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主食死得快吃火腿肠致癌这些谣言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食品谣言五花八门,有些谣言既有事实又有科学依据,可就是不能相信。这是为啥?来看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的解读。
文 | 梁孔丽 房永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加”(ID:scipress),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云无心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
科普作家、食品工程博士
我从事食品方面的科普十年了,但此前基本是在报纸和杂志上,和大家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今天准备给大家讲讲,作为非专业人士,如何分辨身边的谣言,并提供一些如何寻找可靠信息的建议。
香蕉导致性早熟、方便面42天不消化……在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与吃有关的谣言。民以食为天,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才能一眼看出,这些谣言根本就不能信呢?
凡是没有事实依据或者缺乏科学依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都可以判定为食品安全谣言。可以把食品谣言分为三类: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有事实依据但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有事实依据也有科学依据的谣言。
日常生活中很多的食品谣言并不是一点事实依据都没有,而是把事实依据做了不符合科学的解读,让非专业人士很难分辨。这些谣言不但误导了老百姓,还对一些地方的农产品销售造成了冲击,造成农民收入减少、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1
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
塑料紫菜
大家可能听说过塑料紫菜,这是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里特别流行一段小视频,据说这种紫菜拽不开、嚼不碎,是由废旧黑塑料袋做的。
拿塑料做紫菜,除非只是用来做工艺品,如果要吃的话,塑料紫菜是煮不熟的,并且吃起来的味道也不一样。我们平时去市场、超市买食品,一般都是会经常去光顾的,如果发现自己买的紫菜有问题,可能再也不会去这里买东西了。超市卖这类东西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不会冒着违法的风险销售塑料紫菜。所以说,这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
这样的谣言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可能不大,不吃紫菜可以吃别的食物,但是对种植紫菜的农民打击非常大,可能导致紫菜大量滞销。
塑料大米也是广泛流传的谣言,很多微信群里转发过机器生产塑料米粒的视频。事实上,视频里确实是在生产塑料粒,但不是用来伪装成大米用的。
首先,塑料大米一放进水里,就会浮起来。其次,拿塑料大米拿去煮饭是煮不熟的。做过饭的人都知道大米的质感,都不用做饭的时候验证,在购买的时候就能判断出来不是正常的大米。
食用大米
用于工业生产的塑料粒
并且,塑料比米贵很多。塑料粒一般是卖给下一个加工企业,用于加工塑料制品,从外形上一眼就可以分别出。这种塑料粒比我们们平常买的大米贵,如果有塑料米的话不如直接卖给塑料企业,完全没必要冒着被这个警察抓的风险伪造成大米去卖。
打针西瓜的谣言迷惑性很大,因为大家每年要吃不少吃瓜,一到卖西瓜的季节,这个谣言就会出现。
西瓜切开后可能有的部位特别红,还有的像是揉得有点变形的样子,这并不是打针注射糖精、红色素造成的,这种现象可能与运输途中受到碰撞挤压导致内部缩水有关。
如果要给西瓜打针,细的针插不进去,粗的针虽然能扎进去,但是会留下很大的洞。在不破坏表皮的情况下,西瓜可以存放很久,一旦破坏了表皮,即便只是扎一个眼儿,西瓜也很快就会烂掉,如果卖不掉,瓜就烂在手里了,这是卖瓜人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没有必要给西瓜打针。
专家曾做过实验,色素在西瓜中扩散得很不均匀
另外,我们平时打针后,很快药物会经血液扩散到身体各个部位,但是西瓜没有像人类、动物这样的血液循环系统,色素、甜味剂等物质在西瓜内扩散得很慢,而且难以均匀分布到整个西瓜中,只能在局部积累。很多人有做泡菜的经验,把冬瓜、黄瓜切成条,调料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渗入到冬瓜条黄瓜条的内部,更何况一个大西瓜,等到注射的物质完全扩散到整个西瓜时,西瓜早就烂掉了。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西瓜的含糖量和甜度已经大幅度提高,没有必要通过“给西瓜打针”来让它变甜。
