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效的针刺方法

12-30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月亮私奔
一针见效的针刺方法



导读 

一位针灸名家说过“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一靠取穴二靠手法”。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手法。针刺,如果没有手法这一重要因素在里边,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针了,可实际并非如此。今日揭秘西北针王郑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传针刺手法,一睹为快。

作者:陈潮铭

外公——人称阿仙的针灸大师的秘诀


外公曾是广东省普宁市里一个叫仙步村的小村落里的退伍军人,曾经参与过残酷的越南战争,后来受伤退伍回国。后来学了针灸,并且学得炉火纯青,常常一针解决患者的疾病。可惜他英年早逝,我无缘见他,不能传承他的医术,至今一直觉得很是遗憾。


现在村里老一辈的人还有不少人记得他,还有人给他取了个号——“阿仙”。因为他经常免费给穷苦的患者免费治病,并且常常有奇效,一两针左右解决病人的问题。以至于当时卫生院的医生多次请他过去传授技艺,我妈记得询问最多的话,就是“先生,为什么你一针就能治好病,而我们却不行呢?”


再后来,我爸想跟随他学医,他给了我爸一本《针灸集锦》的书,跟他说,这本书学透了,很多病都能手到病除了。可惜的是,外公早逝,我爸没能正式拜师,并传承他的医术。后来也是凭着这本书,以及我妈曾经的耳濡目染,敢于用针灸治疗一些简单的病。但我妈记得那一次次其他医生询问之下,他的答案是什么!那便是手法!针刺进穴位后一定要配合手法,进行操作,使针下得气,到达疾病所在的地方,这样才能立竿见影。


《针灸集锦》是“西北针王”郑魁山所写的书,讲述了各穴的特性,主治功效。从书中可以看出来,每一个穴位都如同一味中药,有着他自己的特性,功效,主治。不像现在的针灸学课本,已经抛弃了穴位的功效;而取穴方法也全部西化,穴位所在几乎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点,穴位特性也是没有介绍,剩下的比较重要的内容也就只有主治。


而现代中医院中的针灸科室,几乎沦为了电针的天下,每个病人扎针后接电针,留针20-30分钟,关注手法的医生没有几个,效果没有出人意料的一般。很多疾病,比如咳嗽,感冒,面瘫等等原本一针就能解决的,现在几乎见不到了。


针刺手法的重要性(真实故事分享)


去年在科室里交班的时候,突然出现肾区剧烈疼痛,强忍着一个小时仍不缓解,怀疑自己是有肾结石。于是,去做B超,可惜喝了不少水,还是没有尿,只能看到有肾积水,还要再等等再做。同事建议忍不住要不去打一针解痉止痛的药。考虑再三,想起自己带着毫针放在随身的包里。正好大师(田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石岩的高徒)当时也在科室,就请他帮我扎针。


针刺选肾俞,大肠腧,天枢,中极等穴位,第一针刚刚下去,顿感非常刺激,竖脊肌瞬间绷直,大师让我肌肉放松,结果没多久,肾区的疼痛就消失了,治疗前后不到十分钟。后来又等了大约一个小时去做B超,肾积水已经消失,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几天后睡梦中又发作过一次,疼的受不了,我自行拿针扎后背肾俞,配合着手法,尝试着引导针感往疼痛处传递,一分钟左右疼痛就消失了,此后再也没有发作过。


两相对比下来,我能感受到自己与大师的差别在于手法的纯熟度,大师能在下针之时很快就激起针感,到达病处,调节阴阳的平衡。


《针灸集锦》中治法中记载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以及各种行针手法,这些其实就是跟我们现代针灸临床上差异最大的地方,也是为什么我外公往往能够一针见效的原因。现代中医院临床被收费绑架,中医的劳动不能按照中医的特色来进行合理的收费,反而用针数来计费,实在是可笑!


