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你列好自己的养生计划了吗

12-29 生活常识 投稿:甜度酒窝
新的一年,你列好自己的养生计划了吗

新年新气象,养生则是我们终生不变的话题。想要身体好,就要常养生,现在不养生,回头养医生。为了帮助广大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更好的养生,杨氏中医特意奉上一份养生日历,让您抓住养生重点,有规划的养生。

1月

防流感

一月份是流感的高发月份。天气的原因加上气候的变化,一不小心就会中招。预防流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最好的办法是做好“三勤”:勤洗手、勤通风、勤运动。出门时双手要尽量减少接触眼、鼻及口。外出注意做好背部和足部的保暖,有汗及时擦干净,预防寒邪入侵。在流感爆发的季节,可以用木棉花、扁豆花、菊花、苡仁等与猪肉、鸡肉煲汤预防流感,或者用苍术(每次20~30克)燃烧熏居室。

2月

注意保暖

随着春天的到来,气候慢慢的变暖,但是保暖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春捂秋冻”,这个是有道理的。春捂穿衣讲究“下厚上薄”,若要外出锻炼最好做到“必待日光”。在饮食上不妨适当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的食物,帮着疏风散寒。

3月

祛湿

到了三月份就是雨水比较多的时候,春天绵绵的细雨让空气中都充满潮湿,再加上春天容易犯困,湿气就容易如体。为了赶走春困,内外湿气都要去除。首先,保持干爽、不穿潮湿的衣服,勤通风。同时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去内湿,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喝一些艾尖茶、做艾灸、拔罐等去除体内湿气。

4月

花茶养生

到了四月就是百花盛开的月份。但是冷暖不均的气候会给人带来肝气郁结、消化不良等烦恼。这时用月季花1.5~4.5克、益母草9克,水煎服,可疏肝解郁。用茉莉花干品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开水冲泡4分钟当茶喝,能暖胃促消化。

5月

驱毒逐疫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和细菌就会大量滋生,腹泻、湿疹等疾病高发,养生应注重驱毒逐疫。此时可备点艾草和菖蒲,取适量煎水20~30分钟,熏洗全身10~15分钟,可以预防湿疹等皮肤病;用藿香(10~15克)煎水当茶喝,可以预防腹泻。多吃点匏瓜(葫芦),能利水消肿,提高抗病毒能力。用匏瓜30克、鲫鱼60~125克,炖煮成汤喝下,可以治疗脚气和水肿。

6月

用艾避百疾

到了6月,随着空气中温度的升高,湿度也在增加,这使得很多中老年朋友的颈痛、肩痛、腰痛、腿痛又开始犯了。人们常说:端午排毒,一生是福!而在端午艾灸,不但能排湿毒、寒毒、血毒、瘀毒、痰毒,更可补足内虚,充养阳气,冬病夏治、躲避百疾!

7月

祛湿

除了3月份的小湿,7月份更是要注重祛湿。天气的炎热加上雨水,外加吹空调吃冷饮,体内湿气才最是重。这个月,机体在“清热”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祛湿。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采用艾灸、红豆薏米汤等来祛湿。

8月

秋防

立秋过后天气就不会有那么闷热,再没有湿粘的感觉,身体会变得凉爽。但对于秋季,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多事之秋。立秋之后我们还是谨防“秋老虎”的出现,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立秋过后天气就不会有那么闷热,再没有湿粘的感觉,身体会变得凉爽。但对于秋季,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多事之秋。立秋之后我们还是谨防“秋老虎”的出现,以免影响身体健康。这时候,需要注意三点: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马上撤除,寒凉饮食要减少,空调不能过长开。

9月

防燥

秋高气爽,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等症状。梨子粥是此时的养生佳品,取梨2个、粳米100克,将梨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10月

保暖

虽然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是该保暖的时候还是要保暖的。进入十月,便是寒露节气,此时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因此,寒露过后要避免受凉,少辛增酸,预防疾病。而且,寒露之后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的保暖。

11月

补气养阳

饮食上多吃些补益脾肺之气的食物,如糯米、南瓜、板栗、蘑菇、大枣等,煲汤宜选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来固表。爱喝茶的人,此时可用黄芪15克、防风10克、红枣去核三四枚,加适量清水煎煮约30分钟,代茶饮。另外,要多晒太阳。

12月

防病

每年从 11 月开始,到来年的 3 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时间段。因为骤冷,血压突然升高,使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引爆”,发生脑出血;且还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脑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因此在起居上:早睡晚起勤喝水,越冷越要多喝水。饮食上:掌握三多原则。多吃白色食物降火,如白萝卜、白菜;多吃牛、羊肉御寒;多吃蛋白质提高免疫力,如豆制品、鱼虾肉等。防病:消脂降压护心脑。此时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时期,要做好日常预防,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的人,可取山楂、决明子、荷叶、菊花、绞股蓝各5克,冲泡代茶饮。


标签: # 保暖 # 立秋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