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12-29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星星遨游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导读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交流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于2017年5月7日-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林教授深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分析、课标分析以及实证调查等支撑性研究,建构了三大领域六个指标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以下为林崇德教授报告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这个课题是2013年4月底开始的,由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北师大的校友、老校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布置。原本我是不愿意接这个任务,因为那一年我73岁,我觉得这么大年龄了,接受这样一个任务,哪有精力。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勉强地接受下来。课题历时3年,教育部于2016年9月13号开新闻发布会,总算告一段落。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讨论,这不仅仅是北师大的工作,这是教育部、领导下的一项工作,并且是全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手这个项目之后,教育部明确指示要回归原点思考问题。我们研究这项工作的目的是系统地研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去年年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后又提出三句话,“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当时教育部提出以后,我们就认真学习了为什么要搞核心素养的研究。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迫切需要。

第二,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大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英文里面很难找出来确切的东西。为了培养人才,早在1997年,世界上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一些概念、一些研究。那么,我们国家是怎么样培养人才的?这实际上就是国际教育竞争的迫切需要。

第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我们现在的教育国策是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工具、抓手,这就是核心素养。大家在讨论核心素养的时候,经常反问一个问题,我们搞素质教育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搞一个核心素养来做补充?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素质教育最早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素质的问题,它绝对不是心理学中讲的素质,它指的是一种质量。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提高我们全国国民的素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按我自己的理解来说,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话,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的人才。第二句话,以德育为灵魂,它要突出是德育的问题。第三句话,以课纲教学为渠道,素质教不好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好老师。第四句话,全面落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有人问我,素质教育跟我们国家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国家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后来又提出德智体美劳,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德智体美。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我们既然要培养德智体美,或者德智体美劳,怎么去抓?有没有抓手、工具或基础?国外提出了类似素养的东西,我们觉得是一个抓手。制定核心素养是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依靠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于是,2013年4月我们接受了教育部的委托,组织国内高校96位专家、教授,历时三年,集中攻关。这个就是整个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的总体设计

1

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

最初我们接受任务感到困难的是核心素养在国际上有没有研究材料可以提供借鉴。国际上提的类似的东西,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说,美国提的是21世纪技能,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的是核心能力,欧盟提的是关键能力,澳大利亚提的是一般能力,香港地区提的是一般技能,台湾提的是核心能力。尽管国际上的用词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表达国家和地区对“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追问,我们就以这点来进行操作和研究问题。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跟国外不一样的、很重要的点就是必备的品格,也就是人格和品德,大家刚才看到的英文单词主要所说的还是能力和技能。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定义深入的做一个探讨,可以做这六方面的解释:

第一,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最关键的、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必备的品格是什么,必备的能力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是一种知识、能力、态度,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一种综合表现。

第三,核心素养通过教育来形成和发展,离开教育就无所谓一个素养的问题了。

第四,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我们把这项工作交给不同的地区,他们又形成了不同年龄段的核心素养。我们当时总课题组并没有让他们在幼儿园做试验,小学是山东师范大学负责,初中是辽宁师范大学负责,高中是华南师范大学负责的。2014年7月20号,接受教育部由70位(一般的鉴定组5-7位)成员组成的庞大鉴定组来做鉴定。

第五,核心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是有四个方面:第一、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了教导学生有核心素养,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我1960年高中毕业,受班主任老师的影响,最后决定考北师大的心理专业,并且我把23个志愿全填了师范,当然我上了北师大的心理专业。我学了5年心理学,从脑科学一直学到行为科学。当时毕业了之后,我表现也不好,第一条缺点就是阶级斗争观念薄弱。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接受组织分配,留在北京郊区,在职高待了不到1年。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打伪科学,中国科学院系统有两个科学是伪科学,心理学和遗传学。

后来,我到了北京的近郊区任教,现在是热闹的地方——朝阳区。那所学校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朝阳、东城、崇文不管的地方,少数民族的学生占40%。有一道铁路从我们学校旁边走过,学生20%的吃、穿、用的都是从火车上弄来的。那时的学生,不高兴的时候就一刀子捅了同学,只要不死,也没有罪,这个就是文化大革命时候我们的学校。我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头,从一个普通老师,当了班主任,当了年级组长,当了校办厂厂长,一直管学校。这么差的一个学校,居然把学生培养到东北车场的时候既是劳动模范,又是战斗英雄,这位战斗英雄回来以后给外交部副部长开车。还有中国教育电视台陈力副台长。我们班还有一个奥运会场馆总指挥,场馆建完了以后,对他审计,187个亿清清白白。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我真为他们骄傲。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当好一个好老师。有人说,你这么热爱教育,怎么离开了中小学?不是我愿意离开中小学,而是12年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没有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师大当时的书记到我单位里头把我请回来的。后来,我考了研究生,一年半就这样回来了。我为什么要讲这段经历?因为大家的都是当老师的,我必须要谈这一点。我总觉得核心素养首先是为我们老师搞的,核心素养不是为学生搞的。

