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焦虑,暴露了你的认知水平

12-30 生活常识 投稿:幻城
单身焦虑,暴露了你的认知水平



真正让我们焦虑的,并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我们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年龄的增长速度。


作者: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

01

某日傍晚,我正在听网课,笔记做到一半微信响了。


出于礼貌,我只好暂停课程,回复对方我正在学习。

 

他竟说:“你都30了,还顾着学习,脑子不正常。”

 

What?30岁单身,还热衷学习,就表示不正常?难道一天相亲两次才是正常的吗?

 

我胸中的火腾地一下上来了,和闺蜜吐槽了几句,待怒气稍稍平息后,回复对方说:“如果你要说的就是这些,那就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他识趣地闭了嘴,我忍住了没拖黑。

 

30岁是一个分水岭,30岁还单身的女性,总免不了地要被闲言碎语击打、迫害,好像不攻击一下我们这些人,就不能显示出他们的“正常”。

 

什么是正常呢?


我猜,如果我为自己嫁不出去而焦虑,逢人就“求介绍”,恨不得马上把自己低价甩卖,可能他们就觉得我正常了。

 

自然,我也有那么一段焦虑期。


当年龄不断增长,而感情又一直不顺遂的时候,焦虑感就更深了。


尤其是要好的朋友都步入了婚姻,有的甚至已经生了二胎,而我还不得不一个人逛街、看电影时,我着实想过早点找个人结婚。

 

对那时的我来说,婚姻是最好的避难所,有了这个避难所,我就不再是大家眼中的“异类”。


因为女性的价值通过年龄来彰显,这是一种集体认知,而上了年纪就赶紧结婚,就表示自我认知和集体认知趋同。


如此,也就没什么好批判的了。

 

不知道是我运气好,还是我运气差,我都单身许多年了,至今仍是单身。


因为单身,所以我的空闲时间很多,而为了填满这些时间,我就不得不逼自己多学点东西。

 

原本只对画画、摄影感兴趣的我,渐渐爱上了读书。


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原先用来堆砌装饰品的小架子,渐渐被各种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类书籍占满。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真正让我们焦虑的,并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我们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年龄的增长速度。

 

当年龄在不断增加,而认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时,心底会激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这种恐惧会促使我们向外寻求认同,而结婚,无疑是缓解焦虑,表达对集体认同最好的方式。


02

我曾在网课留言栏里,看到别人分享说,25岁以后,她的焦虑感随着年龄步步攀升。


父母的催促让她确信,25岁是女性的黄金时间,如果没在25岁之前把自己嫁掉,那么越往后,越贬值。

 

父母起初总对她说“不要那么挑”,可眼瞧着她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催促终于变成“你已经那么大了,只要有个男的肯跟你结婚就行”。

 

她一面为父母的贬低感到难过,一面对父母的相亲安排选择妥协。32岁那年,她终于和一个认识两个月的男人结婚了。


可婚后男人性情大变,她终于意识到,男人之所以急着结婚,是因为怕她发现自己性无能。

 

半年后,她选择了离婚。


而今34岁的她,对未来感到无比茫然。


虽然在听网课,但她依旧沉浸于自己的焦虑感中,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年龄成了横亘在她心底的一道墙,只要年龄在增长,她的焦虑感就会增加。


她固有的思维模式告诉她,女性只有保持容颜上的美丽才是有价值的。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加速贬值,她就得随时关注自己的容颜,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在化妆和微整形中。

 

张曼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我觉得,亚洲人比较介意老这个事情。我小时候在英国长大,然后在巴黎生活了十年,那里的人就没有这种观念。但是回到亚洲,我就会听到别人说,哇,这么老了。每个人都会老,为什么非要年轻,没有皱纹才是美的呢?

