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研讨

12-30 生活常识 投稿:用情深至到无情
《道德经》第五章研讨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同道解读:

道生虚漠鸿蒙之气(无),无生有(阴阳二气),阳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成地。天地始生,有了天地后,才有了万物。这万物中,包括人,也包括其他数不尽的东西。

人法地,地法天,由此可见,天地是要大于人的所以,那自然不能用人的仁慈心冷酷心等各种心来揣摩天地,因为人的各种心只是人的,而天地不单单包括人,更包括其他万物。就好比数学中的合集子集问题。

天地是这样,而道之圣人以天为本,若只局限于人这一物,或者被其他任何物所遮蔽,那自然无法像天地一样做到对天下万物真正的大公无私。所以,真正的圣人像天地一样,亦不仁。圣人比天地,百姓比万物,圣人对待百姓,自然也跟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

天地在道的作用下,不断生化摧毁万物(具体见第四章道生化摧毁万物的描述),天地就像风箱一样,万物就像风箱里的风一样,随着风箱的拉推,风不断涌入涌出。

这百态纷纭无穷尽的万物,这万物之间的联系,你怎么可能说得清楚呢?用有限的支离破碎的言语描述生生不息的万物,好比以有涯随无涯,是不可能的事情。圣人对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还是去契合天道,抱神守一吧。(风清扬清风)


一、谈本章对于修身的理解


风箱里的风能拉完吗?显然不能,这边推出去,那边又吸了进来,取之于自然,返回于自然,这就是循环。涉及到人体,又有些不同,人体要盗天地之生气,排出己之费气,才能益生长生。灵宝毕法中说,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是谓修炼之要妙。道德经被奉为万经之祖,诚不虚言。橐龠一节,直指要害,指明了修炼的法门。那就是要把人体当做一个风箱,至于如何开关展窍,只能自己去体会与摸索了。(大连~修遠)


二、如何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以人度天,就如以步丈量世界。  大道天道公正,不偏爱某种生物,万生万物能够得到平等公正的滋养,是谓不仁。大道天道的公正是以大道天道层面的公正,不能以人的立场所理解的公正去套用。(学习组长-南宁忘言)

我的理解,这章是用天道之仁与人道之仁的对比,来讲道的一个特性,即上一章所讲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及下一章所讲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人道之仁,予取,善恶,是非,祸福,对天道而言是无视的。天地如一个风箱,驱动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施者雨露均沾,取者万物皆寂,不薄施,不厚取,如此才能循环往复不止。如果以人道之是非祸福来揣度天道之意,则会陷入数数然的迷失状态而不得,不如虚己抱道以守,方能与道合一,奉己应物。(上海 - 鸿蒙)


三、天地不仁这句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什么关系?(日照_乘物游心)


天地不仁,天道无亲,说的都是天道的特性,不偏不倚,无亲无疏。常与善人,说的是天道像母亲一样滋养着同于道的人。天道既然不偏不倚,为什么有人受到滋养,有人没受到滋养?天道从来没选择,人自己选的,是抱道不离,还是以人裂道,选择权在个人。所以,合不合道,人选的,非天选的。(北京-宇超超)


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善”这个字,正如先生所说,多数人都把它理解成善不善良,仁不仁,慈不慈之类情感意义上俗常化理解。事实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老子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应该是:天道是没有情感的,所以它对天下万物也不分亲疏,不偏不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的理解、应用、并把握天道呢?那就是善于发现并掌握天道机制的人。(大连~修遠)

 

四、为什么说不仁才是真正的大仁?(北京-宇超超)


不仁是说圣人没有人道的智巧,完全是天道的大智,就像风箱一样,推动天地人的运动。(周建军)


失道而后仁,仁是人道的表述,天地与圣人秉承的都是天道,当然“不仁”。(虎)


五、这里的不仁延伸到身体,是不是可以说“百姓不仁以身体为刍狗”呢?(心和一道)


不可以,延伸到身体,应该是,不以妄为摄生,不以巧智养生。(明道)

 

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吗?生活中如何不仁?(北京-宇超超)


1.认识事物角度:不偏私。(小风道)

一视同仁。(微妙玄通)

不仁我的理解是不行人道之仁。(虎)


2.修身角度:以天道自然,运万物。不施小恩,方为大恩。以天地来看,万物都是它生出来的,不会偏私。有偏有私,施小恩,失大恩。以人来看,人为一身之帝王,也不能有所偏私。所以要饮食均衡,五脏六腑相生相克。饮食有偏私,脏器就会偏,系统就紊乱了。(守一)

