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从不说这3句话
作者丨洞见
来源丨洞见(ID:DJ00123987)
堂妹今年刚毕业,正准备去一家4A广告公司实习,国庆期间来找我请教职场穿衣的问题。
“我想穿的干练一点,这样看起来更成熟。”堂妹说出她的想法。
“你刚毕业,如果不是公司要求,没必要每天都是西装配短裙,只要整洁大方、得体就行。”我说。
“那怎么穿才能显得成熟呢?”原来堂妹一直纠结在“成熟”这个问题,想通过穿衣掩盖自己刚出校门的稚气。
其实,看一个人是否真的成熟,不是看穿衣打扮的,而是要看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法。
那么,成熟的人是什么样的?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从不说这 3 句话。
1
不轻易下结论说
“不可能”
遇到事情,不思考,随口就说“不可能”之类的绝对性话语。
随意否定别人的人,不仅对别人释放出恶意,还会暴露自己的浅薄。
曾经有个同事,开会时总喜欢打断别人表达自己“否定”的观点。
有次公司决定在年前搞次户外活动,带大家一起玩玩,放松放松,让行政妹子负责这件事情。
结果,在散会后,一市场部哥们跟同事低声说:“就她那文弱样,怎么可能办好这事。”
后来,当行政妹子提出建议,展示出详细的方案时。结果那市场部哥们却说:“方案做的漂亮,等到活动当天指不定乱成什么样呢!”
等到活动当天,那个行政妹子把整个活动安排的特别完美。大家玩的都很开心,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回想起之前那个哥们的嫌弃和质疑,张口就否定别人,显然没有仔细思考过别人方案的可能性。一副瞧不起人的模样,暴露自己的表现欲和浅薄。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都有一颗包容的心。对于外界的信息,不急于表态,不脱口而出“××不可能”。而是会经过自己的思考,多方求证后才做出自己的判断。
要知道,人能上太空,海水能种水稻,动物都能被克隆。这个世间是一切皆有可能的。
遇到问题,不轻易下结论,不随口否定他人的说“不可能”。以想要了解真相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多分析,多观察,多思考,才是真正的成熟。
2
不随口敷衍说
“随便”
没错,真正成熟的人从来不说“随便”这两个字。生活中,我们经常说“随便”这两个字:
中午吃什么?随便。
周末去哪玩?随便。
生日怎么过?随便。
要什么礼物?随便。
……
我们都感同身受过,“随便”两个字最令人反感。
公司每月都会有一次部门聚餐的习惯,每当领导问到这次去哪聚餐时,大家都会说“随便,哪都行!”一句话,把问题又抛给领导。
但是,部门有个女孩子,从来都不说“随便”,她总能给出好建议:
“天气变冷了,咱们去吃火锅吧,人多也热闹。二环那里新开了家火锅店,咱去试一试?”
“这年刚过,大家都吃了好多肉,要不找个素食馆子,尝试下素食?”
“地铁口开了家土菜馆,他家地锅鸡和烤鱼都很不错,要不要去吃?”
不光她在去哪吃上从不说随便,在其他事情上也都很有主见。
每次公司团建活动,领导同事问她建议,不管好的坏的都明确给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公司很受欢迎。
当别人问你意见时,一句“随便”,不仅会给他人一种“没有主见”的印象,也会浪费彼此思考和选择的时间。
不要轻易说“随便”二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谨慎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3
不轻易否定自己能力说
“做不到”
我有个室友华子,就是凡事靠自己的典例,他从来不说自己“做不到”。
华子平时喜欢写点小文字,偶然间发现了自媒体的商机,于是辞职创业。
面对很多人的不看好,但他毅然决然。
有一天他接了个美食广推广,客户要求去采拍素材。由于不会摄影,华子就买了单反买了教程天天拍天天学。一周后去采拍,也拍得像模像样。
后来,客户又想要做成动态图,觉得动图有食欲效果好。于是华子就上网看教程狂补PS。
再后来,华子又发现视频传播量很高,收益多,就又去学了影视后期。没事拍拍小视频自己剪辑,播放量也曾超百万……
自他创业后,每天不是在研究这个,就是在学那个。
但是遇到困难,他从来没有去求过别人。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不会就自学,再不会就付钱学。
华子说:“有点小事就去求别人,不仅给别人带来麻烦,还会显得自己好low好没用。”
陶行知曾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当你遇到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第一反应应该是问自己能不能做。能的话就做,不能的话找方法,而不是去麻烦别人。
不随口否定自己的能力说“办不到”,不因一点小事就去求别人,才是真正的成熟。
意大利有个习语,凡事在成熟前,都是有苦味的。
任何一种水果在成熟前不是酸的就是苦的,只有经过日晒雨淋之后才是甜的。
人也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所以,在你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之前,你要学会这几件事:
1. 学会控制情绪,尤其是在公众场合;
2. 习惯深度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3. 不把问题引向他人,凡事内求诸已;
4. 节约时间,少说话会避免很多问题;
5. 不懂的问题,就不要随口表达意见;
6. 不迎合别人,坚持自己的内心所求;
7. 保持良好心态,不向外传递负能量。
► 本文作者:洞见,来源: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