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读书的人却不读书,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12-29 生活常识 投稿:早茶月光
要孩子读书的人却不读书,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过去,在潜意识里,我总是认为大学老师要比中学老师厉害,大学校长要中学校长厉害。

在认识李镇西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个极其错误的偏见。

不信你就看看我去年对他做的这个访谈,不是很长,但超值。

蒋保信\采写


李镇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学校教育


蒋保信:你女儿本科上的是四川大学,大学期间曾到巴黎大学交换,在那边成绩也很出色。后来她又到香港去读了研究生,现在工作也不错。在外人看来,你对女儿的教育无疑是很成功的。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李镇西:评价我女儿是否优秀,要看以怎样的标准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她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确实很优秀,老师对她的评价是找不到什么缺点。但是,她也并没有上特别名牌的大学,也没有在哪个领域出过什么专著,更不像蒋方舟那样获得了很多奖项。我觉得要评价一个人优秀或者幸福与否,要以TA的个人体验为主。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说,我女儿肯定是很充实很快乐的,她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我教育女儿的经验不是一般普通家长能复制的。因为我在成都最好的中学之一教书,我从来不忧虑她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在她的中小学时期,那是1990年代末,班上就已经有人去报各种辅导班了。我女儿小学三年级时数学其实比较弱,但老师仍鼓励她去读奥数辅导班。我也让她去上了一个学期,但她根本做不好那些题,后来我就没让她上了。我怕她因为解不了奥数题,自信心会受挫,自卑感太可怕了。我们经常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却不知道分数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我对女儿主要是以鼓励为主。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当作天才,看见别人考99分,他的孩子只考了98分,可能就不高兴了。但我不一样。我女儿也跟我讲过,她说,爸爸你每次跟别的家长相反,考差了不批评我,还祝贺我。她小学第一次考语文得了76分,我说祝贺你,希望你下次能考77分。后来读高中,也有一次考得不好,我也跟她说,太好了,祝贺你终于找到问题了,下次你就可以考好了。


我一直有个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当然相当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出门在外是否懂礼貌、讲卫生,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都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一个孩子见到长辈就说“叔叔好”“阿姨好”,在公交车上也会主动让座,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肯定不会问这个孩子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是谁,而是会说这个孩子的家教真好。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满嘴脏话连篇,粗俗不堪,我们肯定也会说是家长没教育好,而不会说是班主任没教好。而且据我多年的观察看,很多学习成绩拔尖而且很有教养很好的人,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我对女儿没有过高要求,但常“夸大其词”表扬她


蒋保信: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你有焦虑过吗?


李镇西:没有。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对女儿有过高要求,她考七八十分,我也觉得挺好,也会在她面前夸她是天才。从小学开始,我就没怎么管她的学习,但有一点我做得很好,就是鼓励她多读书,一直到现在,我女儿都很喜欢看纸质书,经常读一些跟自己专业和工作无关的书。


她小学毕业时,两科加起来才180多分,而当时很多学生分数都是200分。她的班主任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原来是搭档。他告诉我,你女儿在62个学生中排名倒数第二,是第61名。我就跟她班主任说,我们一起来鼓励她,不要让她知道自己的名次。我女儿作文写得不错,我就给她编了一本作文集,油印出来了。她觉得自己出书了,很自豪。很多小朋友找她要书,她就签上名送给别人。她还把书送给了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女儿作文写得不错。我马上告诉女儿,老师说你作文写得不错,你也真是厉害,这么小就出书了。


刚进入初中时,我女儿数学还是有点差的,那怎么办呢?刚开学一个星期,我就去找教数学的王老师,王老师说你女儿的数学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差,虽然分数不高,但基础还是有的。你知道我是怎么跟女儿转述的吗?我故意“夸大其词”,告诉女儿,王老师说你有学数学的天赋。所以,她一直很自信。初一第一次考试,她就考到了全班第10名,提升了50多名,信心就更足了。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


蒋保信:你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那你是怎么教女儿的?


李镇西:很多老师都问我,你那么忙,怎么有时间教女儿?我的确很忙,也从来不专门花时间去教育孩子。而有些家长觉得,搞好家庭教育得花大量的时间,所以有些妈妈会当全职妈妈,专门在家里相夫教子。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父母双方该上班就正常上班好了,因为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取决于父母为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可以说,父母的所作所为甚至每一句话都是家庭教育,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假如家长都很善良,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不卑不亢,那么孩子肯定也会一样,这是言传身教的。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书人不读书,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这是现实。“教书人不读书”说的是老师,现在有多少老师在课外有读书习惯?“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说的是家长,有多少家长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读书,首先得自己把书本捧起来。很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地把教育孤立起来,比如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做作业,他自己却在一边打麻将,而不会想到要给孩子做个好示范。还有的父母经常吵架,相互间脏话连篇,这样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说脏话,完全是讽刺。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要做孩子无声的榜样。但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要有高学历。比如袁隆平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袁隆平在回忆文章中说,是父母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善良,而这并不是他父母嘴上告诉他的,而是做给他看的。


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只是在家里抓孩子的学习,而不管其它,觉得除了成绩之外其它都是虚的。这些年家长们又开始抓孩子的特长教育,要他们掌握琴棋书画,其实落脚点还是在所谓的智育上,为了升学加分,这是不够的。


素质教育的提法,就像“甜糖”的说法一样荒唐


蒋保信:可不可以把你上面所说的家庭教育理解为德育,就是怎么做人?