第二、指导课程体系设计。大家都知道2013年制定了核心素养,2013年11月交了初稿,2014年做了鉴定。与此同时,教育部的有关司局于2014年-2016年,两年多的时间制定了高中新课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就来自于核心素养。

第三、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学什么。

第四、指导教育评价。教育部设置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门管质量,他们用核心素养来定质量监测的方向。

2

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在研究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育要求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要有科学性研究;第二,要有时代性研究;第三,要有民族性研究。什么叫做科学性?一是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时代性就是面向未来,反映时代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民族性就是要立足于国情来进行研究,同时还要考虑到习近平提出的“根与魂的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根与魂?是的优秀文化。

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核心素养的研究要面向未来、立足现实,有文化传承,我们研究了六个方面,第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政策研究;第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第三是基于传统文化的风险研究;第四是基于课标的风险研究;第五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最后,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前五个方面就是一个支撑性研究。

03

核心素养遴选的支撑性研究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

第一个支撑性的研究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我们一共整理了十几万字的教育文件材料。教育方针是干什么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及其他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最早的教育方针是1957年由毛泽东制定的,当时的教育方针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第二句话是教育跟生产劳动相结合。

从1957年的教育文件开始理,到我们结束任务的2013年。整理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三个体会:第一,我们国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不是今天才有的提法,1950年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政策中就提到了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第二,围绕“德、智、体”主线,具体内容随社会发展而变化。2006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当时的提法,围绕德智体培养“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新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2012年,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问我,以前有没有核心素养?当然有代表国家利益的一种核心素养,只不过我们每位老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是在具体地执行和落实我们国家、社会的期望。这种素养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并不是说没有。

2

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二个方面,我们比较了各个国家、国际组织、地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成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首先发现,核心素养是1997年,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先启动的。紧接着,许许多多的国家也响应了。为什么要启动素养的界定和遴选?为了提高国际组织成员国的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整个国际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社会背景。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因为是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地球村太近了,于是我们培养的人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尤其是信息素养,成为21世纪的人才观。第二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人的资本理论。第三,教育的对象是人。现在需要的学生主要有两类,第一是能民主的学生,第二是有能终身学习的学生。以追求教育民主为出发点,为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共同基础教育的权利,核心素养是基本教育的指标。

去年两会,有人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当了5年多的教育部长,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袁部长回答了两个字“公平”。我这几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教育公平。老师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什么是教育公平?我自己认为人人有学上,人人能上学,这就是教育公平。成绩差的学生非得上北师大的二附中,这个不是教育公平。学生考不上二附中,就凭两个条件进二附中,一个是有权之士,一个是有能耐之士,能耐之士包括有钱之士,有一些人钱不算太多,但是有关系。我觉得如果用这种办法把成绩好的学生挤下来,这不是教育公平。因此,在一定阶段考试是有必要的。问题是选拔人才的方式,我们应该承认个体的差异,如果不承认个体差异,要求人人平等,那不叫社会。

我们分析比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芬兰、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共15个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文献梳理 40余万字。从40多万字的材料里面发现,这些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并没有直接复制哪个国家的内容就为中国所用。

例如,第一家组织国际OECD,包括日本、我国的台湾,为什么要研究类似与核心素养的东西?为了让学生成功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探究素养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终身的学习。新加坡等几个国家研究学生素养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发展。我觉得阐述比较全面的是美国所提出的素养,称为21世纪的技能问题,是为了培养全人,也就是类似于我国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们考虑到素养的问题,是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培养途径的综合。

对于有人批评所谓的偏向西化,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今天的美国人提出来的,而是马克思提出来的。我们在研究中看到了三个东西,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及互动、文化学习。有人跟我开玩笑说马克思也是西方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就不好讨论了。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达国家的三性也是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承认和确立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即人的自主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所以讲到全面发展的人,另一个含义就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从对人类的本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强调文化所具有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并将其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这揭示了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人的另一个含义,即人的文化性。所以,现在我们提自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并不是单纯照搬西方的东西。因此,基于全面发展人的内涵或者本质,我们国家的核心素养研究团队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基于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领域,凝列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中国的民众和专家最欣赏的素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高度重视或强调传统素养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学会学习以及问题的解决。第二是高度重视和强调现代化的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管理、自我规划与管理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11个方面后来成为我们制定素养国际比较的一种参考。

