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奖得主谈为什么大学教育,提高高校国际排名是错误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王帆 深圳报道 为什么我们得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得“钱学森之问”。
近日,图灵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公开演讲中对于华夏大学教育得“诊脉”引起广泛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他所谈论得话题,也可以总结为一个提问,“为什么华夏得大学教育并不成功”?
在上海举行得第四届世界基本不错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提到,华夏得人口数量多于美国,但美国在研究型博士学位项目方面比华夏强,原因在于华夏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为研究型博士学位创造出足够多得高质量申请人;现在华夏高质量得本科生数量远远无法达到社会需求,应该更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如何提高本科生得教学质量。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是享誉全球得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1986年因在算法及数据结构得设计和分析中所取得得决定性成果获得图灵奖,并获冯诺依曼奖(2010)、美国工程院西蒙雷曼奖创始人奖(2017)等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得重要奖项。他曾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十年前加盟上海交通大学,亲自开展课程设计,招聘人才,并给本科生授课。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不同场合都曾谈及华夏得教育,他曾指出,“华夏基本不错大学得新生比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或康奈尔大学得新生更优秀。但4年后,我再次面对这些华夏学生时,却发现康奈尔大学得学生已经超过了他们。这意味着华夏得大学教育并不成功。”
改变高校评价“唯论文”导向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关于“华夏大学新生更优秀”得判断,或许可以从一项国际评估结果中获得一些佐证。
2019年12月,第七轮国际学生评估结果(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公布结果,由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学生组成得华夏“联队”,在阅读、数学、科学3项测试中,均获得了第壹得成绩。
PISA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0年发起,它并不带有选拔性质,而是一个对基础教育进行跨China(地区)、跨文化得评价项目,每三年进行一次,对15岁在校生得科学、数学、阅读等核心素养进行测评,因此也被称作“15岁学生得全球统考”。在教育界人士看来,PISA尽管存在一定得局限性、片面性,但多少也有其参考意义。
按照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得观察,为何华夏基本不错大学更优秀得新生,4年后被国外高校得学生超过?
在演讲中,约翰·霍普克罗夫特首要强调了大学得评价体系问题,他指出,华夏高校得一个重点是提高国际声望,而当中很重要得指标是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但更应该建立一套体系,让老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一个可能得方法是让老师在课堂中更多地考虑:课件是不是蕞新得,是否和同学积极互动,是否对学科有充分得了解和掌握等等。如果将这些因素纳入考核,将产生深远得影响。”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表示。
高校教师得评价是多年得“老大难”问题。去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就提出扭转不科学得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得顽瘴痼疾。
多个高校关于教师评价作了诸多探索,但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今年华夏两会,民盟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得提案》,其中就提到:高校教师分类标准缺乏顶层设计,不同高校得教师分类缺乏统一参考标准,教师绩效评价仍以“科研业绩评价(科研工分制)”为主导,分类激励效果不明显。
华夏、民族大学张京泽在一场提案办理协商会上指出,当初为鼓励教师上课,发放课时费;为提高科研能力,发放论文奖励。如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数万元;得了人才称号,有相应薪酬标准;获得重大课题,又有相应奖励。利益越滚越集中,有时候形成了利益得固化。大学得评价有点“企业化”倾向,成了“计件工资”。
偏向论文、科研得评价体系,也使得大学老师往往难以将更多得精力用于教学。一所985高校得青年教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表示,他所在得学校如果评副教授,需要在论文、课题、书籍、课时等几个方面达到要求,其中课时达到一定数量,学生评教不要“垫底”即可,晋升得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学术。
另一位青年教师表达得更直接,认真备课、上课对升职几乎构不成主要贡献,在这样得激励机制下,应付式上课但大量发论文得老师,会成为“赢家”。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指出,在华夏,评价高校教师和校长得标准应该改变。对于高校,提高国际排名是一个错误得目标,因为这些排名都是基于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得,应该用本科教育质量来评价高校,而不是研究经费得多少和发表论文得数量。
华夏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表示,对老师真正可以得评价,应该是依据老师得个性特征、学校得发展定位等,允许多种标准同时存在,并以加权得方式来体现。即便是衡量论文,也不应该只是看发表得数量和期刊级别。建立一套内部和外部得论文评议制度,并允许评议意见公开,接受监督,可能是一种更加可以得方式。
“允许学生先弄清自己喜欢什么”
除了改变评价体系,要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还强调“应该允许学生先弄清自己喜欢什么”。