2
有事实依据但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
还有一些谣言是有事实依据的,能够拍到相关的照片、视频。但是,却对这些现象做出没有科学依据的解读。
大家可能听说过“药泡荔枝导致儿童手足口病”,谣言里说某个小朋友吃了药泡荔枝后得了手足口病,小朋友确实吃了荔枝,也确实得了病,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把得病和荔枝的浸泡液联系起来。
某幼儿园的提示:不要给孩子吃荔枝
药泡荔枝本身是合法的,只要合理使用、符合标准,是对人体无害的。清洗水果后可能会有些残留,但是残留量与危害健康之间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部分儿童可能对浸泡液中含有的硫化氢过敏、皮肤受到其中的防腐成分灼伤,不过临床上几乎没有因荔枝浸泡液导致的过敏或灼伤的病例。
荔枝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容易氧化变黑,微生物的侵染也易引发褐变和腐烂,同时果皮疏松、空隙多的特点,容易加速水分流失、腐败。因此,必须用药物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把荔枝从海南、广东、广西运到北方来还是比较新鲜的,否则我们绝大多数人吃不到在超市里卖的荔枝。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不光是药泡荔枝,还有桂圆等其他水果都被牵扯其中。
经常有一些文章说,果农利用化学药剂将青香蕉催熟,会导致儿童性早熟。但是,催熟香蕉是必须的,全世界的香蕉基本上都要这样来处理。
采摘香蕉
香蕉会产生乙烯让自己成熟,但是,等它自然成熟后就很难保存、运输了。为了让热带以外的人吃到香蕉,人们发明了乙烯利。通常在香蕉还是青色的时候就会把它摘下来,在售卖前喷洒乙烯利,代替香蕉自己开启成熟信号,这就是所谓的催熟。
因为乙烯能做到改变植物的成熟时间,大家把它叫做植物激素,其实是一个俗称。乙烯是香蕉的催熟剂,是植物所需的成熟物质,与人体的发育成熟必要的激素无关,因此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这个谣言每年都要在网络上传几遍,实际上,方便面吃完以后跟我们吃别的东西一样,会进入体内的消化系统,消化的过程与其他食物差不多,并没有42天那么夸张。
这一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是因为方便面确实不是一种健康的食品。第一,在制造过程中,会把面饼进行油炸,这导致方便面面饼中含有大量油脂,一般在在15%到20%之间。第二,炸制的过程中,会将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破坏掉。第三,方便面调料包中含有大量的盐,相当于一个人一天的控制量。从健康的角度看,每天盐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六克以内,而把国内一包普通方便面里的调料包都吃掉,基本这一天就不应该再吃盐了。
所以,方便面不是健康的食品,应该少吃。非吃不可的话就少放调料,最好只吃面、不喝汤,减少盐的摄入。
3
有科学依据也可能是谣言
在生活中有很多谣言既有事实依据,又好像有很多科学理论做支撑。这样的谣言攻击力非常强,很容易让人相信。
此前医学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显示,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可能提高总死亡率,之后有不少标题党和过分解读的文章出现,很多人鼓吹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少肉食爱好者开始欢欣鼓舞。其中有的文章一天内的阅读量就是几十万了,传播非常广泛。
部分在网络上流传的文章
事实上,这项研究是在部分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中做的,对我国进行的调查中数据存在偏差,我们大多数国人碳水化合物吃得并不多,这篇研究不能证明绝大多数国人少吃主食或用肥肉来替代主食,会更有利于健康。研究只说明了脂肪和肉吃得太多、太少都不好,并不是能随便吃。而且,虽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推荐范围与现在的膳食指南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是相差并不大。
营养学不是一门鼓励人们一味多吃或少吃的学问,我们现在的膳食指南仍然对健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膳食健康的重点在于食物多样和保持平衡。
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之南
即使有靠谱的参考文献也可能写出谣言。科学论文有严谨的表述方式和应用范围,不是这种微信上的文章乱演绎可以来概括的。另外,最新的研究也不意味着是对的,需要有大量的科学家来去考察它们的可靠性,达成共识后产生的结论才是对普通老百姓有意义的。