李镇西:你的理解是对的。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就是德育,也就是人格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砌。”


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已经出现了最可怕的情况,内涵本应丰富多彩,关注人格和灵魂的教育,现在只剩下两个字——刷题。


美国有一个教师叫雷夫,他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中国很畅销。雷夫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多次到中国来,有一次他在广东作报告,因为搞不懂素质教育是什么意思,就叫在座的老师解释。有个老师告诉他,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于教育中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雷夫说他还是不懂,我当时就给他做了一个至今仍让我感到得意的解释。


我跟雷夫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我打了个比方,糖本来是甜的,但有一种“假糖”,它不甜,所以我们去商店买糖的时候,要特意说明,给我称一斤“甜糖”,必须加一个“甜”字。但事实上,这个“甜”字是不应加的。就好比我们把盐和醋说成“咸盐”和“酸醋”,这种修辞是多余的。


回到教育上,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比如因材施教、主动学习、人格成长、灵魂净进化等,哪一条不是教育本应有的内涵?但因为中国的教育只剩下“刷题”二字了,所以我们才必须要提醒人们,教育是要讲素质的,不能只讲知识,于是就创造了“素质教育”这个词。素质教育的提法,就像“甜糖”的说法一样荒唐。


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经变味了,就连“家教”二字的含义都发生了改变,它指的是家庭教师。孩子成绩要是不好,就找个家教来补习一下。但在我小时候,“家教”二字是家庭教养的简称。要是被别人骂“没家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过去的“家教”指向人格,而现在的“家教”指向知识。这个词含义的改变,说明我们的教育概念已经发生了畸形的变化。我经常说要重新恢复“家教”的本义,并不是要排斥知识和学习,而是想强调对孩子品德的重视。


最近看电影《奇迹男孩》时,我流泪了。在电影中,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家人给了那个孩子的自信、善良、爱、博大、坚强。假如没有那样的父母和姐姐,这个孩子真的就毁了。对这个孩子而言,他可以没有学校教育,但不能没有家庭教育。推而广之,这个道理同样重要。如果家长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焦虑肯定会少一些。


当然,就目前的社会情况而言,不仅要做好家庭教育,还要让学校教育得到改善,多管齐下,孩子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洗碗


蒋保信:我很好奇,像你这样比较懂教育的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做过一些现在看起来觉得有点不好的事情?


李镇西:我女儿说我也打过她,但我都不太记得了。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有点急躁,她做什么事慢了一些,或者我让她做什么但她不愿意做,那我就会跟她着急,但这种情况并不多。


蒋保信:我记得你在文章中提过一个细节:你女儿从小学就开始洗碗,从小到大一直是吃完饭就很自觉地把碗洗了?


李镇西:对。我还给学生家长布置过这样的作业,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洗碗。包括在中考、高考期间,家长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用接送孩子。有些家长在高考期间会特意给孩子做鱼,说,你赶紧吃,补补脑,你说这会给孩子多大压力?现在整个社会都觉得高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经常看到有交警为学生开道的新闻。如果不是出现了特殊情况,这其实是没必要的。


最担心女儿不自信,最骄傲她善良和酷爱读书


蒋保信: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最让你骄傲的事情又是什么?


李镇西:理论上,我最担心她的品质变化,怕她没有教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又从没担心过这一点。我真正比较担心的,是她对自己不自信,所以我一直很鼓励她。


她让我骄傲的事,一是她很善良,二是她酷爱读书。她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现在工作了,业余也还会读很多书,而且不少是跟她的专业无关的。她是学建筑的,但会读有关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书,会了解东亚文化,还对古希腊文明等很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多读书,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职业所需,而是为了让灵魂更饱满。


蒋保信: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多读书,但都没法做到。你是怎样培养女儿读书习惯的?


李镇西:我没有刻意培养,就是创造了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氛围。我们家的书香气很重,我父亲去世比较早,我母亲是个老师,我爱人的父母也都是老师。我女儿的外公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外公就给她讲各种故事,带着她一起读书。我有时候也会给女儿讲故事,陪她一起读书。现在要有些人说,要培养孩子读书,每天规定他们读多少页,我从来没有这样要求女儿。但我女儿从小就有个小书房,其实也不是专门的书房,就是她的卧室,里面有很多书而已。我一直觉得,家庭教育没有纯粹的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去感染孩子。



蒋保信:现在很多家长,除了知识分子之外,估计多数都没有阅读习惯。但他们又很希望孩子喜欢阅读,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李镇西:家长要现在就开始读书,做孩子的领读者。我在学校常给家长讲,他们至少可以读这么几类书:


第一,有关家庭教育的书,这类书基本都很通俗,而且针对性强;


第二,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给孩子树立一个在专业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榜样,要掌握该专业国内最领先的前沿理论或技术创新;


第三,读孩子喜欢读的书,比如曹文轩、杨红樱等人的儿童文学著作,这样就可以跟孩子有共同交流的基础;


第四,还应读一些文史类的书,比如最近《无问西东》上映,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西南联大的历史,那是很遗憾的,那你可以去读读《南渡北归》等著作。


蒋保信:你会经常跟女儿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吗?


李镇西:我们现在经常讨论。


蒋保信:她小时候呢?


李镇西:也讲过。比如《草房子》刚出版时,我女儿读过,我就跟她聊《草房子》里的人物形象。我女儿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跟她聊过。跟她聊的书还挺多。


蒋保信:《傅雷家书》我也特别喜欢,曾反复读过。你是怎么她聊这本书的?


李镇西:我跟她介绍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讲了傅雷的一生,包括傅雷的自杀,傅聪、傅敏两兄弟的经历,还有傅雷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等等。


但我从来不会专门找时间跟她聊读书,只是在饭桌上,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简单聊聊。


蒋保信:就是寓教育于日常,在不经意之间就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李镇西:对。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8年3月刊,此为节选,并做了重新编辑)

转载自公号:寒舍有茶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标签: # 女儿 # 孩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