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男人就不打扮你可拉倒吧!
跟中国直男谈论打扮,对方经常嗤之以鼻。直男之间如果聊起打扮,会被人笑“gay里gay气”。
如果你认真起来,问他们“为什么不能打扮?”回答大多是,“大老爷们儿就不应该打扮!这是传统。”
真是天大的误会!中国男人自古以来就是好打扮,并把干净整洁视为“得体”的表现的。
不信我们来看看:
▲
书生
读书人打扮自己的历史很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诗经·郑风·子衿》
根据《毛诗故训传》的说法,诗中青衿和青佩的主人是个书生。他的恋人不好意思直说“我想你”,就说“我思念你青色的衣领和玉佩带”。
△ “这位姑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
同色的衣领和玉佩带上下呼应,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高级的搭配。春秋时代,一个人能读书就意味着他家境比较宽裕,有打扮的资本。此外,贵族不用下地干活,人们默认他们的衣衫更整洁。
科举制度兴起后,有功名的人有一些打扮的特权。
《儒林外史》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妓院龟奴头戴方巾在酒楼中会客,被两个秀才撞见了。
那穿茧绸的道:“这不是我们这里丰家巷婊子家掌柜的乌龟王义安?”
那穿元色的道:“怎么不是他?他怎么敢戴了方巾在这里胡闹!”
方巾只有秀才能戴,就像今天的董事长可以穿中式褂子(这是金钱的力量!),总裁可以穿灰西装,部门经理可以穿蓝,门店中介只能穿黑。
读书人把龟奴狠揍了一顿。对方奈何不得,付了“好看钱”才脱身。
读书人如果穿得太差,就会特别扎眼。《儒林外史》里,范进因为穿得实在太糟,被考官周进特别留意,把他的试卷读了三遍。
人们多数时候会先敬罗衣后敬人,看到仪容端整的书生,会认为他学问也更大。
“看起来就像个读书人”,今天我们仍然会用这句话赞美那些干净斯文的少年。
△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有事业心的书生就没有邋遢的
▲
师傅
书生打扮有一套规矩,定规矩的人是师傅。
△ 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直男
著名直男孔夫子聊过不少打扮的事:
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
意思是夏天如果穿着葛布单衣,出门一定要加上正式的外套。
△ 星爷您把扣子扣好就完美了
怹老人家对色彩搭配尤其在行: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黑衣配黑羊皮外套,白衣配白鹿皮外套,黄衣配狐狸皮外套。今天我们不提倡穿皮草,不过配色和谐统一还是有必要的。
△ 尔泰啊,当年你的《论语》是小燕子教的吗
得体的外表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士大夫作为“礼”的传承者,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打扮自己,才谈得上教化别人。
子曰:恶(wù)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紫不能夺朱,间色不能取代正色,邪不能胜正。可见配色多么重要!
△ 天上星,湖边竹。一正,一邪。阿紫最终也没得到萧峰的心,这就是金庸先生在注释《论语》。
▲
官员
普通知识分子以“礼”为标准就可以了,如果他们出仕做官,“打扮”就更隆重、更复杂。
比如唐代官服讲究品色制度:紫,绯,绿,青,权力的大小一目了然。
李商隐有两句诗: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自己一身才华,却要身穿青袍去欢送达官贵人,这种屈辱太叫人难过。
与颜色相对的还有配饰。唐宋的官员们用鱼符和鱼袋来表明身份,三品以上用金鱼袋,五品以上用银鱼袋,六品以下没有佩鱼袋的资格。
△ 司马光的完整头衔应该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砸缸の臣司马光
△ 武则天曾经将佩鱼改成佩龟。“无端嫁得金龟婿”,最早其实指的是嫁给做大官的丈夫,而不是和男性朋友做一晚上头发。
明朝官员用官服上的动物来标明品秩。
锦衣卫身材好,能驾驭一身劲装,发福的文官只能选用宽大的玉带。明清的官员上厕所,小解要把袍子摔在肩膀上扛着,上大号就只好把外袍脱了。
△“杨大人,您这一身,跑不过我们的,趁早交代了吧。”
到了清朝,“顶戴花翎”是比官服更重要的权力象征。一品大员们补子都差不多,比的就是花翎上有几个眼。
△ 曾国藩和左宗棠只享受了左边这种双眼花翎
△ 李鸿章是唯一获赐三眼花翎的汉人
权力象征也可以用钱买。道光年间开始有“捐翎”一说,只要花足够的银子,就可以买到单眼花翎。于是很多商人纷纷“捐翎”,在这里,花翎已经近似于现在的奢侈品,是财力的象征了。
▲
佞幸
公务员的服制是为了显示权力。
如果打扮本身可以获得权力,那么男人也会无所不用其极,常见的就是宦官。
按照《史记·佞幸列传》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宠幸籍孺,汉惠帝刘盈宠幸闳孺,两人没什么才能,都是凭色相获得宠爱。于是汉惠帝时的郎官和侍中纷纷佩戴鸟毛和贝壳,脸涂脂粉,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
△ 大汉朝的宫廷就像战斗民族一样,已经可以完全恐吓匈奴人
△ 女皇在位时男人努力的方向更明确。请问张昌宗与莲花孰美?
▲
出家人
争名夺利的男人要打扮,四大皆空的男人也要打扮。
在《西游记》里,遇见什么过不去的麻烦,大家的解决方案就是送对方一套衣服。
比如李世民被冤鬼缠身,如来要送给他真经,就给了唐僧一套锦斓袈裟,穿起来特别漂亮,李世民一高兴就跟唐僧拜了把子。
孙悟空不服唐僧管教,观音菩萨就给了唐僧一身衣服和一顶花帽子,唐僧给悟空穿上衣服,又戴上紧箍儿,莫怕死莫颤抖。
猪八戒舍不得媳妇儿,丈母娘就给做了一件新衣服,让他穿上走得远远的。
到了西天要见如来,先安排唐僧洗澡,电视剧里还要拍半天。
至少在吴承恩老师的时代,和尚非常重视自己的外观,脏脏的出家人,香火不会太好。(济公和张三丰是两个例外。)
▲
为什么要打扮
春秋以来,许多中国男人在打扮这件事上内心自洽极好,根本不会以它为耻。
男性的外表管理大概有这么几个动机:
1、有条件自然要收拾得好一点。
2、帮助输出价值观。
3、展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4、以外表作为进身之阶。
注重外表管理、爱打扮的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
对自己当前的社会角色评价不低,“我是个体面人了,就得照体面人来要求自己”;
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期待很高,“我要打扮得再好一点,让周围的人更尊敬我、喜欢我”。
四个动机也对应着修饰的程度,从基本的干净整洁,色彩搭配和谐,到体现官威深重,最终开始追逐时尚。
不提倡男人做过度修饰,其实指的仅仅是最后一种:男子汉生于天地之间,要凭本事建功立业,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然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先贤、先哲、大明白、大能耐说过:
你可以脏。
△ 以为自己是这样
△ 再不济也是这样
△ 其实充其量也就是这样
p.s:
在打扮上精益求精的“女装大佬”甚至能重建一套审美体系。
△ 最早的京剧旦角(女性角色)扮相是左边这样
△ 梅兰芳先生推动“俊扮”,改革成这样
△ 所以大家在《霸王别姬》里看到的哥哥才能这样
谁能说这件事不好、不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