3

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分析

第三方面,我们研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即理清我国传统文化中间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修身承德”,这是传统教育对人培养的内容和要求。我们把夏商西周到清朝大约10万字的材料进行梳理。在教育家方面,从孔子一直梳理到张之洞。我们参考的文献,既有教育史又有原著。中国最早出现素养的概念,是在《汉书·李寻传》里面,“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中国文化对素养问题有哪些内容?我们得出了16个字,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文化修养。家国情怀包括孝亲爱国、民族情怀、乡土情感;社会关怀包括仁民爱物、心怀天下、奉献社会;人格修养包括诚信自律、崇德弘毅、礼敬谦和。

中国人最重视的是家国情怀。有人跟我讨论抗日战争剧里汉奸的问题,我讲了一个故事。元宵节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在正月十五,唯有浙江的东南一带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因为浙江有一个城市叫宁波市,宁波市下面有一个重镇叫石浦,这个地方现在成为上海人吃海鲜的地方,那是明朝时候戚继光将军打倭寇的总指挥部。戚继光将军一次一次取得了胜利,有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探子来报倭寇卷土重来。刚好在过节,戚继光下死令,把所有的肉切成肉丁,跟米饭、跟馒头熬成一大锅,浙江人把这种东西叫糊辣。将士们吃饱了以后,准备做最后的决战。一直把倭寇赶到了福建,戚继光将军又带着所有戚家军一直追到了福建,彻底消灭了倭寇,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就是正月十四的来历。因此,那一带的地方,他们过的元宵节是正月十四,吃的是糊辣。那边有一个城隍庙,城隍老爷旁边竖着一座他舅舅的像,香火比城隍老爷还多,这个就是戚继光。这就是浙江人的一种家国情怀。

我刚在前面讲到,报考师范专业是受到了班主任的影响。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年龄花甲的物理特级教师,当了我三年班主任,他对我们特别好,使我们一个一个的物理成绩考的非常好。我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得到了重病。那个时候家里贫穷,我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怎么能够孝敬我的母亲,这就成为一个问题。刚好兰州铁路专科学校到上海招优秀的高中生,高二的学生插班,插进去以后就算是大专。当时助学金是22元,我就想我肯定能考上。考上了以后,12块钱自己吃用,剩10块钱给我妈妈。可是后来被我班主任老师知道了,他每天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他说你喜欢铁路是好事,但是我希望你将来上交大,我并不希望你现在半途而废。他给我讲了整整三天忠和孝,使我深受教育。

我当时接受教育以后,对比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到底哪个伟大。我认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更伟大,在这样在忠孝教育之中,我也知道忠孝不一定能两全。但是,当时我已经接到助学金,每个月12块5毛钱的吃饭费用。后来高二开始,班主任在学校里申请每个月2元钱给我零花钱。后来到高三的时候,因为要买参考书,每个月又给我添了1块钱。所以我自己这一辈子,深深体会到党和人民对我的深情,是人民助学金把我培养到今天。所以,我对教育的深情也是这样来的。

文化修养,谈的人并不多。2014年,我们向教育部的领导汇报的时候,教育部把本身的四位局级干部和直属单位的一些主要领导都邀请过来听取我们的汇报。当我们汇报的时候,有一位教育部的领导就讲过去从考秀才到考状元,实际上就是考人文历史知识、求学治学方法、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一点,追求科技发明。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发明,大家都说有四大发明。陈至立同志当教育部部长的时候,已经把这个作为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来了。教育部原来是破破烂烂的建筑,陈至立同志当部长以后,她认为教育就是纯洁的,就把旁边的公检法等单位统统轰走了。她后来把前门改后门,把后门改前门。现在雄伟的教育部大楼就是从她那建起来的。她是1964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以后,是复旦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她叹中国的科学,为什么她要对中国的科学叹口气?中国的文学、中国艺术史、中国的教育通史都是中国人写的。中国科学史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李约瑟先生写的,厚厚的几大卷,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李约瑟有一个崇拜者,是一个英国的年轻人,他对李约瑟先生讲,你为中国写那么多的科学史,我把你的材料拿出来写一本小册子可以吗?这本书后来翻译为中文叫《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100个世界第一》。这就是16、17年以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50周年的时候出的纪念的书,现在各个中小学在使用。陈至立部长为他亲自做序,说明我们中国到底有多少发明?100多项发明。

4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标分析

有人问我,既然要在全国搞大学、中学、小学的核心素养,为什么没有大学的教学大纲?因为大学有一千多门课,不知道该用哪个学科。所以,高中阶段,用了16门课,义务教育阶段,用了19门课。

