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壳弹是怎么发射的,原理是什么
无壳弹是一种小型枪械弹药,它并没有一般用来容纳底火、推进剂及抛射物的弹壳。无壳弹试图透过消除过往由黄铜或钢铁制成的弹壳以降低重量及成本,同时通过免却退膛及上膛来简化操作。
HK G11突击步枪所使用的4.73x33mm无壳弹的分解状态
在枪支发展的早期,前装滑膛枪就因为要提高射速等原因,而需要简化装弹动作。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人将发射药和底火装入纸壳(锡箔)中,发射时纸壳与发射药一起燃烧,或是被发射的气流吹出枪管,从而达到无需抛壳的目的,这种方法可视为无壳弹药的一种雏形。
但因为装弹速度、弹药可靠性、威力等原因,有壳弹药取代了这一类的尝试。
二战后,美国和德国分别在1950和1960年代启动无壳弹的研究。
首先研制的是可燃弹壳炮弹,但无壳炮/枪系统因为自身的缺陷导致美国于1974年放弃研究。
无壳弹
德国在长期研究之后,于1980年代由黑克勒-科赫公司和诺贝尔炸药公司合作推出G11武器系统,但未能装备部队。
优点:
减少弹药重量;节约资源;减化枪支机械结构。
缺点:
机械强度低;可靠性不高,存在炽发的危险;燃烧完全性差;弹道性能不稳定。
后期G11样枪
现代无壳弹包括固体推进剂最初是由制成特殊形状的易燃硝化纤维制成,当中有空间容纳弹头及底火。完整的弹壳也可能包含粉状推进剂,帮助点燃及为子弹提供初始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