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大数据成热门,是与时俱进还是盲目跟风 20
2018-06-05 09:18 | 腾讯今日话
导语
2018年的高考很快就要开始了。而考生和家长除了要面临考试这一难关外,考试之后填报志愿时,选择大学和专业也是一个难题。尤其在最近两年,大数据、机器人等专业成为热点,开设这类专业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考生在面对这些“爆款”专业的时候,到底该如何选择?…[详细]
要点速读
1
高校热衷新开专业,确实也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但不少院校也有“跟风”之嫌。2
“爆款”专业招生数量过大,反而让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3
所有人都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发展的时代,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就被新的现实需求所淘汰――不管学的是不是爆款专业。2018年,有哪些专业成为了“爆款”?
201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从2013年起,高校可以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简称《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如果高校自主设置的是《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即可,而想要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则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而在2018年3月21日公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共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专业2311个;撤销241个专业,涉及135所高校;还有51个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
2007年-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最为热门,共有250所高校新设该专业。该专业首次在高校出现是在2016年。当年2月,教育部公布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位列其中,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成为首批获批成立该专业的高校。次年,又有32所高校获批。此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数量,几乎是前两次获批高校的8倍。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工程”专业也备受关注。根据教育部上述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共有60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增长很快,2017年度共有37家高校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高校开设“爆款”专业,是与时俱进还是盲目跟风?高校热衷新开专业,确实也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尤其是最近两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互联网相关专业。
以大数据为例,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着非常广泛的从业选择。从零售金融到互联网电商,从医疗制造到交通检测,对大数据的需求无处不在,薪酬自然也十分丰厚。
教育的与时俱进,通过高考招生的变化得以体现。此外,高考本身也与科技的结合愈发紧密。教育在不断变化中改革,确实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吸纳社会的变量元素并紧跟时代的步伐,但许多院校开设的科技互联网相关专业都存在着“名不副实”的问题,甚至颇有“跟风”之嫌。
高校“跟风”开设“爆款”专业最原始的动力就来自于招生。《文汇报》曾采访的一位高校信息专业教授说:“专业设置意味着生源,有生源就会有课程,有课程就会有培养经费和人事编制,更不要说博士点和硕士点了。至于成立学院,则可以在争取这些资源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高校总是多做加法,很少做减法
有些高校为争取更多招生指标,就把专业划分得越来越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曾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采访时说:“比如,经济学专业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后来又开设了能源经济学专业,实际上能源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能源经济学设置了两三门专业课而已。”
还有一些学校把专业设置当成综合性发展、“做大做强”的一种展示,好像专业越多学校就越大,却不考虑某些专业的雷同性和社会需求,由此大量雷同专业被重复设置。尤其是一些文科应用类的专业,这些专业办学成本低,找老师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容易。
随意设置专业,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很多“爆款”专业虽然在招生的时候非常热门,但谁也不知道几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比如地质、矿产类专业,在最近20年就如同做了过山车一般:上世纪90年代,矿业大滑坡,一大批地质、矿产专业的毕业生出来都找不到工作;到了2002年以后,矿产品价格突然火爆起来,很多院校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被抢订一空;而最近几年很多矿山停产,这个专业一下子又成了冷门。
2014年,教育部根据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发现了很多曾经热门的专业现在都变得异常冷门很多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包括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几年前的热门专业。而如今,生物工程、物联网工程、物流管理等曾经热门的专业已经登上了很多高校裁撤专业的名单。
除了未来不可预知以外,“爆款”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学的舒心。“钛媒体”的一篇文章就提到说,许多实力不够的院校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工程等学科,看似高精尖,实际上并无“真材实料”。严格来说,其中的某些专业并不能被称为“学科”,而是直接将热门词汇平移过来的结果。许多院校采取的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这类专业兴起没几年,专业人才紧缺,许多教师都未必对新兴专业了解透彻,只是用老方法讲新课程而已。
全国3000多所本科院校,900多所都开设了新闻学本科专业
例如前几年,电子商务领域刚被炒热,许多大学纷纷开设电商专业。不少人因觉得新鲜而报考,但后来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设置杂乱,导致“学而不精”,加之不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这一专业的体验和评价都不是太好。
并且,大量开设所谓“爆款”专业,表面上是跟社会需求相契合,好像是符合社会需求,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和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反而使得学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差,找不到好工作;同时,高校专业大量雷同化、趋同化,也导致一部分“爆款”专业热度过高,招生数量过大,造成了供需失衡,反而让这些“爆款”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法学专业,2001年全国高校中有292所院校设法学专业,但截至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约700所,每年在校生超过30万,以至于即便是一些名校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最终也只能放弃专业到考试培训机构工作,或者干脆只能做个文员。
高校该如何科学设置专业?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本身都责无旁贷。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来看,一定要考虑开设新专业的基本办学标准,比如师资条件、科研条件和物质保障条件,要明确最基本的专业设置国家标准;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也要考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匹配度,以及高校所在地其他高校是否有类似专业,其已有的招生人数、就业情况等等。
在科学设置专业上,可以借鉴美国一些公立大学的做法。美国高校的模式是先设计课程,后设置专业。通常,美国高校会先开设选修课程,等新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就业需求相对稳定、课程和师资也能配套后,再正式设置专业。现在许多美国高校设立的统计系,就是由于制药、金融等行业的强劲需求,从数学系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
还有就是对重复专业的整合。2017年,美国俄亥俄州通告说,根据州议会预算案,准备砍掉该州两所相邻公立大学重复设立的部分专业。这两所大学共设立逾280个专业,经过评估,有49个专业重合,其中有15个专业或冷门,或就业前景不佳。究竟撤销哪所大学的重合专业,则取决于对两校相关招生情况、学生需求、课程质量和课程重叠程度的评估。
相比于“爆款”专业,更重要的是一生学习的能力
另外,专业的设置和退出也不应该唯就业率而论。比如每年被媒体关注的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只有一名学生,甚至有些年份没有招到学生,被媒体调侃为“六代单传”,但该专业并未因此关停。南京某高校表示,该校连续三年发布专业潜力报告,对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就业率、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综合打分,不会因为某一个指标不理想而淘汰专业。对于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专业,比如核安全专业,即使打分排名靠后也不能砍掉。
而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则不必迷信或执着于“爆款”专业。除了前文所述的理由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发展的时代,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就被新的现实需求所淘汰――不管你学的是不是爆款专业。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就说:“美国教育部长好几年前就说过,今天最热门的10项工作10年前根本没有,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我们要考虑到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许他们会用一种现在根本没有的技术处理现在根本没有的问题。未来的发展真得不可预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定要有这种心态,要认识到世界的变化,那就需要不断学习。大学要给他们这种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看得清将来的发展,能不断适应甚至引领变革。这是当今教育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