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略,如何明察秋毫,识人用人
三国时魏人鱼豢说:“贫穷的人无须学习俭朴,卑贱的人无须学习谦恭,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处境决定的。”所以环境会改变一个人,可能让人勤奋向上,也可能变得卑鄙下流。
鬼谷子告诉我们,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因为气象万千,变化无常,所以要耳闻目睹,才能映入心灵。但是假象丛生,乖离遍布,我们又要提高警惕,方可神清志明。
01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大意: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不容易。即使耳聪目明,也会被假象所蒙蔽,被噪声所掩盖。要从很多虚幻的视听信息中辨别真伪,必须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一个清晰的思维,和一个能随机应变的大脑。
西汉末年,庞萌本来是刘秀信得过的大将,有一次刘秀让盖延以及庞萌两人为大将一起去攻打一个名为董宪的军阀。刘秀给两人发布指令,但是消息只给了盖延一人,庞萌并没有收到刘秀的消息。庞萌就怀疑刘秀要借刀杀人,将自己除掉,所以他当时就反戈了。
后来他与董宪被刘秀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一路潜逃到了小县城,最后还是被杀了。刘秀也算是仁至义尽,即使是前朝旧臣,刘秀还是一直信任他,但是伴君如伴虎,两个人不能说谁错谁对,只能说自古最难懂的就是人心,人与人交往,皇帝与臣子,一旦有了猜忌,那么不管是如何深厚的情谊,都会被毁于一旦。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象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底里呢!
02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大意: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
事物之表面现象相似但实质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所以目空一切的人看样子很聪明其实并不聪明;愚蠢得可爱的人看上去象个正人君子其实是小人;鲁莽的人好象是很勇敢的人其实只是蛮干。
三国时,有一次刘备让一个客人去见诸葛亮,并说这个客人很不错。诸葛亮见过后对刘备说:“我观察来客的言谈举止,神情游移畏惧,低着头好几次显示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外露奸俭,内藏邪恶。此人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后来果然证明了诸葛亮的预测,一般奸佞之徒大抵都是这样。
战国时哲学家杨朱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到知人之难时说:“人和人的区别如果像泰山与蚂蚁,河海与小水洼一样,那太容易分辨了!可是如果要区别大圣与大奸,就太难了!
03
既然对手都善于伪装,我们又如何明察秋毫呢?
古代圣王观察电闪雷鸣,感悟到威镇而明察之象,知道施政应当首先辨明问题所在,根据问题来确定刑罚轻重的法令,再根据犯罪程度进行刑罚处置,这样才能能使老百姓顺服,天下一心。
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04
所以观察不能局限于表面,而要深入细致,以及连续持久地考察。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始乱终弃,内心和外表不相符合,假立名节以迷惑他人耳目,这叫“毁志”。
如果一个人与别人因吃吃喝喝而相亲,因行贿送礼而结交,以损人利己而臭味相投,一旦有了权力和名誉就把感情隐藏起来,这种人就是贪婪而卑鄙的人。
如果有人只有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而不能办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这就是虚假的人。
05
只有学会察人识人,才会荐人用人。我们可以用测隐的方法,来探测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来认识人。
所谓测隐的意思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愿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
考查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详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