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际问题,源自没有边界感
01
每年春节放假,我总是感觉比上班都累。
除了走亲访友之外,更多的是要应付我的那些姑姑们,不是我这人多么薄情,而是她们做的事实在令我难以接受。
“找女朋友了吗,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啊”,“毕业这么多年还是买不起房,还不如回老家呢”……这些我都还能随便几句应付过去。
我更不能接受的是,知道我是写文章的后,“正好回家有时间了,帮你表弟(表妹)辅导下作文呗”,“帮我店里写个促销文案吧,也就你几分钟的事”,还有甚至连春节祝福短信都要我来编辑……
碍于亲戚面子,不好直接拒绝,但一次两次我还可以忍耐,次次如此实在是令人心生厌恶。某次和爸妈说了两句,结果换来一句,亲戚里外的,分的那么清干什么。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体验:身边总是有热心亲朋时刻关心你的状况,还时不时要给你灌输她们所谓的正确观念,当你可以利用时,又总是要你帮各种忙。
而这一切的背后,便是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薄弱的边界感所造成。
不管是上学、工作、成家等人生大事,或是打酱油、买衣服等鸡毛蒜皮,总是有人来过度干涉你的生活和选择。
02
“浆糊逻辑”与边界感
心里学家武志红老师讲过一个名为“浆糊逻辑”的理论,中国人所处的圈子就像一团巨大的浆糊,这是一种粘稠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网。
过年很多人都会去拍一张大家庭全家福,几代人其乐融融在一起,大的家族甚至有上百人。
这张全家福就是一张网,网上的所有人都与你有了关联,你要工作、结婚、生孩子、买房子,未来孩子入学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你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而到了社会,这张网变得更加巨大,朋友、同事、同学、帮过你的领导、喝过几顿酒的客户,全都成了这团浆糊。
所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里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
因为很多人和事,已经拎不清了,错综复杂凑在一起。这个时候,你只能装一装糊涂,非要分清楚,就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而反观欧美的老外,你会发现他们特别容易较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跟你讲关系,总之得拎清楚。
我们会把这类人定义为耿直,但耿直在中国好像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人们常常说某个人耿直,言下之意可能是说他“一根筋,不会转弯”。
不过我一直都认为“耿直”是一种好品行,因为耿直的人大多都是边界感的人,会把很多人和事都拎清楚,我是我,你是你,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
我做我自己的事,没影响到你便无需你同意。如果没有对你发起邀请,也请你不要干涉。
有边界感的人全凭规则办事,既尊重了双方,又保护了自己的领域。
03
朋友间的边界感,是尊重对方的价值
我有个很铁的哥们,读书的时候睡过一张床,工作以后他偶尔会要我帮他写一点文案,但每次都会给我发给个红包。
朋友之间的请求,生活中比比皆是。选择帮,自己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不帮,又被架上了道德的高位,抹不开面子,于是尴尬心烦。
这其实是冒犯边界的一种,并不是因为你是我朋友,我的时间和精力就得为你敞开。
但如果愿意为朋友的劳动付出,看似是冷酷无情的交易,但其实是对彼此的最大尊重。
我那哥们是这样说的,正因为你是我兄弟,所以我更不能剥削你啊,我得尊重你的价值。
这便是朋友间的边界感,因为你是我朋友,所以我会更加尊重你,尊重你的价值。
我想要得到你的价值,那么,我交换给你相应的价值。
而不是在“我们是兄弟”、“我们是朋友”、“我跟你,谁跟谁”的不分你我的情感幻觉下,索取你的利益与劳动。
这并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再好的关系也不存在一味地索取。你来时我照样请你吃星级大餐,我去你那你也还会带我到处游玩。
只有尊重朋友的边界,尊重朋友的价值,这样的友谊才能走得长久。
04
爱情的边界感,是尊重对方的空间
爱情中的边界感,作家林语堂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林语堂负责赚钱养家,妻子负责料理家务,生活平静而幸福。
林语堂平时喜欢参加文人聚会,以期获得在文坛展露头脚的机会,他的妻子都很支持,没有半句非议,对他的写作也从不妄言半句。
而林语堂也懂得体谅妻子,妻子精打细算,把家里料理的井井有条,无论妻子做了什么饭菜,林语堂都吃得津津有味,绝不挑剔,饭后还会帮妻子刷碗。
因为他很少做家务,所以每次在厨房笨手笨脚,打碎碗碟,她的妻子即使心惊胆战,为了不扫他的兴致,任由林语堂在厨房里自由发挥。
他们互相欣赏,又不干涉对方,这样的边界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越是感情好的夫妻,越是明白尊重对方边界感的重要性。
我在看书时你在作图,我在卧室练瑜伽时你在客厅看球赛,相得益彰,互不打扰。
我有自己的爱好,不想被过多管制;你有你的空间,我也不会限制你的自由。
我们相互了解而又相互尊重,边界感不会让我们产生隔阂,反而会拉近我们之间的关系。
保持合适的边界感,有分寸,才能获得爱情的圆满。
05
与孩子的边界感,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金星秀》有一期让我印象深刻,那期的嘉宾是宁静。
节目中聊到一个话题,是如何与孩子相处。金星问宁静,儿子二十岁了,也谈女朋友了吧,他的女朋友你还满意吗?