与“多吃主食死得快”类似的谣言,还有“火腿致癌”。去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火腿、培根等加工类肉制品被定为“1类致癌物”,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文章,但是,很多是因为曲解了“致癌物”的概念而引发的不必要恐慌。
实际上,“致癌物”分类或者分级的依据,只是表示某种物质增加了人体癌症风险的证据确凿程度。证据的确凿程度跟得癌症的风险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对于加工类肉制品会增加癌症风险是食品界的共识。比如美国癌症研究所认为,每天吃50克左右培根会增加大约21%的大肠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数字是18%。但是,这只是得大肠癌的可能性增加18%,而不是有18%的可能性得大肠癌。无论吃不吃,都有可能会得大肠癌;经常吃,得大肠癌的机会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18%的机会。
去年,很多人在朋友圈发消息说国外科学家发现蒲公英能抗癌,大家应该多吃。在古代,民间常常把带有苦味的植物当作药材。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位加拿大的学者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他提取了蒲公英中的有效成分,将其放入试管后,癌细胞被杀死了。这项研究传到国内,很多人曲解了,认为蒲公英可以治疗癌症。
不能因为这项研究而盲目服用蒲公英,因为一杯普通的开水也能杀死癌细胞。即便可以杀灭癌细胞,我们还要考虑很多问题。例如,吃多少可以杀灭癌细胞?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不会把正常细胞杀死?这些问题都是这项研究目前不能回答的。目前这位学者的一些结论只是在试管或是动物身上实现的,我们仍需等待进一步人体临床试验研究,不可听信网络上的文章盲目服用。
因酵母菌新发现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
酵母真菌可以清除自己产生的废物,日本科学家发现了调控这种作用的过程、机理,201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这位日本科学家。这相研究被卖酒的人利用,他们鼓吹酿酒的过程中也有酵母菌的参与,因此喝酒可以帮助人类清除体内的废物。事实是,虽然酿酒时有酵母菌的作用,我们所喝的酒中却没有酵母菌。而且,酵母菌清除的是自己的废渣,不能帮助清除人类自身产生的废渣。
还有人听说过每天喝点酒可以保护血管,这成了许多商家推销酒的宣传词。但科研人员发现,一方面它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点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可能增加其他器官的癌症发病风险。
有一些物质对健康确实有好处,但是演绎成喝酒对身体有益是不对的。我们喝的酒里有多少这样的成分?为了获得对身体有好处的量,我们得喝多少酒?这都是商家避而未谈的。
4
大爷大妈身边常见的虚假保健品宣传
海参肽
某品牌海参肽产品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海参是一种不错的食物,只是没有传说中那么多神奇的功效。商家号称,相比传统烹饪的海参,制成小分子的海参纳米肽可以完全被人体吸收,这种食品比传统的海参更有益健康。
实际上这种产品只是利用了各种时髦的词汇。虽然有一些特殊的肽能够产生生理活性,但是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目前还没有找到生产的办法,没有在实践上证明对人体有益。商家其实是借助这些最新研究来进行来过度的引申,用高科技词汇包装产品,推销实则平淡无奇的东西。
醋蛋液
某品牌醋蛋液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醋泡蛋对人体有益,商家宣称二者会产生活性物质,罗列了酵素等术语。实际上,醋泡蛋本身并不能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堆砌来很多科学术语,让人觉得非常高级而已。
骆驼奶
某品牌骆驼奶
骆驼奶号称“沙漠白金”,蛋白质、矿物质确实含量高,但是喝一杯骆驼奶不会比喝两杯牛奶的营养更多。最过分的是,不良商家竟然鼓吹其接近母乳。事实上,骆驼奶与人类母乳之间的区别很大,比牛奶更不适合婴幼儿。
保健醋
某品牌保健醋
这种产品包装精美,有的被做成每瓶几毫升的包装,像口服液一样用吸管喝,看起来很高端。但是,不管外表多么华丽,它始终只是醋。醋酸不宜过量食用,否则会危害健康。买醋、酱油之类的调料时不要指望有多大的保健效果,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即可。
如何对待身边的食品安全信息
1、如果看到一些消息只是在朋友圈里传播、没有在正规媒体发布,极有可能是谣言。
2、标题中含有“不转不是人”之类的文字不靠谱。
3、文章中只提到“某机构”而没有确切名称的,要谨慎对待。
4、宣称肯定能治好一种病病或者能治各种病的保健品,要小心提放。
5、在面对惊人的消息时候不要着急转发,等等看,是否有专业人士或机构来进行解读。
6、要关注一些权威机构、媒体、个人,确保自己有靠谱的消息来源。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