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实力总体上远不如日本,尤其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不要说迫击炮、山炮,就连子弹都十分匮乏,武器弹药主要靠缴获日军、伪军和自己的兵工厂制造。
而正面战场上的国军由于派系林立,自然各个部队的武器数量、质量也参差不齐。但一般说法是,军装备好、数量多。前期清一色德械武器,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好的,也强于日军。
那么,军武器装备真的胜过日军吗?中国军队的军事实力与日军到底相差多大呢?
极度缺少重武器和炮弹的中国军队
早在1935年,南京国民就开始扩充军备、整编部队。据统计,归管辖的兵工厂,库存有1000万发子弹、正在制造的有2000万发子弹、向国外订购的有3000万发,合计6000万发子弹,可供10个4团制的师一个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队自身所存的弹药仅够一个半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兵工署统计,仅有子弹5亿发、长江北岸各地库存山野炮弹卜福式山炮弹12万枚、克式野战炮炮弹10万枚,合计21万枚,仅够20个师三个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国民虽然采购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匮乏。比如号称精锐的德械师,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清一色的德械装备。
抗战全面爆发前,装备少量德式武器的20个调整师,比如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全师步枪采用中正式步枪,机枪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马克沁重机枪(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团、营级采用的迫击炮则是仿造法国布朗德的81毫米迫击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其中有极个别团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师直属炮兵第87师、第88师采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个营12门,第36师采用38式野战炮和六年式山炮。战车防御炮只有第87师、第88师各分到1个连6门,第36师则没有。
目前笔者能用档案查到有部分德械的野战部队只有教导总队,该部队第1、3、5团每个团有一个平射炮连(47毫米平射炮4/6门),一个步兵炮连(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门),并有4门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属炮兵营是德国克虏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厂制造生产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计12门。
但这种装备与日军相较还是差距巨大,炮弹远远不如日军充足,同时极度缺乏重炮。据保存在台湾的一份军械司的火炮统计表记载,当时直属炮兵旅、团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号十分陈旧,最远射程只有4300米,远不如日军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战炮是战前从日本军火商处购买而来,但此时的日军常设师团、3个单位制师团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战炮,射程远远大于38式。
实力雄厚的日军
相比之下,日军每个师团都有一个野战炮兵联队,其中常设师团炮兵联队是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特设师团是36门毫米野战炮/山炮,3单位师团是24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其中由中国驻屯军改编的第27师团,山炮兵第27联队第2大队管辖新式6/8门96式150毫米榴弹炮,并参加过华北作战、武汉会战等战役。
而日军在华的军直属炮兵(不含关东军)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战重炮兵联队就有11个、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个、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2个。
中国军队算上炮兵第8团、第17团和其余地方部队的150毫米榴弹炮,加上炮兵第10团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共计69门,数量上远远不如日军。而在炮弹数量方面,日军更是远远多于中国军队。
打个比方,中国炮兵第10团每门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弹,打完就没有了,需要进口补充。而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作战时,直属的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48门150毫米榴弹炮就有2万枚炮弹。虽然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射程远,但火炮少,炮弹更少。加上日军还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农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农炮,又有绝对的制空权。
同时国军重炮少,十分宝贵,对日军炮击基本属于打游击,无法有效压制日军火力,就是把炮团拆开来,每个集团军、军都临时配属一个连或一个排对日军进行炮击,而且每进攻一轮就要换一个炮兵阵地,防止日军炮兵反击和航空兵轰炸。
而日军重炮种类多、数量多,而且炮弹充足,在观测器材、水平上都高于中国军队,更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日军每次重点进攻一个地方,都会加强炮兵力量,例如淞沪会战大场镇战役、台儿庄战役、南昌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桂林保卫战等。
无法抗衡的火力优势
1938年,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几批军火援助(包括160门76.2毫米野战炮、80门115毫米榴弹炮),但随着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作战消耗,这批军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惊人,炮弹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对抗上,中国军队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很多军、师已经没有山炮或者野战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击炮。而有山炮的军、师数量也不多,炮弹更是极度缺乏。
例如南昌会战,日军为了突破中国军队在修水沿线的第19集团军,特意加强了第101师团、第106师团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师团、第106师团自身的野战炮兵联队,日军进攻修水沿线的共有194门/198门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并装备了整整10个基数的炮弹(山野炮每门火炮1个基数300枚、榴弹炮100枚、加农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团军共计13个步兵师10万多人,共有迫击炮227门、平射炮13门、75毫米山野炮21门。由此可见,日军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194门,而国军只有21门,并且没有105毫米重炮,这足以反映中国军队与日军火力上的绝对差距。
到了1940年,中国军队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越来越少,同时炮弹的存量已经见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会战、1943年的鄂西会战。
按照中国台湾史政编译局编著的《抗日战史》(101卷)的记载,在这两场会战中,中国军队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弹消耗加起来才1000来枚。这与日军每个师团两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径山野榴炮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西会战上中国军队仅有10来门美式山炮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会战,按理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已经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应该有大批美式装备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更何况参加湘西会战的几个军更是蒋介石嫡系军中的嫡系。
但由于之前美式山野榴炮运到国内的比较少,而且绝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队里,因此湘西会战的第4方面军只有为数不多的美械武器。
从该消耗表可以看出,整个第4方面军只有第73军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弹数量相较之前的会战,确实有所上升。而号称抗战铁军的第74军仅消耗了苏76.2毫米山炮弹,数量上1个月仅仅打了1471枚,和日军比确实少之又少,但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已经很多了。另两支嫡系部队第18军、第100军几乎没有山野榴炮,可见到了1945年时,中国军队火力上仍处于劣势。
从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这几个时间段来看,国军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驻印军反攻缅北外,其余战场上的军队从没有超越日军,一直属于绝对劣势。尤其到了1945年,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军王牌部队,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可见抗日战争,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都打得十分艰苦。尤其是正面战场的那些被我们误认为火力比日军强的军、师,其火力并不比日军强,实际上是远远不如日军。
中文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军事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1999年版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2005年版
《抗日战争上高会战史料选编》文史资料研究编1987年版
《抗日战争湖南战场史料》湖南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2012年版
《抗日战史 南昌会战》(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抗日战史 上高会战》(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抗日战史 鄂西会战》(台)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国军后勤史》(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0年版
日文参考资料:
《日本陆军兵科联队》新人物往来社战史室编1994年版
《日本陆军联队总览》椎野八束编1990年版
《陆军师团总览》近现代史编纂会著2000年版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著1975年版
《步兵第六联队历史》步六会编1968年版
《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静冈联队史编纂编1979年版
《金城联队史》伊佐一男著1969年版
《鲭江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史》鲭江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史编纂编197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