所以不厚此薄彼,只顾感官快乐,不顾其他。(明道)


3.齐家角度:某人有好几个儿女,就是不偏私。不偏爱。不执着。恬淡为上。不仁而有大仁。(汤郎)


4、治组织角度:也不能偏私于某个部门,造成不均。不偏向任何一方,看似无情无恩,实为大恩。(守一)

 

七、引申谈天道与人道。


因为人道不是天道,所以穷尽人道,也无法做到天道那样,无为而无不为。(蒋庚鸿)

将天道应用人道。即能不仁。平衡机制的匮乏是人道的一大短板。(学习组长-南宁忘言)

人不搞自主平衡,有天来强制平衡。(微妙玄通)

居高临下,顺天应人。人有千般算计,天道却不由人。(虎)

这也是天的无情,所以圣人自古就知道,任由人道发展,天就灭人,从这点出发,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牢牢记住,守住天道,替天行道。(蒋庚鸿)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句是本章的重点。为什么不仁是因为层级不一样,站在更高的层级,下一级都是循环往复的,仁就是打断了这个过程,使得下一级的循环被打断。举个例子,人要健康,就有新陈代谢,站在人的角度,很正常。但是站在某一个细胞的角度,被无情的抛弃,这就是不仁。虚而不屈,道充满天地,为万物演化提供原料。动而俞出,道为万物演化提供动力和规则。不如守中,提高自己的层级,不要在低级别考虑仁或不仁的问题,而要在更高一级体会万物演化的规律。(十字路口)

 

八、为什么本章上一句还在讲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下一句就跳跃到风箱上了?两句有联系吗?前两句怎么就关联到后三句了?本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北京-宇超超)


解答一:天道有不因人改变的规律(不仁),这规律就像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而因为变动,所以不能数尽,所以要守中。(香港熊熊)


解答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按照先生以前讲过的思维层次问题,我觉得是指的应该是抱道不离,自上而下的观察宇宙万物,才不会迷失于纷繁无尽的事物之中。自上而下才能一览无遗,自下而上则无法突破局限。(虎)


解答三:跟写文章一样,道德经,应该也是有一些模块划分的。我觉得,这前五六章,老子一直在苦口婆心的讲至道讲天道讲人道,并且重复讲天道人道有别,圣人应该循天道教化百姓。而降维理解,以邦为天下,以乡以家以身为天下,都要先明白,天道至道人道,并知道他们的区别。先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面循序渐进讲各个具体方面的应用。背完一遍道德经后,隐隐约约有这样一个感觉。(风清扬清风)


解答四:不仁,生出来,又收回去,生出来,又摧毁,不像风箱一样么。一进一出,一呼一吸,一生一死。(守一)


解答五:天地不仁,是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以天定人。天是怎么的呢,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承接关系。(红旗飞扬)

 

九、先生解:“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它空虚而又充满天地,无处不在。它越是被推动,万物就越多的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其中的它是指什么?被谁推动?是什么力量让天地间的万物生生不息呢?天地之间是风箱,是谁在推动呢?(明道)(学习组长-衛道夫)


道先于天地存在,天地先于万物存在。道创造了天地这个风箱,风箱里面的万物也是道在推动着。(大唐)

风箱可以无穷无尽的往灶台里面送风,道也是如此,源源不断的造化万物,但是自身没有半点损耗。(云帆)

“风箱”无论正推反推,都会产生“风”,对应道催动万物的变化。(苏吉陕晋-胡宇龙)

 

十、风箱,大家见过吗?(学习组长-衛道夫)




十一、虚而不屈这句中的屈是什么意思?(大唐)


根据上下文理解,说完风箱之后接的这句,虚而不屈更多的是形容风箱。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又是天地的代指。天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大唐

屈,我理解是不是亏损的意思。不屈,不会亏损,无处不在。充满天地。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充满了鸿蒙之气,看似虚无,却充满天地,无所不在。一旦在天道的推动下运行起来,就能化生万物。(虎)

 

十二、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理解。


只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很容易被搞成王阳明心学之流。极其容易走偏。老子努力陈述了几个道的特点,然后提醒读者,自己说的并不是全面的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高于基础科学,所以用语言叙述极其不易。需要大量吸纳得道之人的思想结晶,才可以靠近大道。想用语言理解大道,需要纵观先圣著作。如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管子,孔子,孟子。近代有徐灵胎,万密斋,王夫子,等。(胡宇龙)

至道层面的确不需要语言。(学习组长-南宁忘言)

标签: # 风箱 # 天道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