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能真正帮你解决焦虑和拖延
在过去的三周,我们分析了三种不同的现象:冲动、焦虑和拖延。 冲动和焦虑是情绪,拖延则是行为,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后引起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冲动常常被人们当作缓冲剂。而对不少人来说,他们想要缓冲的,往往是焦虑。为了缓解某方面的焦虑你可能会事以愿违地做一些事情,例如不该吃甜食的时候吃甜食,结果是反而加深了焦虑;为了逃避种种的不舒适你也许开始拖延,而做不完的事情和对自己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焦虑。在焦虑的漩涡中,你身陷过多少次?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情绪或者行为,找到了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今天我教给大家一个独特的思维模式,对你一定有帮助!
(一)
首先,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想拥有某种特定的感觉。例如,当你忍不住去吃那块蛋糕的时候,你想要的感觉是满足。想要得到满足是吃蛋糕的动力。想得到某种感觉是采取某个行动的动力。
其次,我们的感觉是我们的思想产生的。你之所以会期待满足的感觉,是因为看着橱窗里的蛋糕的那一刻,你脑子里在想着一个想法。正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会有这个感觉。
如果我们做某件事情,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是为了拥有某种感觉,而感觉是思想产生的,那么,了解我们当时那一刻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很重要呢?
可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了解自己的思想,如何把自己拉到一旁,仔细观察自己的脑子在想什么。
一般人会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归结到某种感觉上:“我忍不住吃了那块蛋糕,是因为想得到一时的满足。” 没错,感觉是行动的动力。但是感觉不是从天而降的,感觉是思想产生的,是你的思想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因此,如果你想改变结果,单靠通过意志力来改变行为(忍着不吃蛋糕),或者尝试改变自己的感觉(压抑冲动)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找到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来看看Mandy的例子。对Mandy来说,想要吃掉那块蛋糕的冲动,是为了缓解开始做某件事情前的焦虑。而造成焦虑的,是她脑子里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什么?当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的时候,她会发现,原来自己在害怕将要做的事情会失败。这才是引起她焦虑的根源。
过去在碰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她没有停下来好好识别焦虑的情绪,而是受大脑“避免痛苦”的惰性影响,不由自主地把蛋糕买了下来。
相反,如果运用上面所说的思维模式,Mandy可以做这些事情:
认真体验她当时的情绪。那一刻如果她能识别和命名焦虑:“哦,我对蛋糕的冲动是因为我的焦虑!”,她可以尝试“允许”焦虑的存在。
她可以把当时脑子里的想法都写下来。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她会发现自己脑子里在想的是:“这件工作有难度,我可能会失败。”
到了这里,你弄清楚这个思维模式的逻辑了吗?
“这件工作有难度,可能会失败”(思想/想法)
⬇️
焦虑(感觉/情绪)
⬇️
吃蛋糕(行动)
⬇️
变胖(结果)
思想产生感觉,感觉促成行动,行动带来结果。
如果Mandy想改变这个结果,她强迫自己不吃蛋糕(改变行动),或者告诉自己不要焦虑(抵抗情绪)是没有用的,她需要去改变她的思想。也就是说,造成她暴食的原因,是「这件工作有难度,我可能会失败」的想法。只有改变这个想法,Mandy才有希望不再暴食。(如何改变这样的想法?请留意后面的文章)
(二)
为了能够进入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需要把自己从自己的思想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观察自己思想的旁观者。这有点儿像冥想,需要刻意去练习。当你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思想创造了我的感受,我的感受引起了我的行为,我的行为造成了我的结果,那么改变思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如果你只是尝试改变行动,而没有改变你的想法或者感觉,你会一直跟自己的思想做对,效果注定不会长久。这好比在减肥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通过稳定血糖来改变激素不平衡的问题,单纯通过限制卡路里是没有用的。同样的,如果你有焦虑或者压力,在没有找到是什么想法引起焦虑或者压力之前,单纯改变怎么吃是没有用的。
当你改变了你的想法,行动的改变就容易得多!
为什么有的人一直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直到某一天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却立即可以有360度的转变?因为他的思想改变了,思想的改变引起感觉上的变化,而感觉的变化促使了行为的改变。
(三)
当我们发现自己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的真正原因时,往往会迁怒自己,或者想立刻做出改变。这是不对的。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带着同情心和好奇心真正了解自己。你必须先置身于对自己的同情、理解和爱当中,才有可能激发自己去改变。如果你强迫自己去改变,这样的改变不会长久。当你靠自制力来改变时,就如同你在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打败自己的思想,注定是失败的。
这有点像通过少吃多运动来减肥,注定是会反弹的。
别忘了,我们的大脑喜欢重复自己,喜欢寻找模式,喜欢高效。一旦我们的头脑一遍又一遍反复思考我们的旧想法,改变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需要不断的练习。
我们再来看看陈琛的例子,她在《遇到焦虑该如何化解?》这篇里分享过自己的故事:以前到了周末,虽然有不少计划好想做的事情,但每次因为拖延,到了周末结束的时候她总是一事无成,换来的是焦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首先试着允许焦虑的存在,然后仔细思考引起拖延行为的感觉是什么。她发现,这种感觉是“不想做”。“不想做”造成了拖延。再往回想,当时脑子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做完这些事情一定很累”,是这个想法导致了她迟迟没有行动。
因为想法是影响行动的根源,她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对事情产生不同的感觉,而新的感觉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过去她会想:“要把事情都做完”。现在她会对自己说:“事情做一点总比不做好”。这样的想法看起来只是小小的转变,但让她觉得事情并不难,“不想做”的情绪自然消失,她开始不再拖延。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适用于几乎所有情形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思想创造了感觉,感觉促成了行动,行动创造了结果。要想真正改变行动和结果,我们需要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是什么,通过改变想法来创造不一样的结果。
促成改变的思维模式