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带着问题和大单访华了,古老的“大英帝国”还好吗
在一月的最后一天,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正式访问中国。1月31日上午,特蕾莎·梅完成了对武汉的访问,中午,特蕾莎·梅前往黄鹤楼观看演出,随后前往机场赶赴北京。完成北京的国事访问后,特蕾莎梅将前往上海进行最后一天的访问交流。
陪同梅首相出访的不仅包括英国央行及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官员,也包括英国石油公司、汇丰银行等顶级跨国公司的负责人。很明显,梅首相来华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中英贸易。
这是梅首相自上任后第二度来到中国,上一次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说实话,梅首相是真不容易。上任一年多,她一直辗转于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一边要和企图敲诈勒索英国的其他欧洲“伙伴”国家据理力争,另一边国内的各种政治派系斗争也使得英国自身无法统一对外政策,内外交困。这次访华,特蕾莎‧梅也是趁着脱欧第一阶段谈判告一段落,抓紧时间与新兴大国中国增强合作以保障英国离开欧盟后的国际地位。
英国的议会体制具有代表性,被60多国借鉴,却常造成国内政治分歧严重
战忽局的各位小伙伴对今日英国有什么想象呢?男孩子可能会想到英超的豪门球队,女生可能熟悉巴宝莉和卷福,对了,还有哈利波特。
今天,我们从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角度来谈谈英国:时至今日,这个欧亚大陆的偏远小岛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中国学习的地方?
科技与工业:尖端制造,英国创造
之前我们的文章里有过一张图,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2017年可以预计,中国的工业产值将等于后面三名(美日德)之和。这是一件值得全体中华儿女自豪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我们已经独孤求败了吗?远远还没有。甚至在诸多领域,我们还差得很远。
说起英国的工业,总体实力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开始便不是世界前列。英国自己自然也清楚其无法像中美这样的大国一样建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所以其另辟蹊径,在少数极尖端的工业项目上达到了世界顶级。
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该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 plc),其在航空涡扇发动机和舰船用燃气涡轮发动机方面,属于世界顶级,仅有美国同行可以预期媲美。虽然都被简称为“发动机”,但通俗地讲,涡扇发动机和涡轮发动机应该就如同西瓜和南瓜一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业品,两种技术。
如果用民族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世界各民族中只有美英的盎格鲁民族掌握了人类最兼具效率与规模的能源利用方式。
在已经形成较成熟的现代工业的中国,我们若是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攀人类工业的最高峰,那就要去努力赶超英国在发动机领域的先进水平。
局座说过,中国能有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全靠三点:中国制造、中国配套、中国创造。前文所述的是第一个,制造领域。
而配套领域,则是制造的基础。
这方面,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英国已经舍弃了大部分基础工业品的制造,甚至刚刚提到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部分高温低压涡轮盘锻件,已经开始向中国的厂商进口。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相信中国也能造出媲美罗尔斯·罗伊斯的先进涡扇发动机。
最后一方面,英国人在基础创新方面是是十分出色的。这两年无人不知的“阿尔法狗”,竟然来自不下围棋的英国。这才是完完全全的原创。在不远的十年前,电脑里普遍安装的围棋对局系统,根本无法战胜稍有围棋天赋的十岁孩子。但现在的围棋人工智能,已经是世界冠军也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了。
先后击败李世石和柯洁的“阿尔法狗”是英国创造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成了大家茶余饭后都爱讨论的话题,但是真正埋头去做出完全原创,或许更需要的是埋头努力。
以上是英国值得我们学习和追赶的第一条优势:英国制造和英国创造。
这也是我们最有希望,甚至在不久的未来就可以实现的一条。
知识与谋略:小国大格局
令很多人无法否认的是,英国常年在基础科学领域十分强大。而这个方面,是国家长久竞争力的保证。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被称为“科学引文索引(SCI)”的系统,收录了12,000种科学技术学术期刊,并每年进行更新统计,每年删除一部分较差的,同时遴选约200种新刊纳入这个索引。2017年,是中国学术期刊大获全胜的一年,我们有18种被选入,出版单位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但是正如下图所显示的,这18种期刊,无一例外均为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SCI里依然包括中文和法德意日等等其他语言的期刊,但是数量寥寥无几。
科研实力的统计数据其实结果都比较接近。“自然指数(NI)”上,仅有6500万人口的英国排名第四。而统计汤森路透旗下学术期刊10年间各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和平均被引用次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排在第二,但篇均引用仅能排第10名,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论文质量相当有限。反观英国,虽然数量仅为第五,但篇均引用仅次于美国。
战忽局的小伙伴会问,这与我们有关系吗?事实上,这正是我们要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是用英语表达的。这是“语言霸权”的真实体现。从英国建立英帝国,到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英语霸权已经存在了大约300年。我们中国人、汉语言,想要打破这个霸权,可能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对于语言霸权的问题,我们有胜利的办法吗?有,而且十分具有可行性。目前而言,主要是两方面。
首先,当我们每有一个中国人把英语学好,英语霸权的根基便会松动一些。读过刘慈欣写作的科幻小说《三体》的同学一定会对里面描述的“三体人”思想透明有深刻印象。而现实世界中的英语,何尝不是呢?当我们学好英语,美英的社会对我们来说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用他们的语言去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但反过来,母语是英语的人却不那么容易理解中国的社会。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像活在透明的房子中,而我们反而是他们所看不懂的。正如《三体》中的外星人说“我们害怕你们,因为我们不了解你们”,英美对我们的了解必然会弱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另一点是扩大汉语的知识量,并保护这些知识。即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尤其是将最先进的知识和思想,用中文表达出来。我国的人口总量要超过全世界所有母语英语人口的总和。所以也只有中文,有可能打破英语在全世界的语言霸权。
这便是第二条英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它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知识。
软硬的平衡
这里说的软与硬,指的是国家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直接讲大道理很没劲,我们不妨从海军说起。
今天的英国海军无论我们怎么嘲笑都不为过。在2017年的12月的一段时间内,英国海军所有水面舰艇甚至只有一艘护卫舰可以战斗值班。其主力六艘45型驱逐舰因为各种原因,全部在港。如今英国的军事实力常常被各种排名列在十名左右的尴尬位置。这也许是英国硬实力的真实写照了。
而我们中国的人民海军,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已经远远超过昔日世界第一的皇家海军。但是对于硬实力,尤其是军事,英国和中国是没有可比性的。英国由于和美国的紧密关系,美国几乎愿意对英国分享其所有尖端军事装备,包括F-35战斗机和“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同时英国还处在北约联盟中,周边没有假想敌国家。这也和我们国家的周边环境截然不同。以及,包括前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也都是硬实力的一部分。硬实力是可以量化,我们大有希望超越英国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孱弱”的军队,英国导演诺兰却敢于去拍摄一部电影去讲述他们前辈“战败”的故事,也就是去年上映的《敦刻尔克》。
本质上,这是英国人对于自身软实力自信的表现。
诺兰愿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重建曾经的战场,以拍摄一部战争片。最终让全世界的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去感受战争来临时,英国的战斗机飞行员、陆军士兵,为国而战的精神。甚至普通的渔船船长也在得知祖国士兵被困前线后,不顾危险升起英国船旗,前往英吉利海峡对岸营救同胞。
在我们中国近代反帝反清略的大量战争中,其实并不缺乏类似的素材。但暂时,类似《敦刻尔克》的电影,我们还没有。军事题材的艺术作品,也许可以算作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国防建设了罢?
这是英国最后的优势,根植于心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