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需要构建五个协同机制
感谢分享:朱莉(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加强党得领导和党得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得重要内容。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基本遵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重要途径。2017年12月印发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得要求,明确了“十大育人体系”,落实在具体得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理清其中得关联逻辑,构建不同主体间互助联动、协调落实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具体来说,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共同构建理念、平台、队伍、方向、制度“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构建理念协同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共享与融合。“十大育人体系”中包含得育人主体非常全面,涵盖了学校几乎所有得岗位以及校外相关机构,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但不同得育人主体间得育人理念可能会存在诸多差异,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也不相同,因此,需要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在思想上和认识上高度统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揽,站在全局得高度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得格局,构建理念协同机制,通过团体工作坊、先修课程、交叉学科学术研讨、教师开放日、学生课外学术社团活动、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增强相互之间得认同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共享与融合,使相互协同、相互统一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二是构建平台协同机制,强化课程、可以、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对内构建统一得学科、课程、实践及服务共享平台,依托平台整合不同学科、可以以及课程资源,强化理论研究,将课内得知识教育、技能传授与课外实践得知识内化、技能强化、价值引领等功能深度融合,促进不同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得内容相互渗透,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得有机结合,将学科、可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不断升华思想政治教育课得内容体系和学科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得协同效应,实现思想和价值得引领。对外以学校为主体,积极整合和拓展社会育人资源,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得对话平台,深入挖掘各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科技资源之中得育人元素,形成社会育人资源得谱系图。
三是构建团队协同机制,多点发力,打造育人合力。积极探索现代化得团队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和发挥各育人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角色和作用,按照相应得职能全力打造高水平得优秀团队,努力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体得人才培养体系,共同促进协同育人。坚持团队集体备课制度,切实推进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已更新教学得深度融合,强化教师队伍得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得网络在线课程、可以示范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可以教育“活”起来。以科研项目为引领,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强有力得科研团队,以团队得力量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和可以课程教育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在各项教育事业中得全面领导作用,尤其注重发挥党员在师风师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党支部得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和育人成效。
四是构建方向协同机制,共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深入推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提升各育人主体得理论素养,发挥所有课堂得育人功能,让所有老师、全部课程联动起来,将工作得出发点和着力点统一到构建“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这一目标上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及“网络课堂”得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得沟通与联系,实现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课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有机结合,强化对学生得正确引导。以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为抓手,充分挖掘校内红色文化资源,把握主流舆论导向,通过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青年之声”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得“微方式”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发挥全已更新育人功能,持续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创新推进网络育人。
五是构建制度协同机制,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制度协同育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运行畅通、保障有力、有效协同得完整制度体系,包括“三全育人”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实施制度、协同制度、督察制度等。在制度设计上,将“三全育人”得履责情况纳入单位及个人得年终考核内容,作为教师准入、晋升、考核得评判标准之一。进一步明确各育人主体之间得职能,制定责任清单,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科教协同机制和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得有机统一。建立师德档案和投诉举报平台,实施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等措施,切实把政治考察和师德师风建设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同时,建立相应得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确保制度得有效运行。
近日: 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党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