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教育要努力,要认真,你这一阶段很重要,那我们什么时候能休息
在探寻“什么时候能休息”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对“休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题主说,想要一个“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干的时候”。这个“休息”和人们平时生活语境中的休息,是不一样的。
平时生活语境中,休息更多地指向短暂的歇息调整。比如说,工作日的晚上散散步、逛逛街;或是周末和三五好友去周边踏青;或是请个年假去心仪已久的异域探访。
但于题主而言,在经历过一个又一个阶段的考验后,不想要再继续“努力”、“认真”地生活了。这里的“休息”是一种对之前状态的中断或是终止。
那么究竟这样生活状态的中断是否是有必要、对人们颇有裨益的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探究了这个问题。
利夫·纳尔逊和汤姆·梅伊韦斯在一系列的实验中,测量了短时间中断分别对人们的痛苦状态和愉悦状态有什么影响。
按照常理来说,人们当然更愿意中断痛苦的、负面的状态,而想把愉悦不加中断地一直享受下去。但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1.痛苦状态的中止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为了试验痛苦的状态,实验者把耳机绑到被试的耳朵上,给他们播放真空吸尘器的噪音。
第一组被试听到的噪音持续5秒;
而第二组被试听到的噪音持续40秒;
最后一组则是先40秒噪音,接着几秒的空白(中断),再接着5秒噪音。
实验结束后,要求三组被试分别对最后5秒噪音的厌恶程度作出评价,结果发现:
厌恶程度最高的是第一组,
最低的是第二组——40秒的持续噪音已经让他们习惯了,因而认为最后5秒并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那么噪音过程有中断的第三组呢?事实证明,中断会使厌恶感加重,以至于前40秒的适应感消失了。
2.愉悦状态的中止实验
在第二个实验中,为了试验愉悦中止的状态,实验者请两组被试享受高级按摩椅。
第一组是3分钟不间断的按摩;
第二组先按摩80秒,间隔20秒,再继续按摩80秒——总的按摩时间是2分40秒,比第一组少20秒。
按摩结束后,要求两组被试对整个按摩过程作出评价。结果意外地表明:
接受有间隔的、时间较短的按摩的被试,不仅对整个按摩评价更高,甚至表示将来愿意出两倍的价钱再享受一次同样带间隔的按摩。
这一切都与人们的直觉相反。两个“中断测试”显示:中断负面状态是负面的,而中断正面状态是正面的。
题主提到,自己一直被教育要努力,一直认真地活着,希望能够跳出当前的状态,得到“休息”——亦可说是“中断”。
可是根据“中断测试”的结论,不同状态下的“中断”,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如果题主所谓的“认真活着”,却一直是消极的、被动的状态,那么中断这一状态的结果是负面的:或许会得到片刻的放松,但当恢复到之前“认真活着”的状态时,就像一场美梦醒来,只会更痛苦,甚至难以接受现实。
如果之前的努力,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的状态,那么中断这一状态的结果也是正面的:比如放下工作、感情等一切,从常规生活中出走,独自一人去不认识的地方度个假,回来后再重新投入生活,会更有动力。
不止是题主,很多人都一直在父母的教育下“认真活着”:上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认真读研、努力工作……
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别人的安排,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但是,别人的想法不管再好,终归不是自己的人生。把别人的人生过得再漂亮,也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意义。于是,他们感到心累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没有尽头,认为“人一辈子就这样”,有什么意思。
像这样活着的状态,更多的是消极的、负面的。此时,若是中断这一状态,就如前文所讲的,并不会得到长久的、真实的“休息”,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因此,“中断”只不过是虚假的“休息”。以短暂的欢愉、一时的放纵蒙蔽双眼、逃避现实。真正的“休息”应当是“调整”生活本身的状态。
首先,你需要厘清究竟是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期待而努力。
你要确定自己真的想要努力探索和突破,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实现了这样的未来,谁会感到满足?我会感到满足吗?”一件事情做到以后自己心里当下的感受,能够告诉你很多事。
其次,若你和题主一样,把人生划分为阶段,觉得每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咬牙度过这一时期——这样的目标单一性,实际上是一种“残忍的乐观主义”。
你听说有一种“传说中的美好生活的蓝本”;你听从父母的教育去圆满度过一个又一个阶段;你害怕偏离社会的主流轨道;你以为生活除此以外别无可能。于是“坚持”当下的痛苦,以为这是未来幸福的基础,于是陷入了“一直在努力活着”的僵局。
单一的目标,使你放弃了那些真实幸福的可能性。但我们都需要知道生活本身远远超过了一个或多个目标。生活不是一个一个的阶段。以为越过山头以为是平原,但其实生活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向前走。
另外,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从日常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离出来,去审视自己的状态,并作出必要的调整。日常生活中,张弛有度的休息调整是的确有必要的。
最后,虽然有点俗气——生命不息,长休未至。
以上。
引用:丹·艾瑞里. (2010).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北京: 中信出版社.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最理性的暗恋是什么样子的?
有哪些常人不知道的「常识」?
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
戳此免费领取:心理学习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