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来了,这些高校入选
教育部自己消息:根据《教育部 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得通知》(教高厅函〔上年〕16号)要求,经各地各高校自主申报、可能综合评议等相关工作程序,形成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12月10日至12月16日。
上年年8月份,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年1月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得原则,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首批计划在“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域建设30个左右育人成效显著、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用联动深入得现代产业学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予以重点支持。
教育部将发布《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办法》,规范学院建设与运行,每两年开展一次建设绩效评价。
其中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七个方面得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得课程新体系和可以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可以建设质量
围绕China和地方确定得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可以内涵建设,主动调整可以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可以,推动可以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可以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得若干关联可以快速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新可以,探索本科可以创新发展得建设路径;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可以建设指导,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得可以认证,促进可以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可以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行业创新链条得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得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得选题近日。依据可以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得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得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得能力。
(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行业企业得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得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得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得可以类或跨可以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得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得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得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得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可以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得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高校、地方、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得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得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得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得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得深度融合。
感谢分享:吴金娇
感谢:储舒婷
支持:教育部自己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