 

是啊,77岁才开始学画画的摩西奶奶,当她身着白裙坐在春日的麦田里画画时,她是美的。


曾获美国优秀绘本作家荣誉的塔莎奶奶,当她以最自然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天时,她是美的。


美,不局限于一副好看的皮囊,还囊括了时光沉淀后深藏于心的笃定。

 

当一个人认定只有年轻的自己才有价值时,那么在她身上,增长的恐怕只有年龄和皱纹。

 

犹记得作者群在讨论催婚问题时有人说,他身边的单身朋友,很多都三、四十岁了,依旧过得很自在,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力强,工资高。

 

“能力强”的背后,意味着高层次的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越高的人,在面对旁人的催促和年龄的增长时,越能坚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选择和集体认知是否相符,他们只在意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距离此时的自己还有多远。


03

曾看过一则新闻,说的是17岁的英国女孩海莉,靠着洁白无瑕的少女肌走红,她在社交网络上拥有8万粉丝。


她毫不避讳地说,只要妆化得好,足够养眼就行。


因为害怕大家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不化妆时,她都不敢出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粉丝表示,想看看她素颜的样子。

 

海莉很抗拒,她之所以化妆,就是对自己满脸痘痘的皮肤感到自卑,她也曾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而素颜照,无疑会暴露她脸上最大的瑕疵,这令她很苦恼。

 

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海莉选择了面对自己。

 

看着照片中那个满脸痘痘的她,有人骂她是骗子,欺骗了自己的感情,然而更多的人都表示,接受她真实的样子。

 

因为正视自己的瑕疵所需要的勇气,远比浓妆下的精致与美丽,要有价值得多。


海莉的粉丝数也因此不减反增,面对大家的鼓励,她说:“你依然是你自己,自信就是美。”

 

很多女性,习惯于活在集体视觉中,她们变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就仿佛,她们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有被人注意到,才有价值一样。

 

她们用集体认知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用集体视觉来打造自己的容貌,却也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进而变得越来越焦虑。

 

都说“自信的女人最美”,可自信是怎么来的,不就是自身所拥有的能力与自己所处的年龄相匹配吗?


那些被我们当成男神、女神的人,往往都是在年龄增长的同时,让自己的能力加速增长的人。

 

成长的过程,就像一场灵性的觉醒,它需要你摒弃集体视觉,向内寻求力量,然后把本能的坚韧与坚持,放在真正值得付出的地方。

 

04

知乎上,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分享如何提升自我认知时说,我们的认知会受限于我们的视角,你的目光着眼于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他分享的,关于如何提升认知的方法,是写一篇个人成长史。


也就是将人生中最重大的十件事罗列出来,并分析这些重大事件对自己性格、生活、情感的影响,以及这件事对自我认知的改变。

 

就比如说,被感情所伤的人,往往会在结束一段感情后,对异性怀有错误的认知,而这个认知方向,就会严重影响到接下来的选择和生活。

 

如果把事情往前追溯,你就会看到更早之前,某件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导致了你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这个偏差又促进了你后来的选择,以至于形成现在的局面。

 

当你不断地丰富重大事件发生的细节时,你会清楚地看到那些错误的想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是如何让你陷入如今的境况。

 

有了这份觉察,你就相当于握住了改变认知的钥匙,那么剩下的,就是在现阶段的选择中,一步步去修正。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就像藏在大脑中的黑屋。


当你读很多的书,接触更广阔的圈子,看到更多元化的世界时,那个黑屋里的事物就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

 

然而此时,它并不足以影响你的选择,因为你没有觉察它,检视它,所以你不知道哪些是需要修正的,哪些是需要坚持的。


做选择时,你会习惯性地用早年习得的经验去执行,那么结果自然可以想象。

 

高认知水平的人,不只是屋子里的事物更丰富,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时时觉察,并用觉知之光照亮那间屋子,从而明确,自己该舍弃什么,又该坚持什么。


正因为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所以他们才能摆脱焦虑,拥有更深的安全感。



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在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生存,爱摄影,爱画画,部分小说收录于《无需讨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用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用心理学的视角看人心,

标签: # 自己的 # 认知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