨/日,村级一般为:10~300吨/日, 镇级一般为:300~10000吨/日。
第二,水量和水质的波动性较大。水量方面,主要集中在早中晚;工作日水量小,节假日水量大;个别旅游型村庄的旺季和淡季水量相差几十倍;且季节性变化大。水质方面,产业结构及区域特点对水质影响大 ;水质受旅游、食品加工等季节性波动影响氮磷浓度一般较高。
第三,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不到位。管网雨污分离差、管网不健全、管网建设不规范、部分村镇污水管网设计过长,不经济。
工艺设备方面,目前以生物膜法为主的工艺做的比较多,包括MBBR,MBR,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等。小型化的净化槽设备,标准化的化粪池在中国也有应用。此外,厌氧加人工湿地,稳定塘,动力加人工湿地等生态治理的方式也在国内不断普及。
商业模式方面。五年前基本上是卖设备、工程承包、EPC或者分段来做,现在PPP做的比较多一点,也有用BOT、BT的方式,也有混合的,市场比较丰富,更多的企业和各种机构已经进入这个领域了。
桑德从09年开始进入农村污水领域,经过5、6年的时间,在国内做了大概600个镇。桑德的想法是从大城市、中等城市开始,做到地级市,做到县城、建设镇、乡、行政村、自然村,做到集中的居住区。下面分享两个案例:
案例一2010年,长沙县18个镇开始只有2个镇投资建设处理厂,但由于运行问题,无固定团队等原因导致没有好的方案。2010年桑德去长沙县调研。决定第一以打包的方式一起处理18个镇,进行系统研究,经济测算。这样大幅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从最初的三、四元每吨降至最后的一块八每吨。第二,采用PPP的方式,出一部分钱建设水厂,管网采用BT的方式。所有的管网委托桑德投资建设,三年后付款。从2010年开始谈判,2012年投入运行,到现在已经运行了3年多。桑德打捆的方式基本上成为了国内标准的模式。长沙项目为公司在行业里赢得了很多的口碑。后来很多地方看了我们的长沙项目以后,觉得模式不错,所以很快就推广了,从开始的16+2,后来做到600个镇,发展迅速。
当时有人担心盈利问题。但由于打包的方式是和县签约,有县做保障,且选取的是经济相对较发达,或者水质敏感性较高的地区,所以容易推广。近两年国家重视程度较高,资金补贴投入大,农村发展速度特别快。桑德在城镇污水方面判断早,切入到位,但在村方面较落后,且行政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商业模式跟城镇都不太一样。2013年起,桑德在村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案例二上图是行业里已经在做的常熟的模式,有上千个村,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购买服务的方式。
新模式:互联网+村镇水务 对于量多、面广的农村污水和乡镇污水,可能要用一些新的方式来运行管理。
桑德在国内环保行业做“互联网+”时间早,投入多,在个别领域已经比较成功。例如“互联网+环卫”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方式,让环卫的人、设施、作业全部随时在线,并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把环卫,物联网,再生资源和广告全部结合起来。
再比如,“再生资源互联网+回收”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通过线上的易再生网平台、线下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及回收联盟体系等实现互通互联,颠覆产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
在村镇水处理方面,尽管我们进入乡镇市场较早,但布点目前可还能没有“互联网+环卫”那么多和快。将来几十万个行政村和几万个乡镇,设施要建设、运营和管理,如何把效率提高、成本降低,需要做一些尝试。
首先将农村的设施互联网化,这是肯定要做的。如何让水厂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的远程监控,传递数据,而是用互联的方式,让它做到真正的远程监控和远程控制运行,使所有的设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产生一些指令。比如环卫系统管理,正常情况下不用管理,管理人员都是处理非正常的业务,非正常的时候设备在系统里面会提醒要做一些相应的硬件设施、互联和物联的匹配。
其次要做整个系统的软件,包括做一个云平台,里面所有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路线都要有一个大数据的系统。将来的污水处理技术,一方面靠实验室不断做研发,调整工艺技术和工艺参数;另一方面,一定要靠大数据。例如对几万、几十万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的运营参数和数据不断的优化提升,得出的工艺路线和参数一定是最优的。如果所有企业的数据可以共享的话,这种技术上的突破和过去靠研发突破是完全不同的。从工程角度来讲,把海量的数据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再反馈到生产实践中,对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应用也会有所帮助。
再次,把农村的污水和自来水结合起来。不管是分散的自来水供水还是区域的自来水供水,全部实现网上操作,处理、收费均通过移动支付,使上水和下水一体化,水务和环卫一体化,通过大的平台,让系统发挥更多的作用。根据水量以及水质的情况,可以对某个地区进行未来健康的分析、人口分布的分析、人口活跃度的分析等等。人均每天用自来水量、排放污水量,均可用大数据系统得到最准确的数据,同时通过大数据的平台,可以做很多其他业务上的延伸,使运营管理成本大幅下降,盈利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结论 最后,根据前面讲的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希望政策配套方面进行调整;第二,技术方面,要进行标准化和适宜的技术;第三,商业模式上,PPP+区域打捆:做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统一;第四,希望企业跟互联网结合起来,使将来的数据和管理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