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太监在热河被打,当地总督吓呆,行凶之人却被乾隆连升七级
太监,也称宦官、寺人、阉人,是我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专门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妃嫔的人员。太监大多是出身贫寒,因生活所迫入宫的。在宫内,他们受尽了凌辱,社会地位低。
但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像汉代的“十常侍”,唐代的高力士,明代的魏忠贤等那样的太监,投机钻营,窃取权柄,干预政事,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给统治集团带来了骇人听闻的悲剧。
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亡教训,对宦官的危害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乾隆七年,乾隆帝下召谕,直截了当地指出:“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乾隆年间,从历史教训出发,对太监加紧督察,不但严格约束太监言行,同时还以重刑惩治违规的太监,基本杜绝了太监涉政的现象。
乾隆将跟外廷官员在职务上有交接的太监都改了姓。姓氏一共有三个:姓秦、姓赵、姓高,汇起来谓之秦赵高。意思是这些人都像秦始皇时指鹿为马的宦官赵高一样,藉以提醒外廷官员及这些太监。
太监的职司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名为内奏事处。
当时驻京各部司,各省督抚的奏折,以及皇帝的朱笔批谕,都经由内奏事处收发。某人上某折,可曾批下,或交军机处,或者留中,只人奏事处能够知道。因此到奏事处打听的人很多。
为防止泄密及外部大臣与太监相交后发生舞弊现象,乾隆帝将内奏事处的太监都改姓王。为什么要改姓王呢?因为王是大姓,如果到内奏事处去打听机密,尽说要看王太监,人家必然会问:是哪个王太监?无法作答,就无法找到想要找的人了。
乾隆皇帝对于违法犯规太监的处治也决不手软。有一次在热河,跟随乾隆的太监侵扰百姓,热河巡检张若瀛劝阻无效,反受太监欺凌。张巡检便捆打了太监,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热河总督吓呆了,说:“张若瀛是疯了!”
为了摆脱连累,他抢先把事情奏报乾隆,乾隆说:‘若非太监肆意违法,张若瀛哪敢这样做!他有家风,诚为可嘉!’便破格把张巡检提升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