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失去信心
今年是华人功夫巨星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去世45周年。
作为“中国功夫”在国际上的代言人,自早年获得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后,李小龙并未参加过任何正式的格斗比赛。网络上流传的对战视频,也均是当年作为表演嘉宾参加活动时留下。其女李香凝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坦承:
“我父亲没有参加过这些竞标赛,因为在哲学上他认为这样的比赛不符合武术的理念。他不相信搏击,因为真正的拳击是没有规则的。”
不过,李小龙是一位热切的武术爱好者和实践者,对武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也正因为热爱,李小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看法,才会经历一种从迷信到幻灭的认知过程。
由John Little编纂出版的《Letters of the Dragon: Correspondence(1958-1973)》(中文版书名被更改为《李小龙:功夫之王的另一面》,似是顾虑以“书信集”为书名会影响销量),收录了李小龙的约150封亲笔书信。
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书信,谈到了他对武术的理解。
从这些书信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随着武术实践的深入,李小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61年,在给珀尔·曹的一封书信中,李小龙曾强调“中国功夫是最好的武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自己的理想之一,是想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信中写道:
“中国功夫是最好的武术,那些由中国功夫衍生出来的柔道和空手道,都还只是最基本的中国功夫,但现在它们在美国很流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里没人听过这种崇高的艺术,而且也没有胜任的教练……相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一定可以成为第一位功夫教练。当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进一步完善我的技巧,创造出自己的特点。
“因此,我的目标是建立第一个可以在全美推广的武馆(为了完成整个计划,我打算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我做这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要实现很多其他想法,比如: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这种观感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1964年10月30日,李小龙给“澳大利亚堪培拉休斯的威廉·张”写信,提到自己正与某位“中国功夫迷”住在一起,这位功夫迷“可以在不敲破第一块砖的情况下,把最底下的砖打碎”,李对其深感佩服。
“现在,我在专心读书和练功,跟一个也是中国功夫迷的家伙住在一起(这个家伙真的很厉害,竟然可以在不敲破第一块砖的情况下,把最底下的砖打碎),我们每天一起练两个小时。”
大约在1965年,李小龙自觉对武术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试图“创立一套自己的拳法”。
该年2月,在给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龙如此描述自己对武术的新认知:
“我想创立一套自己的拳法,融合各种武术中以精简为导向的拳法。这套拳法注重的是一些根本性的东西——节奏、时机和距离——其中包括五种攻击法。这是目前我所接触到的最有效的方法。任何超越这个体系的东西都是虚无的。咏春拳是起点,离手是核心,二者都由五种攻击法来补充。整套拳法都是以不规则的节奏,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打乱对手的节奏。总之,这套拳法不限于直线或曲线攻击,一到场上,就可以无所束缚。这套拳法可以收纳任何套路,但不需要都精通。等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总结之后再跟你讲。”
在上面这段表述里,李小龙提出了“精简”的原则,强调了攻击的“节奏、时机和距离”,还提到了该拳法不重视套路,“可以收纳任何套路,但不需要都精通”,目的是为了“一到场上,就可以无所束缚”。
该年6月8日,在给木村武之的另一封信中,李小龙更清晰地表述了自己拳法不同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两点核心特征——不摆桩,没有固定招式。
信中写道:
“我的拳法现在基本成形,不过还是等到见面时我再单独讲给你听。理念大概是:不摆桩,对手就很难看清套路(即没有指引路线或分界线),再加上没有固定招式(不过第一条原则还是不能变)就更难找到破解的方法。时机和距离是基本的东西,但是咏春拳法还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此时的李小龙,虽强调“咏春拳法还是核心”,但其对“中国传统武术”(也包括海外流行的其他“套路武术”)的立场,已基本转向批判立场。
图:李小龙1965年创立拳法时画的草图
1966年4月18日,李小龙致信木村武之,对“套路武术”进行了一番严厉的批评,将其“招式和传统技巧”斥为“令人失望的条条框框”,责备其“远离了武术的真谛”。
信中如此写道:
“武之,你对其他武师的看法有点夸大,那些都不是充分表达自我该有的方式。我对西方那些练空手道的人观察得越多,就越对公众盲目接受一种如此不切实际的杂功夫感到震惊,公众甚至都没有拿更实用的拳击运动来分析空手道!如果要想在功夫方面有所造诣,你就得抛开一切杂念,按功夫精简而直接的本质去练习。你提到的其他武师的招式和传统技巧只是一些‘令人失望的条条框框’,它们只会误导学生,都远离了武术的真谛。这种练习方式(其实是一种麻痹形式),只能固化和限制原本自由流畅的东西。抛开神秘性而言,练习那些招式真的什么都不是,只是盲目地投入,必定会毫无结果。
“即使一个动作很快的人,那些花招式也不值得大加赞赏。你看,他们总是试图去设定一个节奏,而不是根据节奏去调整;真正比武时,节奏随时都在变化。你必须要考虑到反应速度等因素。在传统的技巧中,很多防卫体系都是“死的”,这些技巧在比武中无法“抓住”和‘固定’不断变化的动作,所以我们不能跟解剖和分析僵尸一样来练习。到真正比武时,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绝对是‘活的’。”
大略同期,有一位叫做“维基”的女粉丝给李小龙写信,询问他在电视剧《青蜂侠》中的表演是不是空手道,以及如何用手劈断一块砖头。
李小龙在回信中澄清,自己在电视剧中练的是“空手道的前身‘功夫’”,并强调劈砖这类习武之法毫无效用,只能用来表演。
信中写道:
“我在电视剧中演的不是空手道,是空手道的前身,功夫,缘起是在中国(空手道也同样源于中国功夫)。敲碎砖块和木板只是表演,不推荐任何人平时练,尤其你是个女孩,就更不要练习了。技巧的练习才是主要的目标。如果你想敲碎什么东西,可以用锤子。”
在给黄淳梁的信中,李小龙曾言及,“其实我真正练习是从1966年开始”。
1967年底,李小龙接受美国《黑带》杂志访问,对于“中国传统武术”也有过一段犀利的批判:
“传统武术有太多不切实际的马步、架势和传统的形式、规矩……练打脱节,没有真正让学生通过贴近实际的训练为真实的格斗做好必要的准备。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美)《黑带》杂志1967年11月号。)
此一时期的李小龙,也身体力行摆脱了“传统武术”的训练模式。
在1968年1月份给“乔治·李”的一份书信中,李小龙如此描述自己的训练状况:
“我已经从平安夜开始训练了——这是我1968年的计划。现在,我平均一天训练两个半小时,包括手和腿的练习,跑步练习、肌力练习、腹部练习、拳击练习、徒手练习。”
1969年1月4日,在给“威廉·张”的一封书信中,李小龙终于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真实看法:
“威廉,我已经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失去信心——尽管我还得说我的拳法是中国的——因为其实所有的拳法都是空架子的产物,甚至包括咏春拳。现在我的训练偏重于更有效的街头格斗,全副武装,戴上头盔、手套、盔甲、护膝等。在过去五年里,我一直辛苦地训练,就是为了一个目的:武术不仅仅局限于训练,还要实用。现在每天我都跑步,有时候要跑6英里。”
这是一个真正热爱武术的人,在亲身实践多年之后,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出的一声感慨。
1971年12月9日,李小龙在香港录制《皮埃尔·伯顿秀》的节目,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根本不信服任何一个固定门派。我是说,我不相信那种比如说中国式的格斗或日本式的格斗,或者什么形式的格斗,因为除非人有三头六臂,我们才可能有不同的格斗法。但是,基本上来说 我们只有双手双脚。”
此时的李小龙,心中已不存“中国武术”、“日本武术”之类的分野。
回溯到1965年,24岁的李小龙,却不是这样认为的。
那年的2月4日,他前往好莱坞福克斯电影公司试镜。接受访问时,他曾如此赞美心目中的“中国功夫”:
“功夫起源自中国。 它是空手道、柔道等武功流派的祖先。功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更流畅。我 是指功夫的动作更连贯,不是做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便停下来。……空手道的拳脚就像一根铁棒,而功夫的拳脚则像一只拴在铁链子上的铁球, 刚柔并济, 威力无比。”
时间会让人成熟,实践也会改变一个人的认知。
图:李小龙人生的最后几年,是作为“功夫巨星”度过的
参考资料
①李小龙/著、(美)小约翰/编,《李小龙:功夫之王的另一面》,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
②张雁庆/翻译整理,《李小龙“遗失的访谈”》,《中华武术》2010年第11期。
③唐龙,《李小龙1965年珍贵电视访谈录》,《中华武术》2001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