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减30%,多活20年!人人都要学!
▲
跟我们一起学健康~涨姿势~
长寿与健康是人类不变的追求。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国外就研究了蠕虫、苍蝇、小鼠和猴子,表明少吃能增寿!每天少吃30%,有助于改善健康,延长寿命。这一研究效果可能同样适用于人类。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对多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降低进食量,有助延年益寿。
1935年,小白鼠实验发现,将进食量降低30-50%后,其寿命更长,衰老性疾病发病时间也更迟。
1980s,对恒河猴展开了持续20年的研究,其93%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平均寿命约为20岁。结果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
① 远超平均寿命,最长寿命可达到43岁;
② 外表更年轻,30岁后其外貌和行为都没有衰老痕迹;
③ 身体更健康,癌症、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发病率为0;
④ 死亡率更低,研究期间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达37%,约是控制饮食的猴子的3倍。
美国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血液中的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也更低。也表明“少吃点,更长寿”。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坚持吃七分饱,也能保证营养均衡,有助于控制体重,保持大脑清醒,甚至对三高等常见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预防功效。
日本被称为“长寿国”,一直流传着“每餐八分饱,医生不用找”的说法。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长寿的遗传基因在人体摄取热量到第六、七分饱时就会被活性化。因此,七分饱更有利于健康与长寿。
很多人在吃饭时,一不小心就会吃得太饱,坐着吃时,感觉刚刚好,但一站起就觉得吃撑了。怎么才能更好的将饮食控制在“七分饱”?
“七分饱”是没觉得饱,但吃不吃好像都一样,进食速度会减慢,只是习惯性的想吃,不吃也没事。
若胃胀鼓鼓的,有点撑,却还能吃几口时往往到了“九分饱”,再吃就是负担了,可以停止食用。
一般来说,“七分饱”是第二餐前不会提前产生饥饿感,但若是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有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加点饮食量。
2、注重就餐细节如何在均衡营养的同时健康减少饮食量,或是避免“吃撑”?就餐细节也非常重要。
喝汤→蔬菜→主食搭配荤菜,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肥胖者尤为适用。
先喝汤,可避免饭后喝大量水;再吃蔬菜,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控制食欲,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最后吃主食和荤菜,减少摄入量,也能控制油脂。
精细化主食多油脂少纤维,会加快进食速度,容易吃得过多。若加上1/2--1/3的粗粮,不仅可以放慢进食速度,而且能增强饱腹感,减少进食,对心脑血管也有益处。
饱腹感传到大脑也需要时间,细嚼慢咽时,即使吃多了也不会太多,可以降低肠胃负担,提高食物营养的吸收率,清除肠道代谢物,也有助于保护牙床。
正常情况下,吃饭至少要20分钟,一口饭需咀嚼25次左右。
适当少吃一点有利于健康,但若是吃太多,营养过剩不仅仅是肥胖问题,很可能吃一次就会诱发疾病危机。
吃得过饱,肠胃处于饱胀、负荷状态,最直接的就是导致消化不良。
长期反复如此,会破坏胃黏膜,造成局部炎症,甚至诱发溃疡,也可能因有害物长期停留在肠道,增加肠阻塞、肠癌等风险。
暴饮暴食尤其是晚上,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在睡眠中发生休克。一旦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
吃太饱,对心血管疾病也有非常大的危害。过多的能量会影响葡萄糖通道的运作,也能引起血胆固醇、血脂的升高,是三高、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吃太饱时,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得不到正常的休息,会增加疲劳感,也会加速脑细胞老化。
有统计表明,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餐的美食家,在老年后约有20%的几率患上老年痴呆。
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美食不可“抵挡”,万一吃多了怎么加快消化吸收,缓解“吃撑”的症状?
单腿抱膝,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和消化,提高代谢,缓解饱感;也能伸展腹部、背部、腿部的肌肉,加快脂肪燃烧,辅助瘦身,尤其是大腿。
站 法
① 自然站立,双脚合拢,上半身挺直,眼睛看向前方;
② 弯曲一侧膝盖,双手抱住小腿,脚尖绷直;
③ 双手用力将腿部拉向身体,深呼吸三次,保持十秒;
④ 放开腿部,调整呼吸三次。换另一侧做同样的动作。
有难度时可以试着靠墙站立练习,熟练后再独自站立,且不建议老年人做这个动作,以防摔倒。
饭后久坐,容易形成水桶腰,也就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腹部肥胖”。饭后不宜剧烈运动,不妨试一下靠墙站立!
站 法
① 背对墙壁,脚跟并拢,腿部、下半身紧贴于墙壁;
② 弯腰60°,上半身稍稍离开墙面,吸气收小腹;
③ 将整个上半身从脊椎、臀部、腰部、肩膀、后脑勺,全部平贴在墙面。此时,臀部夹紧,肩膀和双手要放松;
④ 保持这个姿势不变维持15分钟,初学者尽量坚持5分钟,而后可以散步或是稍微活动一下筋骨。
靠墙站立看似简单,但能消耗热量,减少脂肪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