宁静一脸诧异:我满意有什么用啊!
金星又说,我的意思是他找的女朋友你喜不喜欢呢?
宁静被问得有点蒙圈,脱口而出:我不管的。但是如果真的有我觉得不合适的,我可能会做一些提醒,或者比较有技术的旁敲侧击,但是我不会直接制止他。因为孩子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
在很多中国家庭里,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小到穿衣打扮,大到上学成家。
他们总以为孩子还小,用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的为孩子规划人生,每当孩子想要反抗时,还总会加上一句“我是为你好啊”。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轻则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重则人格有缺失,长大后与父母关系也肯定有裂痕。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就像前段时间很火的《旅行青蛙》,你唯一要为蛙儿子做的就是收好三叶草。至于他什么时候走、去哪里旅行、交什么样的朋友、带什么样的特产回来,这些都由他自己决定。
真正懂得边界感父母,在孩子成长时便会慢慢地得体地退出子女的生活,才能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孩子。
而反过来讲,也正是懂得放手的父母,才不会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才不会为子女而活,才会拥有自己的人生。
06
如何守护边界感?
边界感真的很重要,那如何才能建立和守护自己的边界感呢?
1、强化自我意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你是朋友的伙伴,你是孩子的爸妈,你是爱人的依靠,你是父母的希望……但你更是你自己。
你要认可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尊重和忠于自己的感受。你必须骄傲地告诉自己,我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给别人随意挥霍的,我的尊严也容不得别人随意践踏。
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很大一部分就是简单的取决于我们“开心还是不开心”。你自己状态好了,才能扮演好我们的每一个社会角色,才会做得更好。
2、学会直接说不
你觉是觉得对方的做法让你不舒服,但是出于礼貌或者爱心,你忍了;
你觉得对方的要求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但是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你接受了;
对方的玩笑,让你觉得被冒犯了,但是“对方一句开玩笑而已了”,你把怒火压住了。
……
很多人不愿意拒绝是因为害怕失去,害怕以后请求别人时也被拒绝,但这就掉入了思维的陷阱,你不断地为自己已经付出的成本而持续地买单,无休止地投入。
而跳出这种思维的方法便是,当你感到生气或者不情愿时,应该明确的说出你的想法,阻止对方冒犯的行为,拒绝对方的请求。
一味地退让只会让对方更加紧逼,自己的边界需要自己守护,而不是别人给予。而且,不尊重你的人,就算失去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3、尊重别人的边界
守住自己的边界先要尊重别人的边界。
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如果别人没有得到我们的同意,或没经过我们的邀请,是不能强行进入的。
尊重别人的私密,或者谈话中对方不愿意说下去的话题,,即使你非常好奇想听,也需要打住。
尊重别人的时间和精力,自己能解决就不要去麻烦别人。就算需要请别人帮忙,也应当做一点补偿。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拥有适当的边界感,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才能为自己带来尊重,才能拥有舒适的人际关系。
*作者:时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