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站在天台上跟你说实话
中国式亲子关系 来自张德芬空间
这几天,看了一档孩子对父母告白的节目——《少年说》,孩子们站在高台上,对着下面的同学、老师、家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环节设置很正能量,可以预知到孩子和父母之间如何理解和沟通,但看了两期,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节目里折射出的中国式亲子关系,让我一下子像回到了小时候——这些孩子身上都有我的影子,现在的00后,还在重复我们的亲子关系里的症结。
父母和孩子换了一届又一届,我们的亲子关系,还是老样子。
一个初一的小女孩和妈妈的告白,让我印象太深刻了,她还没上台,就开始自言自语,“我妈等下在台下会怼死我啊”,结果,果然被怼了。
她对台下妈妈喊话的主题是“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因为妈妈总是拿她跟自己的好朋友比,而好朋友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妈妈会问她,“你看你成绩这么差,她为什么会跟你做朋友的呢”。
小女孩刚开始还算平静,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委屈,含着泪大喊: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你就从来没有看到过。
成绩永远先看到我最差的那科。
你老是要这样子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在台下,表情严肃地摆开了架势,“是的,我觉得你也很棒,但是——(加重语气)”
我认为我是说得比较客观的。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你要不打击,可能就有点飘。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就像当年我们的爸妈对我们说的,一模一样。而且这位妈妈完全没有试图安抚女儿的情绪,而是一直在强调一些大道理:
妈妈为了你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将影响你终身。
千万不要做事倍而功半的事情。
后来,女孩哭着跑下了台,这是一次失败的告白。她勇敢地向妈妈敞开了内心,却被敲打了一番,原路返回来。
女孩跑下台的时候,台下的同学都说“我们爱你的!”“抱抱!”而她的那个学霸好朋友安慰着她说“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
随即,这个学霸上台说:
别人家的孩子口中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我妈妈就经常跟我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呢,什么都不行……
其他对妈妈喊话的孩子,问题都五花八门,比如:
妈,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妈妈要求他每天都吃苹果和鸡蛋)!
妈妈,我再也不想学拳击了,我要学街舞(被逼着打拳击,全是挫败)!
我的兴趣班太多,12个,有些我自己连名字都弄不清楚……
中国式父母的通病是什么
1.“孩子还小,得听爸妈的。”
在这个节目里,妈妈几乎都在强调两个东西——“我是为你好”和“你听我的吧”。无论是80后、90后、00后,对这两句话都不会陌生。
家长当然要引导孩子,但“听话”的前提是爱和理解,否则就只是施加道德压力:因为我是你妈,是为了你好,你得听我的。
这样的亲子关系就像上下级关系,孩子成为了被要求的一方,他们的感受不被看见,这比被打被骂还要痛苦,长此以往,他们身上就会有看不到的创伤和混乱:
我有权力拥有自己的感受吗?
我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感情吗?
我的感受被允许吗?
身边多少朋友在长大后,完全不会跟自己的上司沟通。
要么就是在一份工作里默默忍耐,把自己的感受无限置后,成为别人眼中被要求的人,直到忍到一定程度,带着屈辱走人,到下一份工作里继续去忍。
这种无法允许感受表达的上下级、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会复制到我们今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
2.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都还在提要求。
那个吐槽妈妈“总说别人家的孩子”的女孩,她妈妈在勉强答应她不多管她的学习之后,还继续说:
反思一下,你承诺我的都做到了吗?我提的要求,都是你能达到的。在能够达到的时候你达不到,怎么办?
我看到你的闪光点了,同时你真的要去改。
其他的家长,也一直在提要求:好,妈妈不管你,你要保证你的学习成绩。
一个女孩因为成绩下滑被妈妈取消了舞蹈课,她跟妈妈说想继续学跳舞,妈妈答应的条件是:考进前100名。
这些条件我们都太熟悉了,孩子想得到某些东西,父母就一定会用他们的条件跟孩子交换。此时,孩子最重要的感受是——我的优秀,真的比我整个人重要。父母最重要的功能是:
承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挫败,而不是一味打击,在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能够接纳孩子,让孩子领会什么是接纳。
孩子才能在日后可能的失败中接纳自己,才敢去发展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才不会把价值外挂。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在传达你对生活的态度,孩子会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观察、模仿、认同父母对待生活的方式。
一个心理专家说:“为什么父母总不相信自己放手孩子也能发展得很好呢?鞭打着孩子只能养出奴隶,不能养出学习的主人。“
青春,是被看见的喜悦
其实之前,在日本有一档综艺节目里的环节“天台告白”,是《少年说》的“甜蜜版”,因为这个告白不是对父母,而是对喜欢的人——中学生站在天台上喊话,喊出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
一个小男孩走上天台,对着自己喜欢的人,声嘶力竭地喊出来:喜欢你喜欢你……喊了十几遍。
被告白的女生虽然说了“对不起”,勇敢的男孩下来哭了。但还是感受到了青春期孩子们的可爱和活力。
还有一个女生,想用告白结束一段暗恋:我希望日后我遇到了喜欢的男生,你会祝福我,为我加油!
男生说:会的,我会为你加油!
虽然都是“喊话告白”,《少年说》看得人心酸,日本的“天台告白”却是满满的温暖。非常明显,这两档节目对青春的接纳程度完全不一样。
青春是什么?就是这样的自由表达,张扬的生命活力,是被允许释放的天真,是被看到的喜悦和共鸣,而不是一堆的道理和要求。真正的爱和教育,首先是生命的 “承认”和“表达”。
那天,我跟女儿的美术老师聊天,我说女儿的画总是画得小小的,老师会敏感地问:她是不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拘谨?
我说:是,她的性格比较内向。
老师说:其实艺术表达的创造力和生活里的自由状态密切相关,因为生命力就是同一种,如果你不能允许她“失控”,不允许她在生活中自由,同样也是不允许她创造。
我想起了那张画,家长拿着剪刀剪去孩子的翅膀,孩子说:你把我的翅膀亲手剪断,为何还要我飞翔?
这就是一代代的中国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做的事。
我们期待00后的父母会比80后、90后的父母更开明、更有爱,期待现在的孩子能有更少的负担,和更多的释放,可是,亲子关系质量,还是很多家庭的困扰。
其实,不分年代,每个孩子都想要被看见、被听见,同时,每个家长,都需要去看、去听,给孩子不辛酸的回忆,给他们一双翅膀和最喜悦的成长。
…
作者:蘑菇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