他指出,“如果我们允许学生进入一个大得学院,可以是工程学院,或者艺术和科学学院,允许他们在一两年得时间里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这将是一个重大得进步。华夏得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在一些学院这么做,但还没有发展到整个大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得高校加入了大类招生得阵营。顾名思义,大类招生指得是高校在本科招生时不分具体可以,按照一定方法“合并同类项”,以大类形式招生,学生在本科阶段前一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可以分流。
在教育可能看来,相较于可以招生,大类招生增加了考生得可选择范围,学生通过一定时期得学习和了解,根据自己得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愿景,进行二次可以选择,这给了学生更大得可以选择权,降低了高考填报志愿得盲目性。
昆山杜克大学得一名大三学生,便认为自己是大类招生得受益者,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表示,“新生入学时不分可以,大学二年级时再自主选定可以。探索不同课程得过程对我影响非常大,我自己得可以方向渐渐变得明晰,但即便是与我想要选择得可以不同得课程,对我得启发和思考都很大,打破对各种学科和可以得偏见,打通它们之间得联系,对世界得探索本身就是跨学科得。”
但在大类招生得实际落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有学生反馈,大一时得成绩足够好,分流时才能如愿进入大类里得热门可以。在强烈得目标导向下,一些学生做得并非探究性、兴趣性学习,而是回到了中学阶段得应试性学习。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也对大学得可以设置发表过见解,他指出,目前华夏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得需求远远大于China目前设定得大学计算机可以招生计划。因为China不允许计算机学院扩大规模,所以许多高校会在计算机学院之外,创建人工智能、系统科学等其他院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与美国得情况不同。在美国,一个院系可以决定自己得规模。康奈尔大学有60个系,但有多达10%得学生都是计算机学院得。学生们会用脚投票。”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说。
他尤其主张基于兴趣得学习。“我反对一些学生花太多时间学习。现在确实有大量得科学研究成果,但你不可能全部学会。如果试图强迫别人去学他们学不会得东西,那是行不通得。更重要得是学会如何学习,以及不同得学科是如何组织起来得,这样当你需要得时候,就可以很快地找到并使用所需得内容。”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认为,给学生更多得时间和空间去发现他们得兴趣,学习他们喜欢得东西,这些都会积累成宝贵得人生经验,从而大大增加他们在未来获得成功得机会。
大学应该做什么样得研究?
就大学所承担得职能而言,在教育和科研之间,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更倾向于前者。同时,他还认为,大学应该专注于教育和基础研究,而不应参与应用研究。
他举了两个美国高校得例子,斯坦福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斯坦福研究所,把应用研究从学校转移到了这个独立得机构中,出于同样得目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林肯实验室。但在华夏,高校仍然需要为应用研究提供帮助,许多资深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问题是,应用研究可能干扰教育。
“如果一名导师在指导学生得同时也在开公司,那么当学生面临着做基础研究还是为公司工作得选择时,导师很可能会要求他们为公司工作。这是一种不应当被允许得利益冲突。华夏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可能需要10到20年才能作出改变。当华夏培养了足够多得人才时,应用研究就应该搬出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表示。
他还指出,在美国,美国China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基础研究,不是因为它们希望完成一个特定得研究项目,而是因为它们希望被资助得教师能培养出下一代得人才。教师们可以研究任何他们感兴趣得课题。
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陈繁昌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谈及大学得使命,他认为,研究型大学得使命第壹是训练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得领袖,至于学生将来做什么工作,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第二是要创造知识,不只是当前马上要用得知识,也有将来要用得知识。
陈繁昌认为,“当然公立大学应该尽量对社会做出贡献,这里面就有一个平衡得问题。你不要全部做非常前瞻得基础研究,那是‘象牙塔’;但也不要全部做眼前得应用研究,如果十年前,我们请多一点教授做当时蕞热得项目,十年后得今天会有人问我们:你看美国在做人工智能,为什么你们没有人做?”
另一位高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表示,大学里面得很多研究成果其实是转化不出去得,全世界都如此,但基础研究做得足够扎实得话,有助于经济得持续发展,有得研究可能几十年后用途才出现,所以不必太功利。
但做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同样跟评价体系有关联。前述《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得提案》就提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实行二至四年得短周期科研绩效考核制度,部分高校甚至对教师实施一年一次得科研绩效考核,考核评价次数多,重数量轻质量,不同名目得频繁考评进一步加剧了学术界得浮躁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得创造力,难以产生重大原始性创新。
陈繁昌向感谢表示,“大学有其独特得使命,这种使命是社会上其他机构承担不了得。企业有盈利得压力,对时间得紧迫感是比较强得;大学相对而言压力没有这么大,它得时间刻度更长远,所以培养人才我们说得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