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

12-30 生活常识 投稿:早茶月光
【新视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教育部于2014年7月份开展的全国“优课”评选活动,这对于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对一节信息化教学的优质课例进行互动分析,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例特征,以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胡小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信息化教学创新、微课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科研指导等。任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上外”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秘书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智慧学习环境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教育部科技司战略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研究(2014)”等项目,“信息化教学创新”学术博客:blog.sina/hxyhaoxingyun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优课;互动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2014年7月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旨在通过举办该活动让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讲授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进行讲授,以此来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与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有何特点?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本研究以一节优质课例为对象,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方法,结合量化数据分析和定性描述,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例的特征,以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案例分析 1. 优质课例来源 本研究所选课例,源于山东省第五届小学英语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这是一堂典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优质课。该课教学内容选自《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册第六模块第二单元《It was amazing》,主讲教师为青岛实验小学老师。主要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理解句子It was amazing意义,巩固一般过去时态的运用,能正确使用动词的过去时态;(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一般过去时态交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及英语应用与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述过去的旅行经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与他人分享协作。

2.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 本研究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该系统是由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Ned Flanders)提出的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量化分析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课堂互动行为编码系统;(2)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显示与分析数据的矩阵表格。

(1)课堂互动行为编码系统

弗兰德斯课堂互动行为分析法的编码系统,将课堂上的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分为三类互动类型: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停顿,再细化为十种情况,分别编码为1—10。如表1所示教师言语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为接纳情感、表扬或鼓励、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提问、讲授、指令、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共七类;学生按作出反应、主动发起分为反应性说话、主动性说话两类。

表 1 弗兰德斯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有一套用于观察与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采用时间抽样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并按编码系统指定的意义记录下对应的编码。本研究中笔者依照表1分类,每隔5秒钟记录下相应的编码。一个编码代表一种互动类型,一旦语言互动类型发生变化,笔者就记下一个新数字。如果同一种互动行为持续时间超过5秒钟,则每隔5秒钟记下一个相同的数字。

(3)显示与分析数据的矩阵表格

弗兰德斯互动系统的数据的显示在一个对称矩阵的表格,可通过该表分析课堂师生的互动情况。表格的行和列的意义由系统规定的编码表示。矩阵中每个单元格中的数字代表一对编码先后接续的课堂互动行为出现的频数。根据矩阵中各种课堂行为频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及他们在矩阵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情况。

3.研究过程 (1)教学过程时序分析

课例《It was amazing》的教学过程时序分析如表2通过表中结合观察发现,该课例中教师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敏感性,如播放课文主人翁Linlin上周末去哪里玩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热情,并以“What do you want to know?”引导学生学会用“what”“where”“when”“how”等疑问词提出问题。教师注重对学生对话交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发展语言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优课《It was amazing》教学过程时序分析


PPT展示,与学生一起复习已学动词原型及其过去式,提醒学生注意新词think及其过去式thought


学生回答:what、where···;教师板书问题关键词;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回答问题


在音乐氛围中,学生在纸上写信给他们的朋友,分享一次旅游经历,请学生上他朗读所写的信


课例《It was amazing》片长为31’30’’,实际课长为30分钟,笔者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每隔5s记录下互动类型所属编码,共获得321个数字。针对编码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的情况,本研究作出如下界定:

a.若记录中同一个5秒钟内发生了不止一种互动行为,记下主要的互动类型;

b.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或操作无语言行为的情况,记为“教师讲授”;

c.若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记为“主动性说话”。

得到的矩阵表格如表3所示。

表 3 优课《It was amazing》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矩阵表格


(1)教师语言比率54.17%,学生语言比率29.72%,提问比率8.89%,占教师语言的16.4%;学生作出反应的语言比率为23.61%,占学生语言的79.4%,说明学生的发言是在于教师的互动中进行的。学生主动性说话为6.11%,占学生语言比重20.6%,这部分语言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这与课堂观察的结果一致,与课例的性质相应,符合该课教学目标。小学英语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表达中理解句子含义,掌握时态的用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对话与交际的能力。

