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比较之尺度、概念与国情
上期初步介绍了国内外五大湾区的概况,然而要真正了解国内要建设的大湾区跟国外发展成熟的湾区有多大差距,还是需要基于数据的对比分析。于是各路专家学者、机构媒体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先恐后做了一番比较和解说,一时间概念层出不穷,数字眼花缭乱。
区域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标杆、分析差距、发现规律,然后模仿学习,进而超越。这个被中国地方精炼概括为'比学赶超'的套路,实际是整个东亚地区二战后短短几十年内实现起飞乃至逆袭的秘籍和精髓。比较则是东亚发展模式的起点。然而由于中美日国土空间尺度、人口数量密度和总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比较,寻找最佳对标对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目前大湾区之间的比较多还是比较初步、简单粗暴的概念级比对,甚至在基本指标数据上存在不少明显的错误(已经不能算是误差了)。
笔者认为,在对湾区进行比较和对标之前,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潜在影响:
1、 海湾的空间尺度
很显然,湾区所依托的海湾,在自然形态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空间尺度(通俗点说就是尺寸)的大小。海湾有大有小,并且差异巨大。大的比如全球第一大海湾孟加拉湾面积达217万km2,中国第一大海湾北部湾12.8万km2,已经跨越了国界,要完全环绕这种巨型海湾形成连串的城市群是极为困难的;小的比如青岛胶州湾500km2,宁德三都澳510km2,仅为单一城市内部的一部分。可见,海湾空间尺度的差异决定了其湾区内城镇化形态的差异。
使用Google Earth对世界及我国三大湾区的海湾尺度进行测量,结果如下:
世界及我国三大湾区尺度对比
从数据发现,世界三大湾区海湾面积均在1k km2级别,我国三大湾区海湾面积均为国际三大湾区的数倍;同时从资料发现,世界三大湾区均为都市圈/大都市区的概念,而我国三大湾区均为城市群的概念!
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的正式名称叫做圣荷西-旧金山-奥克兰联合大都市统计区(San Jose-San Francisco-Oakland, CA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东京湾区在日本真正的名称是东京都市圈(Tokyo Major Metropolitan Area)、大东京(Greater Tokyo Area)、首都圈(National Capital Region);纽约湾区在美国真正的名称是纽约大都市区(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纽约-纽瓦克-泽西大都市统计区(New York-Newark-Jersey City, NY-NJ-P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纽约-纽瓦克联合大都市统计区(New York-Newark, NY-NJ-CT-PA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等,从名称不难看出大都市区/圈的属性。而我国的三大湾区实际分别对应珠三角、杭州湾、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这一根本性差异成为我国大湾区建设的一个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
作为都市圈的东京湾区
作为城市群的杭州湾区
然后,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来了:
2、 大都市区与城市群的区别
大都市区/圈(metropolitan area)与城市群(megalopolis)是城市地理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经常被糅杂在一起,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误解读。不仅各种网络百科的解释混淆,就连许多专家学者也混为一谈,尤其是纯经济学、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在谈论城市问题时经常犯这个错误,归根到底还是缺乏一点地理空间的概念。
大都市区与都市圈的概念基本一致,是指中心城市跟与之联系紧密的周边卫星城镇、郊区等构成的区域,只不过'大都市区'译自美国,而'都市圈'取自日本。所谓联系紧密,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就业、居住、生活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以形成1-2小时通勤圈为特征。而多个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连接成群,就形成了城市群。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群一般包含多个大都市区,而一个大都市区仅为它所在城市群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使用'都市圈',主要是因为'大都市区'这一中文译法相对繁琐并且容易跟通常意义的'都市区'搞混引发误解。
以杭州为例,2022年杭州至绍兴、海宁的城际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后,由于房价和生活成本的差异,势必会有相当数量的人群住在海宁、绍兴,每天通勤到杭州上班。这样绍兴和海宁就纳入了杭州都市圈的范围。类似的,长三角会形成宁波都市圈,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这六大都市圈通过高铁网络紧密连接,构成了全球五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城市群。
杭州都市圈及其与长三角城市群关系
同样在美国,纽约市及其周边多个县市形成了以曼哈顿为核心的纽约大都市区,而纽约大都市区又与波士顿大都市区、费城大都市区、华盛顿大都市区通过交通走廊紧密联系形成了美国东北城市群。在日本,东京都与其周边7县构成了东京圈,然后再跟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圈、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关西圈、福冈为中心的北九州圈共同构成了全球五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 (东海道)城市群。
纽约湾区在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中的位置
东京湾区在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中的位置
所以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均仅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纽约大都市区仅为美国东北城市群的一部分,东京都市圈仅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一部分,而不能混为一谈。目前许多地方都全部或部分地把上海都市圈等同于长三角城市群,把纽约大都市区等同于其所在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甚可靠了。举例比如2014年《城市观察》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这里的前两个数据人口和人口占比均为美国东北城市群的数值,而后面的叙述和数字则又是纽约大都市区的,这种数据杂糅很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
3、 中美日国情的差异
作为当今多极世界的重要三极,中美日基本国情差异巨大,进行湾区的比较自然不能不考虑这些基本的差异,主要是国土空间尺度、人口数量密度和总体发展水平。
中美国土面积基本相当,2016年人口比为4.3倍,GDP比为0.6倍,人口密度比为1: 4.3,人均GDP比为1:7。由于中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数倍,直接拿人口数量、GDP总量来进行绝对比较不甚合适。考虑到两国国土面积相当且同样都有十大城市群的经典布局,人口占全国比重、GDP占全国比重成为中美之间进行区域比较的最佳指标,代表一个区域在本国的分量。例如中美各自第一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东北城市群在本国GDP占比分别为18.5%、20%,已经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中日国土面积、人口差异巨大,分别是25.4倍、11倍,GDP为2.7倍,人均GDP为1: 4。然而由于同属东亚,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颇为接近,人口密度比为1: 2.3,已相当接近。人口密度乃至区域人口数量成为中日两国可比性最高的指标。
若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对比日本,则面积相当均为35万,人口总量及密度为2倍,GDP为0.61倍,人均GDP为0.3倍。长三角地区主导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而日本全国只有一个东海道城市群,二者同为世界五大城市群。可见长三角地区单列整体上与日本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概括起来,由于我国同时拥有广袤的国土和东亚式人口密度,可同时跟美国比广度比格局,跟日本比密度比厚度,国土开发兼顾美国的广度、日本的密度,产业发展兼顾美国的高度、日本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