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阴符经》笔法辨析
--《兰亭序》笔法在楷书中的演化
《大字阴符经》在所有的楷书作品中显得品质非凡。关于《大字阴符经》作者是否为褚遂良,众说纷纭。其中,以徐无闻先生为代表的伪作之说,影响甚为广泛,但我更倾向于沈尹默先生真迹之说。我对于真伪的兴趣,远远不及我对作品品质的关注。我总觉得,经典的永恒,就在于作品已触动了我们的情感与精神。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书法经典的感人,不在于书法文字史料的依据,有时甚至不关乎远逝的作者。主要在于它给我们怎样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在于经典如何成为民族审美的伦理。当书法经典作为一种感人的意象,至于是谁写,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给了我们感动与灵魂的净化
我更想从《大字阴符经)(图1)的艺术上做一些分析与探索,特别是想在笔法上做一些深入的察看,从它的起笔方式,它的映带关系,它的笔画形态上进行分析。在展开这些观察与分析时,发现它与《兰亭序》的笔法有着一脉相的关系
点击空白处显示,向下滑动
关于《大字阴符经》的起笔
细细品味《大字阴符经》中各种起笔的笔锋状态,入纸的方向,运笔的力度行笔的速度,各种变化交织成了节奏十分丰富的书写手感,此帖也由此覆盖上了层灵动、流畅、活跃的动感。而具体考察此帖的起笔,我发现褚遂良对“起笔”变化的表现,又是沿着王羲之《兰亭》笔法为核心展开的。起笔对于书法家来讲,衡量着一位书法家对用笔调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我们看褚遂良大部分楷书作品对起笔都有着较为高超的调度能力,细致笔法、灵动的控笔、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其他楷书作品所不具备起笔特色。带有楷化意识的《兰亭》不仅成了初唐楷书的取法归依,褚遂良在此基础上,有着比初唐其他书家更为主动的锋毫意识与变化意识,逃离了一种僵化的、重复的起笔方式。
4“尽”六个横画的起笔动作以及形态各不相同
5《兰亭序》中的“尽“横画起笔的变化
6《兰亭序》中的“事”横画起笔的变化
7“符”字竖画起笔的变化
我觉得《大字阴符经》是所有书中,起笔最为丰富的经典作品在结遂良的全部楷书中,都贯穿着变化车富起笔意识。他的《倪宽赞》(图2),刻工精致的(圣教序)(图3)等楷书,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变化。他之前的欧阳询、虞世南,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中,都没有这样丰富的起笔形态意识。比如《大字阴符经》中的“尽”(图4)六个横画的起笔动作以及形态各不同。第一个横画逆锋起笔后笔势向上翻,形成往上运笔的形态;第二个横画笔锋入纸后拎着笔锋,细微的动作向右翻,形成了细而平直的运笔形态;第三个横画与第一个横画笔锋入纸与运笔的方向刚好相反;第四个横画与第二横大体相近,但起笔回锋动作更为干净,行笔细微的方向变化更为丰富;第五横直接入笔后一个轻微的摆正笔锋的动作向右直走。第六横起笔力量较大,横画也较为粗壮上。从这六个起笔方向、形态、力度各不相同的横画看,褚遂良对笔锋的意识是相当的自觉的,而且也有相当丰富的变化方式。在《大字阴符经》像这样的字还有“昼的五个横笔,以及其字的横画的变化。我们将《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对照,同样车的“尽”、“事”(图5、6)字,笔势也很丰富,只是起笔都是以尖锋形态出现。而《大字阴符经》有着比《兰亭序》更为丰富的起笔变化,楷书运笔过程中有着更为充分的时间,对笔画形态变化的调运,在《大字阴符经》中我们可以察觉,几乎起笔的笔势都出自《兰亭序》。
实际上除了横画的起笔有丰富的变化,其他的笔画也有很丰富的变化。我们可以察看《大字阴符经》的竖画,“符”(7)上面两竖一粗一细,入纸的形态与力度对比很明显;“观”(图8)上面两竖起笔方向一左一右的形态;还有“上“,”尽“、”执”(图9、10.11)三字的竖画起笔方9“上”字的竖画的起笔方向都有很大的差别,“上”字的竖笔锋在左上角入纸后直接加力,形成朝左的锐角形态;而“尽”字笔锋入纸带有横向,摆笔而下形成平角的起笔形态;“执”字笔锋在右上角入纸然后翻转笔锋,形成了朝右上突显的锐角形态。同样,在《兰亭序》里这种竖画起笔朝向也是丰富的,比如“于”的竖画,与“执”的起笔朝向是相同的的竖画与“上”的竖画形态相同,“事”的竖画与“尽”字的竖画平切的动作也有相
似等等。还有其他笔画起笔变化的丰富性,我们不再一一列举。表现起笔变化的意识,布满了《大字阴符经》书写的始终。
8“观”字竖画起笔的变化
9“上”字竖画起笔的变化
10“执”字竖画起笔的变化
11“尽”字竖画起笔的变化
点击关注逸庐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