(2)停顿比率16.11%。观察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在观看教师播放的视频或动画,或在音乐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观察发现,该课教师很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学习环境或呈现教学内容,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了主题相关的动画,由此引出问题“What did Linlin do last weekend”让学生思考,自主提问,学生也可以相互讨论与对话。为了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与掌握Stockholm,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生动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布置写作任务是亦配上符合情境的音乐,引发学生灵感涌现。可见,该优课中教师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协作互助的过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比值为82.27%。说明该优课中教师十分重视使用间接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肯定、激励、赞赏等方式促进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通过观察发现,该课教师非常善于运用赞扬和鼓励的语言。若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表现较好的时候,教师会马上说“excellent”或者“perfect”等赞赏的话,学生备受鼓舞,下次提问的时候更加积极;而等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不够完善的时候,教师也会专注听学生讲,然后表示“It doesn’t matter”,消除了学生犯错误后的消极心理,愿意在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后继续积极发言。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值(表3中1~3列频数/6~7频数次数)为330%,说明该教师善于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观察也充分体现了这点,该课教师非常多次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观点与想法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互动积极。

(4)课堂上师生协作互动情感气氛和谐融洽。表3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表示积极融合程度,若该区域频数密集,反映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融洽,气氛和谐,融合积极。而矩阵中7~8行与6~7列相交的区域表示缺陷情况,若该区域里频数密集,则反映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上存在隔阂,气氛不够和谐。由表3可以看出,落在积极融合区域的频数比例为8.64%,而落在缺陷区域的比例为0%,可见此优课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特征分析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信息技术怎样对变革教学方式、创新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最大作用?信息技术怎样与各个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鉴于学科特点的多样化,我们很难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唯一实施模式。然而无论哪个学科、哪个老师所开展的深度融合优课课例,却应该存在着一些优秀的共同关键特征。本研究尝试结合前述的优课课例分析,初步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六特征,供信息化教学实践者参考:

1.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设计,必须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随着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理解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也为融合提供了指导方向。祝智庭(2012)提出运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为师生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并通过智慧教学法与智慧学习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最终落脚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与创新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

2.以明确适恰的教学目标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过程和方式。教学目标应该是简短清晰的描述,且能引导学生从任务或活动本身转移到在其过程中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成为中小学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宋乃庆(2009)等人提出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由知识、认知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组成,学习目标的设计要能准确反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有效指导教学设计与实践,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并以要清晰、明确、规范、具体,易于教师进行观测和评价的表述方式呈现。定位准确、表述规范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的方向指导,亦是基本特征和要求。

3.以个性多元的学习方式为途径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多种学习方式日益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关注。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与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以和谐融洽、协作互动的课堂气氛为依托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能综合反映是师生对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态度。气氛的和谐与融洽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应以和谐融洽、协作互动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自然、民主和谐、高效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谐融洽、协作互动的课堂气氛中,教师精神饱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张弛有度;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课堂互动深入、活动参与度高,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专注性,课堂收放自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积极活跃。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5.以创新而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与运用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深刻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翻转课堂、慕课、可汗学院、移动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践也深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应以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技术不仅应用于提供信息搜索、信息交流与合作、认知与评价等工具辅助教学,还应运用其为师生营造支持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信息的获取与共享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6.关注对学习过程和学生个体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指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即时、动态、多次评价。形成性评价具有目标导向、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及目标导向功能,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潜质、改进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赵德成(2013)认为形成性评价是考查学习目标达成的一种手段,其关注过程,通过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效果达成,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既能给学生提供导向,让学生知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从而更好分配学习精力。也能为教师提供及时反馈,让师生双方了解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与修正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关于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学科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今,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巨大推动力为深度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切入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对于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必须掌握熟悉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亦需了解优质课例的基本特征,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化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资源:

【微课视点】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专访胡小勇教授和胡铁生老师

【新视点】"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