郑魁山针刺八法介绍


郑魁山老先生,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学渊源,在专擅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8种常用针刺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小编现将郑氏8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二龙戏珠法


操作方法:本手法是综合关闭、提插、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组成。施针时以针感传导到眼区为目的,如针太阳穴,左手食指紧按脑穴,右手持针刺至一定深度,等候针气到达,右手持针使针尖和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连续推按、捻转,重(急)插轻(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气,使热感或凉感由上眼睑扩散传导眼球;再将针提至皮下,针尖向下眼睑方向,重复行针手法,使热胀感或凉麻感由下眼睑扩散传入眼球,上下两条感应包围眼球。


适应范围:常用于针刺太阳、丝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留针。


2喜鹊登梅法


操作方法:本手法综合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组成。行针时以推垫手法为主,如针攒竹穴,左手拇指紧按上眼眶下缘,防止进针时刺伤眼球,右手持针边捻转边进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刺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或将中指垫于针下,上下起伏活动,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补法摆动9次,泻法摆动6次,使针下热胀感或凉麻感扩散传入眼内,留针后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适应范围:常用于针攒竹、鱼腰、丝竹空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等各种眼病。也可针刺曲池、肩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头痛、面瘫、肩周炎、痹证和胃脘痛等证,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针刺时要做到针感传导到病处。


3白蛇吐信法


操作手法:本手法是用两枚毫针结合提插、捻转手法组成。施针时用两枚毫针齐刺入治疗穴位中,如针曲池穴,左手用舒张押手紧按针穴,右手持两枚针齐刺入穴内,边捻边进针,得气后施行一伸一缩的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动作,重插轻提9次为补法,轻插重提6次为泻法,根据病情留针一段时间后,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适应范围:多用于针肩髃、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俞等穴,适应症: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痹证以及胸闷胁痛、腰背痛等各种气滞血瘀病证,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4怪蟒翻身法


操作方法:手法是综合搬摇、捻转等泻法组成。施针时以行搬转术为主,如针肝俞穴,左手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进至皮下,拇食两指边捻转边进针,促其气至,然后右手持针柄自上向下搬转针体,再由左向右上方翻转,使针体呈半圆弧形轨迹往复翻旋,捻转2-6次,使针感扩散,即刻出针,揉按针孔。临床应用本手法具有清热、镇痛的作用。


适应范围:多用于肩髃、中脘、肝俞、膈俞、脾俞等穴,治疗肝气郁滞、烦闷胸痛、胃脘痛、腹胀腹痛以及由于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肢体疼痛病证。


5鼠爪刺法


操作方法:施针时取3枚或5枚1寸毫针,将针柄缠绕在一起,右手捏持针柄,点刺在病灶部位,或直接刺在穴位肌肤上,将针身一下一下逐渐地加力按压刺入穴内0.3~0.5寸,迅速出针,捏挤局部皮肤,使每个针孔出血少许,然后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适应范围:多用于针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腰阳关、肝俞、脾俞、肾俞等穴,治疗实热证。


6金鸡啄米法


操作方法:手法是采用提插补泻中的补法组成。施针时以行小提插术为主,如针内关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穴内,促其气至,然后在0.1寸深的范围内,做快速而连续地重插轻提动作3~9次,使感应向远处传导,缓慢将针拔出,扣闭针孔。


适应范围:本手法以催经气速至为特点,多用于肾俞、肝俞、中脘、内关、三阴交等穴,适应于久病体虚之证,如肠鸣腹痛、下痢便溏或顽麻冷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在治疗时,凡得气缓慢者,均可采用此手法加速气至。


7老驴拉磨法


操作方法:施针时采用推盘手法为主,如针中脘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刺手拇食两指捏住针柄,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如同拉磨一样,缓慢地绕穴位旋转,一般不超过6圈,使感应扩散即可。切忌拉转过急、过快,以防肌肉缠针引起肿痛。操作完毕,缓慢出针,揉按针孔。


适应范围:本手法可治疗各种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头痛、痹证、胃脘痛等病症,常用于针刺中脘、下脘、天枢等腹部穴位,具有疏散癥瘕积聚、消除食积痞块的作用,对其他穴位也可采用本手法操作。临证时可按病情进行选配穴,如针太阳、头维穴治疗头痛;针肝俞、期门穴治疗肝气郁滞等病证。


8金钩钓鱼法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小提插术为主,如针中庭穴,左手食指紧按腧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得气后,右手拇食指向前或向后连续捻转针柄1-3次,当针下感觉出现沉紧涩滞的反应时,捏持针柄,使针尖拉住沉紧的穴位肌肤,做轻微的提抖动作3-6次,使局部产生牵拉感应,保持一段时间,待肌肉松弛后,缓慢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适应范围:本手法具有散结、消瘀和泻热作用,如针刺金津、玉液等穴,治疗舌强不语、失语症;针阳白、太阳、颊车等穴,治疗口眼歪斜;针膻中、中庭等穴,治疗肝气郁滞、胸痹等证。

标签: # 手法 # 针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