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课程对学生素养的要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现状和问题。第一,从1952年中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学大纲开始就重视能力。数学是由三种能力组成,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次新制定的素养里包括了六种能力,实际上就是三种能力的扩散。第二,重视公民的素养,也就是重视文化。第三,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提出全面的要求,尤其是重视实践素养,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

2014年至2016年,按照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有的课标组成员一个月开两次会,把所有学科的素养都定出来了。前些日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课程咨询主任委员许嘉璐先生,他领导将语文、数学、历史、物理、政治这5门课同步了。以前没有综合的素养和核心的素养,所以素养和课程两者之间相互脱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在思考能不能建设起两者之间的联系。

5

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研究

我们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不同的群体对核心素养的意见和看法。我们一共调查了12个群体,从中小学的校长一直到航天员杨利伟一共调查了575位。我在北京市教委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提问说为什么没有工人、没有农民?我说你这个意见提得很对,我们把核心素养做出来以后,去向广大的家长征求意见,有工人、有农民。

在方法上,我们将575位调查对象分为48场,访谈围绕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健康与安全;二、知识的基础;三、学习与发展;四、与人交往;五、公民意识。最终,我们将录音转换形成了531万字的材料来进行编码分析。

调查对象中部分群体是不能够参与访谈,例如,90多岁的老院士。因此,我们只好登门拜访,在33次的登门拜访中大约有17位是90多岁的老院士,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家。我们针对47个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指标的重要程度对575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566份,根据问卷调查发现重要程度排序前三位依次是人际交往、学会学习和公民意识。

0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

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需要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三条研究原则,即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我们建构的核心素养包括是三大领域:一是自主发展;二是社会参与;三是文化修养。这三者反映了动态的问题,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同时三个之间是有关系的,文化修养是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而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又是文化修养的根本保证。

在教育部对2013年11月我们所提交的初稿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基础上,在反复征求全国意见之后,我们形成了9个指标。2015年底,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1月向全国中小学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后,我们进行了部分完善。最终,形成了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指标的核心素养。第一,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第二,文化基础,包括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第三,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学问是有学有问,包括问自己、问同学、问老师。如果每次教学,没有学生提问,那就不叫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和学,无非是三个字,“教、思、行”。关键是第二个字“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教学的过程没有探究,没有思考,没有师生互动,那怎么叫教学呢?

人文底蕴,包括文化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绪。

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

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思。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更应该有信息意识。

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中国大学生有十万分之二点一到十万分之二点六的学生自杀,美国的大学生有十万分之七自杀。中国城市比农村自杀的人口少,城市自杀率不到十万分之十,而在农村,妇女自杀率已经超过了十万分之十。自杀的中小学生是极个别的,如果对他们家人来说、学校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珍爱生命放在心上。

责任担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统统写在内容里。

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全世界都在搞类似核心素养,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来制定的核心素养,那么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观念的落实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落实到立德树人。

如今德育的问题是我们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学里面,能不能把年龄特征作为一个德育的问题的一个出发点、一个依据,做好四件事情:一是处理好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我曾经在一个学校里面遇到过一个学生,学生把老师打了。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说希望我对这个学生严格处分,后来我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学生不能处分。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气质在心理学中分四种,他是最典型的像张飞、李逵这样的胆汁质的人物。他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家里头让他生火,在他点火的过程中,三根火柴被风吹灭了,他一怒之下把炉子砸烂了。他在初中的时候,家里给他两毛钱,1毛5分钱打酱油,5分钱买醋。他被三个流氓截住了,要劫两毛钱。他拿着两个瓶子自卫,一下把另外一个人的头开了,瓶子就像尖刀似的,结果自己也被打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学生,我跟他当时的班主任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以理服人”。我没有给这个学生处分。我到北京师范大学来了以后,一次遇到了他,他现在是北京市煤炭战线的劳动模范。二是强调观察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是强调习惯的形成。这是一个品德形成的直接的指标,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奖罚分明。发生校园欺凌,我们对施暴者罚了多少;做好事的学生,我们又给他奖励了多少。四是强调认知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还应当反复地讲,用大量例子讲,直到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第二,落实到课程改革。

中小学新课标陆续出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高中制定的各个学科的素养适合于小学、适合于初中。因此,如果有需要,老师可以与课标制定小组交流意见,把每个学科的素养落实到教育改革的中间去。

总之,教育部非常重视核心素养的问题,感谢大家跟我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我把来龙去脉向大家做了一个汇报,更需要的是咱们共同努力,关键环节落实实践。谢谢大家!

标签: # 素养 # 核心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